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攜騰訊高管造訪蘋果總部,微信張小龍英語水平曝光?

2020-12-17 明晞

9月1日,就在蘋果正式向外界公布今年秋季發布會的邀請函的同一天,馬化騰率領騰訊高管拜會蘋果總部,並且合影蘋果CEO蒂姆·庫克的照片在流出。

從照片來看,除了馬化騰,騰訊高管還包括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騰訊營運長兼互動娛樂事業群總裁、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總裁、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任宇昕,騰訊首席戰略官、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James Mitchell等人。

而且,合影中7人,張小龍最為明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戴了耳機的人。據網友分析,張小龍的耳機很可能是同聲傳譯耳機。

這下網友可就炸鍋了,原來騰訊一票高管,張小龍竟然需要藉助翻譯耳機來交流。

貴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的張小龍,最知名的身份是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而且是碩士學位。這一下暴露出英語水平,簡直不忍直視啊。

相關焦點

  • 熱門問答:馬化騰|你覺得支付寶紅包之後,馬化騰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
    總得來說,微信的馬畫疼一邊在看著大數據,一邊再觀望,至於來一場紅包雨是不可能的,馬雲也沒有奢想一站到底,能廣泛的宣傳支付寶就已經足夠了。想像總是美好的,還是讓我們共同期待春節過年支付寶和微信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別像去年一樣蝦扯蛋的集福卡就行了!為什麼最近馬雲與馬化騰,阿里與騰訊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 盤點騰訊年薪上億的兩個人,其中並沒有騰訊創始人馬化騰!
    如今,深圳,也就是騰訊大本營所在地的平均工資約9134元,而騰訊的平均月薪更是達到了6.8萬,也就是差不多年薪80萬。雖說看著工資是特別高,但是在騰訊裡有著兩位騰訊高層的年薪超過兩億,而其中沒有身為騰訊創始人的馬化騰。
  • 張小龍披露心路歷程:微信的前世今生
    業內人士這樣評論:「張小龍是空有雙拳難以施展,博大則是急於套現彌補損失,而騰訊公司更是渴望在網際網路成就霸業,在三方均有意藉助外力的共同需求下,騰訊的大方出手可謂正合各方心意。」張小龍就這樣帶著他的20名員工就地改了編制,成為騰訊廣州分公司的團隊,張小龍擔任廣州分公司總經理。馬化騰表示,騰訊此次收購,看重的是foxmail的技術和客戶。當時,國內網際網路用戶剛超1億,未來三四年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 騰訊公司最「懶」的人,天天上班遲到,馬化騰:沒事,他高興就好
    一提起騰訊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它涉及的面十分廣。騰訊手下有通訊工具騰訊qq,微信,還有許多騰訊手遊如:天天酷跑,王者榮耀。想必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會有幾個騰訊的軟體。特別是現如今,隨著微信支付方式的普及,騰訊的市場也越來越廣。
  • 馬化騰在pick me up中c位出場 莫非要做騰訊孟美岐?
    馬化騰在pick me up中c位出場,莫非要做騰訊孟美岐昨日在騰訊2018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攜騰訊眾多高管一起跳創造101主題曲,開始了他的才藝表演,還是C位! 今天,這個視頻就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將馬化騰稱為騰訊孟美岐,妥妥的C位出道。
  • 16年前,人民日報是這樣評價「微信他爹」張小龍的
    九三年我回華中工調研時,他正在用C++實現自己的窗口菜單庫,那時他在OOP方法、程序組織、數據結構方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在中大磋砣三年,除了攻了一下英語,為導師爭評教授湊了幾篇論文外,無論寫程序還是下圍棋,都沒啥長進。
  • 網際網路圈的6大奇葩產品經理:張小龍不在乎手機碎屏,馬化騰讓用戶...
    每一次爭論,都是張小龍以長時間的沉默來結束。「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鴻禕很疑惑。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的微信,讓這位產品經理成為神一般的存在。如今微信估值高達5000億人民幣,而「微信之父」張小龍身價也水漲船高。47歲張小龍的正式頭銜是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他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屌絲」程式設計師的超級逆襲。
  • 微信搖一搖發明者張小龍,讓無數人脫單,自己卻因此找不到女友!
    ,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之父」張小龍躲在底下,和一眾等著他傳道受業解惑的「學子」一起,暗中PK現象級小遊戲「跳一跳」。只是張小龍沒有什麼國際企業說話喜歡夾英文的洋氣4A腔——他覺得「腐乳拌稀飯才是最好吃的」。因為早上「起不來」,他還總鬧脾氣,最著名的事件應該是逃避例會。身為騰訊高級副總裁的張小龍,每周本都理應到深圳總部參加例會,而他卻格外清麗脫俗地堅持反抗著,跟小馬哥是這麼說的:·「起不來,不去。」
  • 馬化騰現場抽獎騰訊股票1000股:中獎員工名字火了
