判斷一個潛水員潛水水平高低的關鍵性因素就是看TA的中性浮力的水平高低。不能夠穩穩地保持做五米三分停留?潛到海底卻造成飛沙走石?看到神奇的小動物,卻無法靠近?別懷疑,肯定是中性浮力技巧不夠。
不僅如此,中性浮力技巧不足,還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損失巨大的樂趣。
中性浮力控制技巧的不足或缺失會 讓潛水員很難做好身體平衡,有更多的肢體動作,導致空氣消耗量增大。而且通過太頻繁地通過調節 BCD控制浮力導致額外的空氣消耗。 所以中性浮力控制得不好的潛水員,通常水下耗氣更多,水下探索時間也相對地縮短,計劃中的潛水行程受到印象。
水下耗氣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畢竟我們在空氣餘量不多的時候可以縮短潛水時間儘快升水。 但是中性浮力控制技巧不足的潛水員往往會在潛水過程中經歷不可控的上升,而這樣的上升會讓潛水員存在肺部過度擴張損傷(肺部氣壓傷)的風險,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潛水員罹患動脈氣體栓塞的風險。
很多潛水員的耳痛、耳傷也同樣有可能是中性浮力控制不得當所惹的禍。教練在潛潛貓潛水課程中也有提到過,在下潛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的中耳或者鼻竇感受到不舒服的壓力,就要立即停止下潛,慢慢上升,直到那股令你不舒服的壓力消失,再嘗試做耳壓平衡,成功平衡耳壓後,再繼續下降。同樣的,如果你在上升的過程中,耳朵感受到一股反向的阻力,應停止上升,稍稍下降,嘗試做耳壓平衡。在不斷的上升、下降趨勢調節的過程當中,潛水員對中性浮力控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適當的中性浮力控制技巧還能幫助潛水員避免接觸海洋生物受到傷害,同時也能避免給海洋生物帶來傷害,有效保護海洋環境。而且有了頂尖中性浮力,遇到自己喜歡的海洋生物,可以穩穩地停著仔細看,也不會把它們嚇跑;水下pose做起來更是毫無壓力,酷炫美照信手拈來;更重要的是在海底那種閒庭信步的姿態,不僅是體力上的節省,更帶來心靈上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