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延期開學,各地學校通過網絡在線教育實現了「 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在線教育一方面為「 宅家」師生搭建起教與學的橋梁,另一方面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最近,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於穩定,各地中小學校開學複課逐漸提上日程,網課中存在的問題勢必會給即將到來的全面複課帶來挑戰,進而影響學校教育的順利進行。
(最新各省開學時間)
山東今日宣布:高中(含中職)學校畢業年級4月15日正式開學。初中學校畢業年級原則上按順延一周開學做準備
那麼,目前學生上網課暴露出了哪些問題?為何會產生這些問題?可能會給之後的複課帶來什麼影響?這些都是我們在迎接本次不一樣的「 開學第一課」前,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拿到手:學生能獲取的教學資源不均衡
線上教育受生活條件限制
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一位初三男同學與讀大專的姐姐因為家裡沒信號,在雪中用柴火取暖堅持聽網課,為備戰中考,弟弟每天從上午7點10分學習到晚上10點10分。
河南省洛寧市一名初中女孩,因家裡沒網,只能每天到村支部蹭網學習2小時。河南省衛輝市,因村裡沒網,研一學生李廣勝帶讀職高的妹妹李光琴,以及同村的大三學生李廣琴,一起在村外兩三處搭棚子上網課。
四川省旺蒼縣高一女生楊秀花半個小時走2公裡山路,爬上崖壁蹭村委會的網上課,她會在山上學習一整天,家人為她送午飯。
湖北省襄陽市四埡村地處偏僻,網絡信號不好,村裡騰出會議室為沒條件上網課的8個孩子搭建「 臨時課堂」,10歲的敖金濤需要每天步行近10裡山路到村委會上網課。
河南省焦作市2年級的馬子陽跟奶奶租房5年,網課開始後,由於出租房沒有網絡設施,他每天用奶奶的「 老年機」跟老師聯 系,詢問課程情況,完成的作業也只能開學後統一交給老師批改。
疫情中,推廣在線教育,確實是落實「 停課不停學」 政策的良方,有利於教育的長遠發展,有些學生也很喜歡時間更加自由靈活的網課方式。但我們也應看到,很多貧困家庭或農村地區孩子由於缺乏在家上網課的條件,很難接受正常的線上教育,不得不因此做出妥協:有的忍受惡劣環境,努力創造條件上課;有的選擇放棄網課,在家自學。
儘管後來部分地區採取安裝無線網、免費分發手機、設置臨時教室等措施,儘可能地幫助學生順利接受線上教育, 但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果依然會受影響。與此同時,很多富裕家庭或發達地區的孩子不但能夠完成學校安排的網絡課程,還能夠通過便捷的網絡信息平臺,獲得更多、更優質的教學資源,接收到更豐富的信息和知識。
從這一角度看,上網課的時間愈久,教育資源的區域、校際、家庭間的差距就會愈發突顯,學生之間的受教育水平差距也會越來越大。等到學生複課後,學校和教師很可能面臨班級學生學習起點不一的情況。儘管複課後學校會實行「 零起點」教學和調減暑假等方式,儘量保證學生線上教育不影響複課後的教學,但接受過系統線上教學或有充分資源進行預習的學生,其對知識的掌握速度會更快。這都是學校和教師在複課後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網課壓力或催生極端行為
2月29日,河南省鄧州市一名14歲女孩李某因家中貧困,只能和姐姐、弟弟共用一個手機,無法按時聽網課。她一方面落下了很多功課,面臨學業壓力;另一方面得不到家人、老師和同學的理解。李某疑似因此一時想不開,喝藥自殺。據媒體報導,李某送醫治療後, 已沒有生命危險。
學生獲取的教學資源不均衡,可能會進一步引發學生心理問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未完善,抗壓能力和情緒處理能力不足。正值疫情期間,學生面臨學業壓力和網課壓力,再加上家庭重擔影響,容易滋生負面情緒和消極心理,有些孩子甚至會因此採取極端行為。
這些負面情緒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如不能很好排解,很可能會形成常態化的焦慮情緒,對孩子複課後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不利於學校和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開展。
學到手:學生對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
技術和操作問題影響教學效果
師生上網課時因技術和操作問題,鬧了不少「 笑話」:同一時間登錄同一平臺人數過多可能會造成平臺卡頓,嚴重時師生甚至無法進入網絡課堂,就算進入課堂,也可能因為網絡延遲時間過長,教師在平臺操作上花費太多時間,沒辦法在一節課內講完備課內容。
山東一初中生說,在線上教育推廣前期,數學教師直播上課時,發現用滑鼠畫圖、寫板書又慢又亂,最後只能把攝像頭對著本子,用筆板書。還有些教師講解試卷時,前後置攝像頭切換失誤,導致學生看不到試題, 影響聽課效果。
此外,學生上網課進錯教室卻渾然不知的事件也不少,安徽省合肥市吳女士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因調錯臺,上了一節高二化學課。爺爺奶奶發現不對勁讓換臺,孩子卻堅決不同意,雖然「 聽不懂」,但還是認真做了「 筆記」。
疫情突如其來,全國範圍內的「 停課不停學」措施對學生、家長和老師來說都很突然,大多數人缺乏在線教育的基本常識,對很多線上平臺的技術特點和具體使用方法並不了解。短短幾天的培訓後,教師和學生還沒有熟悉線上平臺,便匆忙踏上在線教育的徵程,操作不當造成的問題頻發。