    雷帝網 樂天 12月16日報導  騰訊今日在內部舉辦年度大會,騰訊CEO馬化騰、騰訊總裁劉熾平、騰訊COO任宇昕、騰訊高級副總裁張小龍等核心高管分別上臺發言      騰訊總裁劉熾平    騰訊總裁劉熾平    騰訊COO任宇昕    騰訊高級副總裁張小龍  在年會上,劉熾平提及到:「One
  •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年會語錄刷屏全網:我勸你善良
    12月12日,騰訊召開了2018年度騰訊員工大會。在這次年會上,騰訊創始人兼CEO馬化騰、高級副總裁張小龍、COO任宇昕在內的高管分別發表了演講。其中,微信之父張小龍的演講語錄刷屏全網。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昨日的演講中,表達了自己對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看法。「網際網路的發展史,就是套路發展史」更是成為金句,廣為流傳。張小龍稱,要關注用戶,而不是關注競爭對手。對於用戶來說,他們更希望被誠實地對待,而不是去「套路」他們。顯然張小龍並不希望出現太多的套路。
  • 跳《創造101》主題曲,人稱騰訊孟美岐,原來你是這樣的馬化騰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濤和你聊科技,在今天的文章中,小濤跟大家聊的是學女生跳《創造101》主題曲,人稱「騰訊孟美岐」,原來你是這樣的馬化騰說起「二馬」之一的馬化騰,想必大家也都是很熟悉了,馬化騰及其騰訊也可以說是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都要用到他們開發的軟體,微信和QQ這兩個社交聊天軟體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 微信剛上線暗黑模式,蘋果就對騰訊再次出手,馬化騰「欲哭無淚」
    微信剛上線暗黑模式,蘋果就對騰訊再次出手,馬化騰「欲哭無淚」近段時間,蘋果跟微信頻頻進入公眾視野,起因是因為蘋果要求自身應用市場當中的所有軟體,都需要適配最新的IOS系統,如果超過4月份,那麼所有的軟體將被蘋果強制下架,並且後續整改完成的軟體也無法上線
  • 說說微信:半成品設計師張小龍
    最近頗看了些關於微信張小龍的官樣宣傳文章,讀了幾句就覺得厭煩。那些標準文案中,有為微信歌功頌德的,說微信如何開創了巨大的商業平臺,含金量比得上一顆鑲著純金的大門牙;有說微信發展如何來時洶湧如劍,未來勢必一統江湖等等。
  • 六張圖看懂矛盾中的張小龍,微信的成功與他有著怎樣的關聯?
    張小龍很享受用這樣「莫名其妙」的方式讓他人了解自己,了解微信,這是他的特別之處。微信,張小龍人生的巔峰之作,目前已經在全球擁有了8億用戶。和這些用戶相比,微信之父張小龍的粉絲實際上並不多,對比這個用戶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和創造了Facebook的扎克伯格完全不同,和締造QQ的馬化騰不同,他希望人們記住微信,忘記自己,這也是他的特別之處。
  • 他是微信的創始人,上班最喜歡睡覺玩遊戲,馬化騰卻非常重視他
    說起騰訊大家都不陌生吧,馬化騰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商業大佬,然而想成為這樣級別的人物,那麼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肯定會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有人說過如果你想成功的話那麼肯定要少睡覺多幹活,我們再反觀看一下現在的網際網路大佬們,他們的成功絕對是靠著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小米的上市有很多人都覺得他成功了
  • 絕世好老闆馬化騰!員工工資比自己高9倍!開會親自派人接!
    其實很多網友都菜到了,能讓老闆發這麼多工資的人必定是為公司做了重大貢獻的人才,要不就是那種對於騰訊來說比較重要的人了,符合這些條件也就那麼一個人,你猜的沒錯他就是:副總裁張小龍億萬年薪的員工最近一次露臉就是在1月15日,在2018年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跟大家介紹了過去微信在小程序、小遊戲、
  • 馬化騰給騰訊4000員工發紅包 從39樓排到大廈外
    春節期間,大家都從騰訊運營的微信中搶得不少紅包,現在輪到騰訊的員工們了。 南方地區有開工日「派利是」的傳統,總部位於深圳的騰訊公司每年也都遵循習俗,騰訊每位員工至少可以拿到200元紅包。 2月26日早晨7時到中午12時,騰訊公司一年一度的組團刷老(hong)板(bao)任務上演。騰訊公司創始人、CEO馬化騰攜9位公司高層,在騰訊大廈39樓親手給總部員工發紅包。
  • 不擁抱算法的張小龍,還能帶著微信繼續避免失敗?
    2013年是微信商業化的元年,微信5.0也是微信一個很大的版本,一口氣上線了遊戲中心、表情商店、街景掃碼等重要功能,表情商店也是張小龍寄予厚望的一個重要的商業化舉措,騰訊內部希望能複製日本通訊軟體Line在表情貼紙商業化方面的成功,後者在表情方面光2015年就創造了高達2.72億美元的營收。
  • 新仇舊恨一起報:要麼選擇蘋果,要麼放棄微信支付!你支持誰?
    騰訊旗下軟體頗多,無論是微信還是QQ,都具有一定的線上支付功能,那麼隨之產生的周邊經濟成果就有很多。比方說QQ線上閱讀,公眾號運營等。此前都有讀者通過打賞作者產生收益,這些錢運營者拿一部分,騰訊平臺作為項目的開發者拿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要交給蘋果公司的。如果大多數人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統的手機,騰訊就沒必要繳納這一部分的金錢。
  • 微信已經OUT了,張小龍為何堅持「用完走人」?
    手握近8.5億用戶的微信,已經走到了一個敏感的時間節點上。(在微信「歧路彷徨」的明日之路上,張小龍會不會也是一個「孤獨人」?)進一步豐富應用,還是簡化應用?加速這一產品商業的變現能力,還是持續優化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