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周建四十四歲,二十六年前,他從湘潭師範學校畢業,回到老家湘潭縣排頭鄉的中心小學任教,那是他教育生涯的起點。回憶起那時候的種種美好:白天給鄉村的孩子把課上好;下班後沒有誰會來打攪,可以專注地閱讀,打開收錄機播放音樂,整個世界便只有音樂;那時候思來想去,給自己定了三個十年的目標,在每個十年裡分別成為縣級、市級、省級範圍內的知名教師……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這些年來,周建所做所想,都在靜靜發生。也有一些特殊的變化:二十六年中,他先後在多所學校擔任了二十一年的校長。這是他最初沒有想過又順理成章發生了的。
周建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奉為校長行動的圭臬: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不論是在鄉村小學、縣城民辦小學,還是在有六十年歷史的湘潭市嶽塘區湘鋼三校集團(以下簡稱 " 湘鋼三校 ")工作,他始終要求自己與師生在辦學思想上產生共鳴,達成心靈上的契合。
這種一校之長與師生之間的共同願景、目標和價值取向,是怎樣在靜謐的校園裡達成一致,並悄然潤澤校園的呢?周建給出了答案。
閱讀對一個人的塑造是長期的、隱性的
周建太熟悉排頭鄉,在這出生,又回此地給左鄰右舍的孩子當老師。他用了十二年時間在這裡當 " 孩子王 ",稱那是他生命中最單純的日子,白天站講臺教書,入夜了與書本、音樂為伴。
" 上世紀 90 年代沒什麼娛樂,鄉下的夜晚總是靜悄悄的。那些年,我基本上只做兩件事:聽音樂和讀書。" 當時的周建管著學校的儀器設備和圖書室的鑰匙,他用學校唯一一臺立體聲收錄機聽各種類型的音樂。
" 學校圖書室經常會分配下來好多新書,我總是第一時間借出來看,讀了不少名人傳記、歷史等方面的書。" 周建說," 讀書成了一種習慣。"
2000 年 9 月,他成為排頭鄉中心小學校長。閱讀內容開始轉向,教育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書籍成為他的枕邊書,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的著作深深吸引了他。" 想不通的問題,在那些書裡都找到了答案,獲得了做法以及觀點。讀書真能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閱讀對一個人的塑造,是長期的、隱性的。對周建來說,是書本陪伴他走過了在排頭鄉那段稍顯孤獨的時光,也是書本指引著他的教育之路。
" 學校的問題首先是老師的問題,也就是思想的問題。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都好辦。" 周建如是總結自己的閱讀與實踐所得。
2018 年 8 月他到湘鋼三校任校長,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校的教學質量、社團建設、課題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他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對學校的各項工作、相關制度進行梳理、提煉和完善,讓每一項工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兩年時間過去了,湘鋼三校的教育教學成果、社會美譽度等證明這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卓有成效。在這一過程中,周建始終奉行教育專著裡一致明確的 " 靜待花開 " 的思想。" 看孩子要靜待花開,看老師要靜待花開,看我的學校也要靜待花開。教育這個事要堅持,一定急不得!"
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是創新的過程
傳統文化在湘鋼三校校園裡的浸染,是靜待花開的一個例子,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自 2000 年起,傳統文化就開始在這所佔地近一萬五千平方米的校園裡播種、發芽。
校園裡建了詩牆、詩歌亭。課間,學生一抬眼,就能與千百年來的詩句交匯,興起了,就到亭子裡吟誦。上課下課的鈴聲不是 " 丁零、丁零 ",而是從古典音樂裡精挑細選的高雅音樂。
" 經典誦讀在學校持續了二十年,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二十年前我們讀的詩,十年前也在讀,現在還在讀,如果經典誦讀一直是最初的那種開展方式,很難持久。其實,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也好,傳播方式的改變也好,都是創新的過程。" 周建對那種 " 突擊式 " 和 " 脅迫式 " 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都不看好。
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開始風行的時候,湘鋼三校因時而動,組織了 " 校園飛花令大賽 ",還邀請湘潭市詩詞協會的會長來做大賽評委,並得到專家首肯。幾年來,大賽廣受歡迎,但周建已經在考慮求變:" 這種方式也會慢慢缺少新鮮感,要做一些改變。"
改變的不只是傳統文化活動形式,更有校園日常傳統文化推廣工作的制度。在湘鋼三校,每天第五節課之前的十五分鐘是全校師生的經典誦讀時間,最初這項工作由各班班主任組織實施,但經常出現班主任擠壓、佔據誦讀時間的情況。近兩年來,每天的經典誦讀改由學校教研室統一負責,由每年飛花令大賽的前十名組成誦讀推廣大使團隊,聯合經典誦讀教師組織團隊對誦讀內容、誦讀形式等進行規劃、布置。形式在變,制度也在變。湘鋼三校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更準確的提醒和引導,讓學生慢慢形成誦讀習慣。
古代科舉的功名分級也被引入到經典誦讀的評價體系,並據此設置了進階制度。舊提法與對現代人的評價結合,弄出了新味道。學校在經典誦讀方面的評價,分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狀元五個級別,各個級別與學生的誦讀量直接掛鈎。達到相應要求時,學生可以到語文老師處申領相應稱號。湘鋼三校要求學生畢業時達到的誦讀量是一百篇,一旦達標即可申領狀元稱號。" 我看過統計數據,九成畢業生是『狀元』,也有學生還沒到畢業班,就已經完成全部進階。" 與此同時,學校還進行了校本誦讀教材的開發。
" 我們是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的一個系統性工程去做的,只做某一點的話,很難堅持下去。" 周建介紹說,經典誦讀之外,學校還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了各個學科:英語老師組織學生用英文翻譯古典詩詞,美術老師會主動組織 " 非遺進課堂 ",還有老師主動要求開設陶笛課……
" 所有創新的初心是實現傳統文化在學生身上的內化。這是深層次的。" 周建表示,求變還在繼續。
實現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是教育人的追求
周建在學校裡樂見這樣的場景:學生三五成群一起聊天,一些意思的表達,就直接用詩句替代了,且恰到好處,合乎語境和主旨。他也會湊過去,誇他們,說孩子們 " 說話溫和,彬彬有禮 "。
學生身上種種積極的變化,作為教育者,周建都能敏感地捕捉到,也能讓他獲得成就感。" 你循著這個變化按時間往前推演,會發現這種變化源於你某一次播下的種子,同時,它也會佐證你理念的正確性。" 這種始自他還是鄉村教師時的認知,周建一直堅持著。
周建將學生的教育目標分為兩個層次: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他把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定位在課堂。為了防止音體美課堂被其他課程擠佔,周建提出加強音體美教學質量檢測。" 原來音樂期末考試不考,或者就唱一首歌,現在要進行音樂素養測評,涉及基本樂理、樂器、樂曲鑑賞等方面的知識。美術、體育也都有測評方案。"
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個性化發展平臺則是校內幾十個形形色色的社團。足球、羽毛球、皮影、書法、科學等方面的社團自主發展,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 比如我們成立了詩社,並不是說要讓詩社的每個人都成為詩人。但是現在要去播種,雖然不是每顆種子都會發芽,但只要有種子發了芽,那就值得。"
對於學生的前途,周建所期待的是他們能夠適應將來社會的發展,成就有價值、充盈的人生。" 有餘力的話,投身到服務社會、改造社會的事業中去,這是更高層次的期許。"
" 經營好一所學校,發展好一批老師,培養好一批學生。" 周建說,他會帶著這個教育理想一直走下去。
瀟湘晨報記者劉秋香 金劍 黃珺 文中配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