一些年紀稍長的教師會面臨更大的考驗, 他們平時花在網絡或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少,較之年輕教師,更難熟悉線上教育的操作流程。同時,線上教育平臺此前只是正常教學的輔助工具,缺乏同時負載如此多訪問量的測試經驗,很容易產生網絡擁堵、傳輸不穩定、平臺崩潰等技術問題。
師生和家長在線上教育中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卻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容易因此產生學習焦慮情緒。對網絡平臺的使用熟練度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線上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也隨之受影響,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差距拉大。
學生自制力影響學習狀態
很多學生表示自己上網課時曾有過分屏玩遊戲、看視頻、聽歌、吃零食、睡覺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 還有些孩子將教師的直播課程當網絡直播觀看,不但態度鬆散,而且頻繁在平臺刷評論和禮物。很多家長需要在家辦公或者做家務,無法全程監督學生,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學校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嚴格的校規校紀、班級制度和上課時間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生對待學習的嚴肅認真態度,有利於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升。與之相對,大多數學生在家的狀態較為放鬆,再加上沒有合理科學的作息時間表,沒有人嚴格督促,學生在家上網課期間,對待學習的態度不知不覺間就會鬆散下來,會選擇相對舒服的狀態上網課,這樣更容易在聽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同時,青少年學生自控能力差,在缺乏監督與管理的學習空間裡,很可能被自己更感興趣的娛樂活動吸引。
學生長時間處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習狀態中,很容易養成思維和行為惰性,當上網課吃零食、睡覺、玩遊戲、看視頻已成習慣,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不佳。等到正式複課,很多學生會不適應相對嚴格的學校管理和嚴肅的班級氛圍,無法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和節奏,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效率差、成果低的情況。
線上教育缺乏互動性
很多學生反映,網上講課沒有課堂上課講得清楚, 目前,大多數網課都是教師提前錄製好的,學生沒有提問的機會;有些老師設置了專門的提問群,部分同學卻不太好意思在群裡問問題,擔心同學說自己故意表現得很用功;還有些學生表示線上教育不能直接見到講課人,上課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集中注意力。
排除其他外界因素幹擾,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哪個效果更好,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些學生更適應線上教學, 因為可以有更多獨自支配的學習時間,制定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有些學生卻更加適應線下課堂教學,師生面對面的知識和情感交流,會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更容易讓他們保持注意力集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可以隨時詢問教師和同學。
疫情之前,我國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大部分學生更加適應直觀的課堂互動和交流,自然不適應看似單向輸出的線上教育。
如果學生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伴隨著未解的困惑, 會影響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效果,不利於他們的系統學習。同時對於不適應線上教育的學生來說,這段時間的網課學習很可能事倍功半,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容易引發他們的焦慮情緒和對開學的惶恐,不利於複課後的繼續學習。
評到位:教師對於教學質量的評估難以全面客觀
教師無法適時調整教學
部分網課軟體後臺可查看學生下載錄課視頻等網上學習資料的記錄,據一位天津語文教師觀察,每次學生錄課視頻下載量只佔班級半數,學生的作業重複率很高,但她也表示在疫情特殊時期,教師無法適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質量,更不方便據此糾正學生學習狀態、調整教學進度。
河北一名小學生有一次對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不太滿意,便在給作業拍照時, 對著光線,造成拍攝不清的問題,傳輸給教師後,教師便沒辦法批改作業,無法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學。
