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孩子從小就不愛說話,該怎麼辦?

2020-10-03 昭德培訓

孩子4歲,在家能夠與家人正常交流,可是一去學校或其他場合,不論是面對老師、同學還是陌生人,他都沉默不語。

是膽小?害羞?還是另有其因呢?

最近,臺灣金牌導演羅景壬的新作《第三個願望》,講述了一位在火葬場長大的女孩,在老師和家人的幫助下,成功走出「選擇性緘默」的陰霾。

為什麼會選擇這麼一個小眾而真實的改編案例?

羅景壬導演說,這些決定並無法使影片更煽情動人,甚至適得其反。但最後仍然決定這麼做,他們的動機除包括保護當事人,也包括保障影片的通俗性:使觀眾以較低門檻進入整個故事,同時得以從正確的方向,初步理解這種罕為人知的疾患。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


它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兒童疾病,特徵是已具有語言功能的兒童在特定社會環境,如學校、社交場合中不能語言表達,但在其他環境如家裡,能正常說話和進行肢體交流。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期患病率0.7%~0.8%,多見於女童和雙語者。

這種心理行為障礙不像孤獨症,它有一定的隱匿性,因為孩子在熟悉的環境裡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上學前,因為沒有和其他孩子的對照經驗,家長往往很難自己發現異常,通常以為孩子只是有點膽小害羞,不會很在意。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選擇性緘默症不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其中移民和少數族裔兒童患病風險高於原居住地區人群。

如選擇性緘默症在以色列普通兒童中的發病率為7.6/1000,在移民背景的兒童中流行率高出普通兒童的3倍(22/1000)。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4將選擇性默症的診斷定義為以下四個方面:

1. 在預期應該說話的場合,一貫的表現出不說話,如學校或幼兒園。

2. 緘默行為嚴重地妨礙患者在教育或者是學習,工作上的成就和社會溝通。

3. 患者的緘默行為,必須持續一個月以上,但不含入學的第一個月。比如,剛入學的孩子可能面對陌生環境會不說話,但是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一個月之後他仍然不說話。

4. 緘默若僅僅是因為缺乏社交情境所需的知識,身體不舒服,或者是不適當的情境,這種情況就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比如,把孩子置身在非母語的國外,不熟悉當地的語言,這種情況下,孩子出現的不說話就不能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的四種類型

第一種,共生性緘默。

是孩子過度依賴媽媽,他們在害羞,焦慮,恐懼的時候,用不說話來掌控自己的環境,達到控制環境的目的。

第二種,言語恐懼性緘默。

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恐懼自己的聲音,他們覺得自己聲音非常不好聽,喜歡用言語之外的方式去溝通,避免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

第三種:反應性緘默。

兒童拒絕說話,可能是遇到了重大的創傷型的事件,比如嘴巴或喉嚨有過創傷,或者是被大聲訓斥過閉嘴,永遠都閉嘴,不要說話。這種類型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出沮喪,鬱悶的情緒狀態。

第四種:消極抵抗性緘默。

這種類型的孩子通常把緘默當成一種敵視的手段,他們經常會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企圖通過抗拒和別人交談來控制生活,達到他們想要某些獎勵的目的。

《第三個願望》中的小薇就屬於第三種反應性緘默。

小薇選擇沉默的真正原因是她的爸爸得了口腔癌,沒辦法吃東西、不能說話,小薇為了跟爸爸成為一樣的人,也選擇不說話。

「不想讓爸爸一個人。」相信很多人被小薇的這句話感動落淚。

面對抑鬱、沉悶的父母,在壓抑的家庭與成長氛圍裡,小薇很難像別的孩子一樣天真、活潑、露出笑臉,她變得越來越不想說話,越來越遠離聽眾。

單純從這四種類型來看,選擇性緘默與兒童自閉症有明顯區別,它絕大多數是家庭、社會環境造成。當然也不排除生理方面的言語發育遲緩,或者發聲障礙。


孩子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如何進行非藥物性幹預呢?


