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2月23日電(記者毛磊)人造子宮研究最近熱了起來,一股「新技術恐懼症」隨之瀰漫。一些媒體甚至稱,美國華人科學家劉洪清教授在人造子宮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有可能讓「男人也可傳宗接代」,更會促使「女人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科學界圍繞人造子宮的倫理爭論也更加激烈。2月22日至23日,一個有關人造子宮問題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舉行,發言者包括美「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生物技術世紀》一書作者裡夫金等著名學者。這個會議以「自然母親的終結?」為題,人們不難體會到一種疑慮的情緒。
人造子宮研究真有那麼可怕嗎?當前人造子宮研究領域的領頭人物劉洪清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認為,過分的擔憂其實並沒有必要。劉洪清現任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與不育症中心分泌學實驗室主任,她領導的小組,曾在世界上首次用組織工程技術,在體外再造了人的子宮內膜。
劉洪清一再向記者澄清,他們取得的突破是在人造子宮內膜上,而不是有些媒體所炒作的人造子宮。她說:「我們離真正的人造子宮還遠著呢,還有很多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他們從幫助病人的角度出發而開展的研究所獲得的初步成果,卻被媒體炒作成「男人可以懷孕」、「男人不需要女人」等等,實在是有違他們的初衷。「這是一項對病人有益的技術,而不是一項負面的技術,」劉洪清女士強調。她指出,確實有大量的病人需要人造子宮技術的幫助來解決不孕等問題,而這也是他們研究的初衷:弄清為什麼有些婦女不能懷孕,有些婦女老是流產。
傳統上,胎兒在母體子宮中的發育屬於「黑箱過程」,研究起來極其困難,而人造子宮技術可以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理想的「模型」。劉洪清等在研究中從婦女子宮內採集了部分子宮內膜細胞,並將其置於由生物可降解材料製成、模擬子宮內部形狀的結構上,並使這些細胞成功地長成了類似人體子宮內膜的三維組織。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這種在體外重建的子宮內膜,不僅與人體自身子宮內膜在組織結構上一模一樣,而且功能也差不多。他們將早期胚胎與人造子宮內膜結合後,成功地觀察到了胚胎的初期著床現象。由於美國規定用於體外受精研究的胚胎發育不能超過14天,他們的實驗進行到第6天止步。
這項進展為將來深入研究一些課題提供了基礎,比如,婦女不孕究竟是因為子宮內部結構出問題還是胎兒本身有問題?有了體外的子宮「模型」,科學家們不僅可以進行大量的基礎研究,而且能對病人進行更準確的鑑定,對症下藥,治療不孕。
此外,這項技術在修復子宮上也有很大用途。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婦女子宮會受到損傷,如果利用這項技術再造子宮內膜,對患者子宮進行修復,讓這些病人的子宮變得完整,使她們能夠重新懷孕,無疑是一件好事。劉洪清認為,這個原理實際上與用人造皮膚修復燒傷病人沒有什麼兩樣。
至於如何看待有關人造子宮的倫理爭議,劉洪清說,他們的技術,確實存在著在將來製造出真正的人造子宮的潛力,討論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是對的,但過早、過分地對它的所謂負面作用大驚小怪,則完全沒有必要。
「很多人都很怕新的技術,」她說。「其實任何技術都有好處和壞處,可以用法規等來限制技術不要被錯誤利用,但不應該對技術的壞處過分強化。要充分考慮到技術的好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