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直觀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如果評估結果不理想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採取措施幫助學生。但在線上教育中,師生距離過遠, 僅憑一根網線無法讓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立時調整教學方向。如果學生缺乏自覺性,不配合教師的工作, 那麼教學評估便更加難以進行了。
教師無從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線上教學質量, 複課後便無法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和狀態,也就沒法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設置教學內容和進度。這不利於複課後的教學計劃調整,需要複課後進行更進一步的教學質量評估。
我國首次在全國大規模推行線上教育,出現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是情理之中的事。目前,我們在探索線上教育改進方法的同時,也應專注於即將到來的複課,這次不一樣的「 開學第一課」必然會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多挑戰。要從「 停課不停學」狀態順利過渡到正常教育秩序,需要所有教育參與者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直面挑戰,隨時做出教學調整。
對中小學複課教學的十條建議
文|胡小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教育部緊急行動抗擊疫情,發起了《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通過使用在線教學方式,保證了兩億學生在非常時期居家學習的應急之需。
當前,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不少省份也陸續公布了開學日期,其它省市也陸續著手評估復學的準備。進入「後疫情期」,中小學校復學在望,問題也隨之而來。
中小學校該為正式復學做出什麼樣的準備?
如何應對孩子們在線學習時因「數字鴻溝」和自律性等因素導致的學情差異難點?在非常時期發揮巨大作用的在線教學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即將撤場?
面對現實挑戰,學校又該如何做好務實的心理預期和應對措施呢?
在此給出中小學復學準備的十條建議:
一、提前全面做好中小學生在線學業水平的復學摸底檢測,精準了解每個學生居家在線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學定教。
二、提前開展單元化的在線教學設計,以單元模塊內容為粒度來擴大教學設計的空間,為疫情期在線教學和疫情後學校復學做好過渡銜接。
三、復學之初,中小學校就要精心安排上好三堂課:第一堂是面向學生身體健康教育的防疫指導課,第二堂是面向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輔導課,還有第三堂是面向家國情懷正能量的愛國引導課。
四、開好「時間都去哪兒了」主題班會。教會學生們惜時補時,要把疫情期居家學習的空白期找回來,科學合理地計劃安排好寶貴的學習時間。
五、要做好網課學習所取得作品成果的學校課堂展示,讓師生從網課在線教學有感,回歸到學校課堂教學有感。
六、在學校內部或者校際之間,組織好全學科甚至跨學科的集體備授課活動,發揮名師引領、教師共同體協作的作用。
七、做好小組學習,巧用方法調動班級學幹和優生志願者的積極性,發動優生帶弱生,生生互助。讓優生在「教中學」,讓學困生「在小夥伴幫助下學」。
八、要切實進行精準的教學幫扶,找到對學困生群體進行科學細分的共同起點和差異性,組織科組老師或優生志願者通過在線或者線下的途徑,協同分工對各年級的學困生和後進生開展「分層次、小眾化」的幫扶輔導。
九、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備案。中小學校和老師要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要求下,堅持「師生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則,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新冠疫情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方案。
十、優勢互補,線上線下相融合(Online-Merge-Offline)開展教學。為了應對疫情從國外輸入和在局部爆發的可能性,在線教學在復學後也仍然有著長期存在的特殊價值,既不要把非常時期積累的在線教學寶貴經驗和資源輕易拋棄,也讓在線教學在復學後做到補位不越位,混合式教學將成為學習的新常態。
— END —
來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原創
作者| 孫雨萱/《教育家》記者
胡小勇/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統籌|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