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張華浜貨櫃碼頭俯瞰。 新華社發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甚至低於人們預期,由此引發外界擔憂。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拐點」;有人則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信心動搖。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問題?
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繼去年末季度增長7.9%後,中國經濟今年前兩季度分別增長7.7%和7.5%,增速持續放緩。究其原因,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認為,主要是由外部需求疲軟和內需不足共同造成的。
即使如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7.5%的增速仍然是頗為強勁和健康的,從全球來看更是如此。
莊巨忠說,對於任何經濟體來說,隨著發展程度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如果這是因為政府政策更聚焦於增長質量而非速度而導致的話,這一增速是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結果。」
不僅如此,英國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姚樹潔明確表示,鑑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尚未完全釋放、勞動生產率提升空間很大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未來中國仍有支撐高增長的巨大潛力存在。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沒有轉移出來,整體勞動力價格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仍然較低。其次,由於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中國市場的整體潛力還未充分發掘出來,落後地區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他認為。
從大趨勢和中長期來講,中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仍處於發展上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帶來巨大國內市場空間,改革開放、創新驅動以及國際合作的紅利仍有巨大釋放空間。
調整升級後勁可期
7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下一步,工信部還將儘快落實今年第二批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確保全面完成2013年目標任務,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奠定基礎。
「這是政府主動加快結構調整的一個積極信號。」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認為。「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而企業當前較可行的方式是推動產品升級,趁市場有所好轉加速去庫存,進而盤活資金,從低端產能中抽身出來。」
當前,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大環境下,中國正面臨多年未有的內外錯綜複雜局面。舊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已成共識,而結構調整陣痛也將助推經濟的換擋升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已行至一個重要關口,不改革、不調整將犧牲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往的經驗表明,中國越是調整,就越有人唱中國硬著陸的風險。中國要想謀求長期發展,轉型就是要動真格的。
「當前經濟增速處於合理區間,也為調整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贏得了空間。」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
事實上,陣痛背後的升級已初露端倪。上半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2.3個百分點,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3.4%,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提高。
專家認為,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中國經濟換裝「升級版」引擎,增長後勁可期。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