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一切招式,都是在「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機勢中發展提高的。這動分靜合如何具體把握?最有效的心法就是王宗嶽《拳論》中的「靜中觸動動猶靜」這句名言,它把主靜為本的原理具體化了。在太極拳長期實踐中,這句名言又演繹成為「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兩句精彩的拳諺,變得更為具體、更可操作了。
這句名言可以從「靜中觸動」及「雖動猶靜」兩方面分析。先從「靜中觸動」即「靜中之動謂之真動」談起。
靜中觸動,顧名思義,太極拳架是由無極樁這個靜態中開始的,這容易理解。問題是在行拳過程中如何靜中觸動?主要的還是「心貴靜」。有智者說,靜為「性」,動為「意」。因此一切要在虛靜中要消息,否則不知「性」之所在,也不知「意」在哪裡,極易淪為妄動,徒勞無益。
修煉靜中之真動,還要在靜功中求得,即要練習無極樁、混元樁、三才樁等等靜站功法,以及太極靜坐等功法。這些功法以靜為本,要求心如止水,但並非一潭死水,而是靜中有性、有意。以「三才樁」(俗稱虛步樁)為例,當樁式按要求站定後,軀體和內心都處於高度入靜狀態。此時靜中的動意約有五點:1,兩手如合抱琵琶,後手意含金絲纏腕,前手意含旋腕粘合;兩手又可含開合提放之意;2,內視臍窩,臍輪調息,氣注丹田,氣灌兩手掌指;3,腰胯松沉,氣貫腳心入地,蓄反彈之意;4,意念命門微微下坐,腳掌含下踏之意;5,上含懸頂,中含沉腰,下含重心松沉前移,襄助灌氣踏勁。
這五點都須在一呼一吸、一開一合、似有似無中進行,而且只有動意,並無動作,表面上靜如處子,內心卻動意綿綿,一但發力,又動若脫兔。此即靜中之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