1. 認知行為療法

Lang等設計了模塊化認知行為療法用於選擇性緘默症患兒的長期治療,幹預內容包括:

(1)孩子和家長的心理教育;

(2)生理訓練——呼吸和肌肉放鬆;

(3)認知訓練——症狀外化與認知重構;

(4)行為訓練——應急管理、暴露層次開發、建模、塑形、漸進脫敏;

(5)父母培訓——提高父母幫助孩子的技能;

(6)教育或其他環境訓練——集中訓練他們在學校及其他環境內的行為及促進社會言論方面的作用。

2. 家庭療法

在治療過程中,來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合作、理解,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和逃避,幫助他們減輕自身的依賴性(對於父母的強烈依戀和極度依賴,導致對於外部世界的恐懼和不信任感)和矛盾心理。家庭治療的重點在於減少父母的授權行為和孩子的迴避行為。

3. 遊戲療法

當在遊戲的環境中進行塑造時,以遊戲為主要強化因素。包含三個關鍵組成部分:遊戲空間、角色扮演和戲劇投射。

培養孩子積極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自發性,幫助孩子變得更善於交際,更有彈性。

《第三個願望》影片中,在老師非常有愛的幫助下,小薇漸漸敞開心扉:

她變得不再拒絕與恐懼說話;學會融入集體,跟同學去福利社參加社會活動;放學後跟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的趣事,逗父母開心;還邀請好朋友在家慶祝生日,並許下三個願望:自己成為畫家、媽媽不再腰疼、爸爸陪她長大……

導演在他的手記中寫道,這是一個關於預設立場的故事。

天真的孩子,本是無知的、快樂的、好奇的、吵鬧的。當他們沉默、不發一語,我們會感到不幸。不幸是一連串我們預設的景象,當孩子在那樣的景象中,我們就會忍不住憐憫。

憐憫是什麼?

當我們看見他人的不幸,意識到自己的幸福時,我們會展開行動,憐憫不幸的人。滿載幸福的人,將剩餘的幸福下放給他們認為不幸的人,於是憐憫形成一種階級。

階級的距離,使我們忘記去理解。而理解是平等的,我們常在憐憫中,忘記去平等的理解他人。

總之,包容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真誠的感受,是一切療愈的開始。


參考文獻:

【1】Cohan SL,Price JM,Stein MB. Suffering in silence:Why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erspective on selective mutism is needed[J]. J Dev Behav Pediatr,2006,27(4):341.

【2】 Elizur Y,Perednik R. Prevalence and description of selective mutism in immigrant and native families:A controlled study[J].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3,42(12):1451.

【3】 Lang C,Nir Z,Gothelf A,et al. The outcome of children with selective mutism follow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 follow-up study[J]. Eur J Pediatr,2016,175(4):481.

【4】Klein ER,Armstrong SL,Skira K,et al. Social Communication Anxiety Treatment (S-CAT)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with selective mutism :A pilot study[J]. 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7,22(1):90.

【5】Oon PP. Playing with Gladys :A case study integrating drama therapy

with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lective mutism[J].

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0,15(2):215.

【6】張麗 陳飛 裘金綠.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現況與非藥物性幹預進展[J].中國鄉村醫藥,2020,10(5):3.



