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朋友過生日。大家為她精心了把準備了生日蛋糕,在生日會上讓她許一下個美好的願望。她十分虔誠地許願:「希望自己的身材變得苗條,變得越來越漂亮!」看到大家不屑的表情,她很傷心,又許願:「如果我不能變得漂亮,那就讓所有的女孩兒都比我更難看吧!
這個故事人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則容易內心失衡、陷入迷茫。
一、攀比的心理
人為什麼愛與他人進行攀比呢?心理學家的觀點:人是在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特別是同類、同年齡段進行攀比中獲中獲得自我認識的信息。
二、攀比的心理誤區
生活中,一些人總是喜歡比較,而一旦走入盲目攀比的怪圈,則容易內心失衡、陷入迷茫。如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有社交能力的,這便是他與許多人進行比較的結果。
國外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者請大學生作為被實驗者來和別人起討論參加工作的問題。實驗初,被實驗者都接受了一項自尊的測試。然後,他們碰見了一位與他競爭工作職位的「申請人」(實際上是實驗者有意安排的)。有一半被實驗者看到的競爭者是衣衫襤樓,長相平平的人;另一半被實驗者所看到的則是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的人。接著,實驗者又對這些大學生做二次自尊測驗。結果,見到「超過自己」的、即衣冠整齊的競爭對手的被實驗者,他們的自尊心明顯地降低;而看到「不如自己」,即衣衫不整的競爭對手的被實驗者,他們的自尊心大幅度地提高了。
三、生活中如何避免攀比的心理
人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評價,是受與他人相比較所影響的。但是,如果選擇的對象沒有可比性或者不恰當,那麼這種「比」就要比出問題—滅自己威風,消自己的志氣,貶低自己的價值,傷及自己的自尊。
人生的缺憾,最大之一就是盲目地與別人比較,盲目比較是沉重的心靈包袱。與聖者比較會使我們自卑;與俗人比較會使我們庸俗低下;與強者比較會使我們自怯;與弱者比較會使我們自傲。其實一切只要自己盡力了,就是一種莫大的欣慰。丟掉盲目比較這一心靈的包袱,你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輕裝前行,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
結語:在現代社會的生活裡,人們的諸多苦惱往往來自於這種「比著活」。因為當人們以某種單一的、流行的、外在的價值尺度來進行自我評估時,則必定會忽視了對生活的真正體驗,而只著重於在金錢、地位、名譽等方面的攀比,而此類攀比全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因而少有能真正從中感到成功與幸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