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袁思陶 邢賀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
新聞發布會現場
此次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由文化藍皮書系列和「文化中國書系」兩個部分組成。文化藍皮書系列包括:《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中國普洱茶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國際文化科技趨勢報告》《中俄文化交流年度報告(2018~2019)》和《中越人文交流年度報告(2018~2019)》;「文化中國書系」包括:《探索文化發展觀念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選編(2000~2020)》《新時期新問題新思維:張曉明文化政策論集(2012~2020)》《人文學和經濟學雙重視野的文化研究》《文化觀念的範式轉換》和《中亞2027:變化中的戰略圖景未來十年的情境預測》。
其中,《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聚焦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政策的相應變遷,對當前文化發展形勢進行全面分析,並對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具體內容涉及區域文化產業、文化金融、文化消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企業、不同類別的文化產業、國際文化產業等多個方面。
《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中指出,應抓住5G商用的重大契機,實施國家文化遺產數位化戰略。2019年已經被看作「5G元年」,緊隨5G商用而來的,將是更為恢宏的文化生產系統變化和文化生態環境變遷,是從目前已經發展較為充分的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延伸,必須啟動空前規模的國家文化資源數位化戰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生態體系不耦合和文化大生產體系不平衡問題。
《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課題組認為,必須在國家戰略層面認識到,幾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積累下來的優秀中華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戰略資源,而將國家文化資源從傳統介質向數字媒體的全面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關鍵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和文化經濟發展準備條件,其意義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只有將一向依賴於財政資助,並且到目前為止僅僅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數位化和智能化,接入每一個人的智能終端,才會從根本上使我們的國家文化生態發生變化,而只有建設一個以開放性、多元化、協同化的文化大數據「雲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新型文化基礎設施,才能實現上述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勝表示:「20年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秉承「學以致用、諮政建言」的宗旨,致力於開展多項文化政策研究,開創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等多種『文化藍皮書』品牌系列,共出版相關藍皮書20餘本。其中『文化產業藍皮書』在16年中共推出了13本。而《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7-2020)》是上述藍皮書的2.0版。」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本代表性科研成果《探索文化發展觀念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選編(2000~2020)》涵蓋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年來在國內文化政策、國外文化政策、地方文化發展等三大領域的理論探索,反映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以致用」、「問題導向」的智庫特色,展現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這支學者隊伍在學術前沿辛勤耕耘、在改革實踐磨礪成長的全過程。
《〈文化政策調研〉選編》共分為四編,其中關於國內文化政策的文章分為兩編,第一編是「新的文化觀與文化體制改革」,第二編是「文化產業發展」,所選文章反映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對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探索和現實思考。第三編「國外文化政策:調研與借鑑」則是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者搜集並編譯的一批有代表性國家的文化政策與文化戰略的最新動態及分析評述,這些譯介成果對新世紀我國制定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方略和文化產業政策起到了參考與借鑑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者由開始對他國文化政策的翻譯、引介和借鑑,發展到後來提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研究綱要」和相應的對策建議的研究軌跡。第四編是「地方和部門文化建設:思考與建議」,選編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學者在地方調研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調查基礎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和《文化政策調研》刊發的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