-END-


作者:M T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太愛說話的女人,基本是這四種心態,很準!
    一個不太愛說話的女人,常常會被人誤解。有人覺得她們清高,也有人覺得她們心機重。其實還真不是這樣,不愛說話總是沉默寡言的女人,基本上是這四種心態,沒那麼複雜。打著「我這人比較直接」的旗號,明知道聽得人會不高興,卻也一點不會委婉。這種人也許心地不壞,只是不會說話,又太不會替人著想,很容易傷到人心。相反,不太愛說話的女人與之不同。知道自己不會說話,心裡就會警示自己少說話。
  • 孩子不愛說話,不善於表達,該怎麼辦?
    這一次,家裡沒有別的人,只有兩個媽媽和三個孩子。我們做了一大鍋火鍋,寶寶們清洗食材,媽媽們負責切和煮,不一會功夫,一大鍋香噴噴的火鍋就端上了桌。三個寶寶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的碗和勺子,就是為了他們不互相爭搶,所以他們所坐的位置和自己用的碗和勺子都是由他們自己選擇。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吃飯,這三個寶寶也在互相嘰嘰喳喳的,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
    我們漸漸覺得不對勁,老師也來溝通,幾番折騰,總算有點眉頭。基本上孩子不愛說話,原因有三個:1、沒需要,孩子不習慣說家庭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太周到,孩子認為說與不說都無所謂,都能達到目的,漸漸地,孩子也就不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了;有些父母則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經常指責孩子,喜歡順從、乖乖聽話的孩子,孩子為了迎合父母而壓抑內心的矛盾和不安,有意見也不敢說出來,就會逐漸變得不喜歡表達;還有的父母本身就不喜歡說話或者因忙於自己的事而與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生活在很寂靜的環境中,慢慢地也就不愛說話了。
  •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該怎麼辦?讓孩子敢說話,首先讓孩子開口
    孩子不愛說話,一著急就結巴,家長干著急沒用:讓孩子敢說話,首先讓孩子開口!朋友有個孩子馬上四歲了,生的聰明伶俐,但是就有一樣,就是著急說話結巴!為此,他的媽媽沒少發愁。他的媽媽帶他去各種地方玩,不讓他在家,報名了各種早教課程,孩子也很愛聽,但是只要有其他小朋友,孩子就不愛說話,著急說話就結巴,要不就是一頭扎進媽媽懷裡。
  • 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慣了很多毛病!媽媽說話也不聽,該怎麼辦?
    孩子從小姥姥帶,慣了很多壞毛病怎麼辦?寫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批評她也無所謂,一點上進心都沒有先和家長們說一個5年級小女孩的案例孩子媽媽說:她家兩個孩子,老大十一歲,二寶兩歲半。老大從小在姥姥家呆的時間比較長,孩子的事姥姥幾乎全替孩子做了,上學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現在發現老大有很多不好的問題。
  • 小孩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
    小孩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 小孩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這會形成孤僻,甚至會有語言的障礙,表達是一種宣洩內心的情感方式,如果孩子沒有宣洩的出口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小孩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呢?
  • 不愛說話的女人,一般有這四種「魅力」,你有嗎?
    也有的女人安靜內斂,不愛熱鬧,比起出門聚會逛街,更願意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性格內向外向,其實沒有優劣之分。那些看似高冷,不合群的女人,在她們身上,有這四種獨特的魅力。不爭不搶,悲喜自度我們這一生,似乎從出生起就在不停地和別人比較。小時候羨慕別人家孩子學習好,長大了羨慕同事升職加薪,結婚後又開始互相比較,自己是不是比別人過得幸福。
  • 「初哆咪育兒」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上)
    孩子在外不說話,我該怎麼辦?,我嚇了一跳,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是自閉兒呢?帶著懷疑、不忍心、與難過,雙十國慶前,我哭了一整個晚上,今天我跟婆婆說我想帶小男去看醫師,婆婆說看什麼醫師,你老公以前也是這樣,長大就會好了啦!…我還是帶著老公、小男鼓起勇氣來了,心理師問「是什麼原因所以會想來?」
  • 寶寶不愛說話怎麼辦?如何引導寶寶說話
    有的小孩淘氣,有的小孩會撒嬌,也有的小孩很聰明......可是唯獨自己家的寶寶不愛說話,這可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們不要著急,給寶寶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哦。漸漸的鍛鍊寶寶愛說話,知道話怎麼說。這樣引導也不錯。4.寶寶都會喜歡小動物,往往在看動物活動的時候,寶寶會很開心,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鼓勵寶寶多說話,餵一餵小動物,同時告訴寶寶不要傷害小動物,父母也要看好寶寶,不要讓寶寶受傷哦。這樣引導也是可以一試的。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導讀: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去做出對策
