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知道有多少產品經理的童鞋平常工作會負責數據分析的內容?又有多少負責數據分析內容的童鞋有去了解數據分析?——前者我有;後者,反正我是沒有。
最近由於跟公眾平臺用戶分析內容頻繁的接觸,天天對著數據晃啊晃的,某個瞬間突然想起雖然跟數據打了這麼多年的交道,但自己好像連「數據分析」是什麼也懵懵懂懂,頓時細思恐極,於是萌生了好好總結一下的想法。
簡單說,數據分析是把大量數據按照一定方法進行分析,形成概括總結的過程,以便採取適當行動。
在產品的整個壽命周期,包括從市場調研到售後服務和最終處置的各個過程都需要適當運用數據分析過程,以提升有效性。如一個企業的領導人要通過市場調查,分析所得數據以判定市場動向,從而制定合適的生產及銷售計劃等。
在網際網路營銷方面,主要體現在廣告投放和活動推送。
通常,廣告投放和活動推送前的數據分析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確定目標群體。比如,目標群體是18~25歲,上網購物的年輕女性。第二步:描述此群體的活動軌跡。也就是說,知道目標客戶群做什麼事、在什麼時間地點能夠找到他非常重要。
數據分析裡經常可以看到兩個統計術語:同比和環比。
同比分析和環比分析都有增長速度和發展速度兩種方法。
ps:當上期/歷史同期數據為0時,沒有比較意義,不予考慮。
請大家先看兩張圖:
圖1:用戶分析昨日關鍵指標的數據呈現
圖2:「日、周、月」統計方法的說明
由圖2可知,圖一的用戶分析是使用了環比增長速度來表示用戶的「日」變化情況。
這裡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用戶分析環比到7天前、30天前的數據是否有必要? 是要對比昨天的天氣、溫度、溼度和7天前、30天前的天氣、溫度、溼度,以便知道7天後、30天後我該穿什麼衣服嗎?
個人感覺這邊可以去掉周、月的無用數據,增加以「周」、「月」為基數的環比數據。
應該會有童鞋常常糾結於如何選擇合適的圖表表達數據訴求,在這裡也簡單介紹幾種常用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的特點、使用方法以及注意點。
折線圖主要是在按照時間序列分析指標值變化趨勢的情況下使用,是有連續性的。通常情況下X軸設定為時間,Y軸設定為其他指標值。如分析頁面PV,UV,轉化數(率),周期內交易量,用戶增長量等指標整體變化趨勢時多用折線圖。如下圖:
圖3:用戶增長趨勢分析
上圖就是表示用戶每天(還可以是每小時段、周、月或年)的變化趨勢,從圖中可得到 「平時工作日的訪問比較多,周末的訪問比較少」的分析結論。
如果在相同單位下,同時有多個指標,那麼就可以細分折線圖,如把圖3的增長來源組合在一起,可變成下圖:
圖4:增長來源分析
由上圖可得出通過「其他」方式關注公眾號的用戶是最多,也是說用戶比較偏好通過「其他」方式關注公眾號,那麼後面是不是就需要調整策略,比如側重這方面的營銷等等。
折線圖的注意事項
柱形圖用於顯示一段時間內的數據變化或顯示各項之間的比較情況。柱形圖常見的有三種:橫柱形圖,豎柱形圖及堆積柱形圖。
橫柱形圖一般用來表示一類項目的橫向對比,有一個排名的概念。橫柱圖的X軸通常代表確定數值大小的刻度尺。下圖是按省份分布對用戶數量的排名圖:
圖5:用戶屬性-省份分布
豎柱形圖常用來表示時間序列的指標數值變化情況,這個跟折線圖差不多,不同的是豎柱形圖偏向於表現數量,折線圖偏向於表現趨勢。如下圖(因為公眾平臺沒有這塊的內容,隨便百度了一張):
圖6:隨便百度的圖
看到這裡,肯定有童鞋會有「橫、豎柱形圖好像都是好像沒什麼差別」的感覺,那麼他們是否可以互相轉換呢?其實是可以的,但是當X軸的名稱很長的時候,你去看看效果,保證驚呆你。
堆積柱形圖主要顯示單個項目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它比較各個類別的每個數值所佔總數值的大小。比如圖3的用戶增長的各個指標佔比總數量的情況,可整理為下圖:
圖7:各指標用戶增長情況
由上圖就可看出每個時間段,各指標的用戶增長佔比。
柱圖的注意事項
餅圖只顯示一個數據系列 (數據系列:簡單說是excel表中的一行或一列的數據)中各項的大小與各項總和的比例。如下圖:
圖8:用戶屬性-top10機型分布
請大家注意 「top10」這個字眼,這是在告訴我們餅圖比較適合類目數量是10個以內(或只區分部分主要類目,其他類目統計在一起)的場合。另外餅圖只表示的比例,要體現對應數量可像上圖在右邊加上數量的描述。
做成餅圖時的注意事項
隨意聊聊,謝謝欣賞!
本文由 @W_Joker(微信公眾號:cpsyll) 原創投稿,並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