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提到: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說文中的主人公出生的年月是晉太元中,出生的地點是武陵地區,工作是捕魚。從三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主人公的一些身份信息。然而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是離不開驗證身份的,所以也就有了實名認證和身份證刷卡等一些必備的工作。
然而在身份驗證的過程中,其中就包括出生年月日,出生地點,以及辦理戶口的地址和常住地等信息,加以證明個人的身份。但是這是中國人本有的國籍信息,如果是外國人想要加入中國國籍,那麼很多信息的填寫會不會顯得很棘手?比如說身份證一欄民族內容又該怎麼填寫呢?
1984年4月6日,中國頒布了第1代身份證的相關法律信息,並且強制要求中國國民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年齡達到要求之後去辦理身份證,而這樣的身份證不僅可以彰顯個人的身份信息,而且還便於很多社會工作的持續穩健的進行。直到2004年的時候第1代身份證慢慢退出了市場,並且還加入了一些IC卡的智能晶片,所以這也方便了人們的身份驗證的工作。
直到2013年時,我國的第1代身份證已經徹底停止使用,所以這時候人們會發現身份證的使用是有一定的有效時長的,超過了某一個時間點或者丟失身份證是可以到當地的公安局再次辦理。但是在大國文化的魅力彰顯下,很多外國國民也很想加入中國國籍,但是中國國籍卻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加入的國籍,因為在中國的身份證辦理條件是非常苛刻的,主要有三個大難關。
第1個難關是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如果想要加入中國國籍,是必須要放棄原有的國籍。想要加入中國國籍來說,必須要付出一個等待的時間,那就是先放棄自己本有的國籍才能夠等待申請中國國籍的成功加入。 第2點是中國國籍法律規定,在中國本土出身的國外友人,家中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已經成功申請到了中國國籍。第3個要求是必須要深度認同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國家政策等。
即便是滿足了這三個條件,但是後面還有一些小問題在等著國外友人,比如說在加入中國國籍的時候,而在中國民族當中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平等被對待,意思也就是說國外友人想填寫的民族內容富有高度的自由化。來自俄羅斯民族的友人可以填寫俄羅斯族,來自朝鮮族的友人可以填寫朝鮮族。
第2種方式是可以填寫漢人,比如說來自於美國這種文化大家庭的國際友人,在申請中國國籍的時候就可以填寫漢族。但是在填寫漢族的時候,必須要對於漢族文化和其歷史有著高度的認同感。比如說在1925年出生於美國的吳雪莉,就對於中國漢族文化和歷史高度認同,所以在加入中國國籍的時候,身份證上所填寫的民族就是漢族。
最後一個填寫方式是直接寫之前國家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在身份證上個人來自於哪一民族,其實受到的尊尊重程度是一樣的,填寫的自由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其實人性化設置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