    爸媽也總感覺內向的孩子不好,羨慕人家外向的孩子。外向的孩子就一定好嗎?其實這都不一定,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我們應該去更深層次的考慮一下孩子在什麼場合下不喜歡說話。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去做出對策根據我的觀察,大家都不說話的時候,即使孩子想說話,孩子也不會說當孩子回到家,大家除了飯桌上有點交流之外,吃完飯大家就各回各屋,要不就大家都抱著個手機,孩子有話跟你說,都不知道如何開口了。慢慢地,孩子就不愛開口說話了。
  • 兩歲半的孩子不說話怎麼辦
    兩歲半的孩子不說話怎麼辦?一般的小寶寶在五六個月的時候會咿呀咿呀的說話的,通常都是會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只是很簡短,一般到了一周左右的時候都會叫一些重疊的稱呼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肯定是語言發育稍微的是有一點問題。那麼,兩歲半寶寶不說話怎麼辦?
  • 學前班的孩子上課愛動、說話怎麼辦?
    網友提問:「王老師,我的孩子上學前班,但孩子上課特別喜歡說話愛動,因為這事老師經常找家長。我也經常跟孩子說教,但說完第二天孩子就忘。我問孩子為什麼說話,孩子說他板不住,有時候還有其他小朋友主動跟他說話。面對這樣的問題現在很撓頭,不知道該怎麼做了。請老師幫忙指點一下。」
  • 情商低的孩子,從小說話會有這三種表現,你發現了嗎?
    情商高的孩子會有很好的自我認知,積極探索能力強,可以從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對自我的情緒也有極好的控制力。相反,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從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處理事情急躁、固執,情緒也是很不穩定的。這樣的孩子即使智商再高,也很難取得極大的成就。而一個低情商的孩子,從小說話時往往會有這四種表現,寶爸寶媽們發現了嗎?面對情商較低的孩子,又該如何引導呢?
  • 媽媽的這四種行為比打罵更傷孩子,尤其是第四種,很多人都中招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種感受:我這麼愛孩子,我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犧牲了自己,為什麼孩子卻不懂得知恩圖報,孩子長大了,不到不跟自己親,反倒是躲著自己。殊不知,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為的愛,其實比打罵更傷害孩子。然而,當我們回到家中,若是媽媽每天這副表情,孩子一定會覺得自己哪裡沒做好,甚至會覺得媽媽討厭自己。從而變得膽小、不自信。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媽媽的影響。所以,我們既然愛孩子,為什麼不能多給孩子一些笑容呢!
  • 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
    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有的孩子三歲了是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但是有的孩子到三歲了還不會說話,一段時間會喊爸爸媽媽,一段時間又不喊了,不會主動去叫人,也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家長很是著急。那麼,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
  • 孩子愛撒謊這可怎麼辦
    不少粉絲朋友私信我,說他們家的孩子小小年紀學會了說謊,該怎麼辦? 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個誠實的人,這是很正確的。誠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是個人賴以獲得成功的重要的性格心理特徵。 那麼小孩子愛撒謊該怎麼辦呢?
  • 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先別著急"貼標籤",這三個問題要重視
    在社會交往關係中社交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與他人共情能力等,這一系列的能力將伴隨孩子一生。很多孩子小時候和長大後反差特別大,有的孩子小時候很愛說話,長大了卻不怎麼說話,有的孩子小時候不愛說話,長大了特別能說
  • 孩子很自卑,在公共場合不說話、不願意人際交往該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說話、不願意人際交往,這就是自卑嗎?其實不是的。很多父母對自卑有著誤解,看到孩子不太愛說話害羞就以為是自家自卑。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自卑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兩個:一,這個階段的孩子思想很極端很片面,表現的過於消極。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擅長用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老是想「萬一這種事發生了後果很嚴重怎麼辦」、「萬一我中考、高考考不好怎麼辦,我這輩子就完了」、「萬一同學不喜歡我,我就完蛋了」、「萬一我上臺演講出醜了,那肯定大家就瞧不起我了」。這種思考方式其實叫消極的、負面的、極端的、片面的。
  • 2歲多的孩子還不會說話,該怎麼辦?
    問:孩子已經2歲多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但,也有不少孩子的言語發展相對持續時間長一些,晚一些,有的甚至要到3歲左右。 所以家長要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會說話還是不愛說話。如果孩子能聽懂大人的日常用語,孩子的語言發展中就沒有聽力的問題。孩子不會說話,原因可能是在孩子的口語發展時期缺少足夠的語言刺激,家裡大人很少與孩子說話;再就是家長照顧過度,孩子不用說話,只用表情和手勢表達,家長就把事情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