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提前消費對於年輕人來說,早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在消費觀念的轉變之下,年輕人在消費這方面越來越依賴花唄、白條以及信用卡等方式。與銀行貸款相比,這些借貸方式門檻較低,對於急需資金周轉的年輕人來說,還是非常方便的。
包括每個月還房貸、車貸,或者是平時的日常消費,提前消費的情況都屢見不鮮。與以往有錢就存進銀行有所不同,不少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已經從儲蓄消費變成了超前消費。在這一背景下,「未富先負」也成為了年輕人的代名詞。
即便每個月工資水平並不算高,但是有了花唄和信用卡之後,照樣能夠體驗「有錢人」的快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現象也發生了轉變。以前提倡超前消費的年輕人,紛紛開始「逃離」花唄、借唄。還清自己全部的欠款後,紛紛關閉這些功能。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一情況,內行也揭露了其中的真相。年輕人之所以紛紛關閉花唄、借唄,不願意繼續使用,和這3點也是有關的。
接入徵信
從今年不少網貸產品曝出接入央行徵信系統之後,年輕人關閉花唄、借唄的現象就十分頻繁了。自從花唄接入徵信之後,很多人在使用花唄這方面就開始變得謹慎起來。畢竟一旦出現逾期還款的情況,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個人徵信。
往後出現貸款買房買車的情況時,也會容易被拒絕。出於這一點考慮,不少年輕人才決定關閉花唄、借唄這些可以提前消費的功能。
「無感支付」
不管花唄還是借唄,其實說白了都屬於「無感支付」。很多時候消費者只是感受到數字的變化,卻沒有花錢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也就多花錢了。以前付現金的模式雖然麻煩,不過一旦錢花得多了就會覺得心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可以起到克制消費作用的。
而使用花唄、借唄就不一樣了,不管花多少錢,也只是一堆數字的變化。年輕人在花錢這方面沒有節制,經常會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
每個月工資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就忙著還款了。將花唄、借唄都還清了之後發現,自己根本就剩不了什麼錢了。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年輕人才開始「抵制」花唄這種透支方式。畢竟想要每個月工資能夠維持基本生活,首先就要控制自己在花錢這方面的欲望。
消費越頻繁提額越快
這其實也是花唄的一個「套路」,越是經常使用花唄的人群,就會時不時發現自己的額度又提升了。而幫你提額的目的也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為了刺激消費。平臺發現每個月給你4000塊的額度,每個月都不夠用,這樣又幫你提額了2000塊。看上去是防止資金不夠周轉,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消費金額又增加了。花唄一再提額的背景下,年輕人卻果斷「告別」,恐怕連馬雲也要「發愁」了。
畢竟一味透支消費,出現還不上的情況時,自然就要選擇分期還款或者最低還款了。一旦用戶這麼做了,正好就中了平臺的「圈套」。畢竟大家都按時還款的話,平臺也就沒有利潤可言了。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用戶不是在告別花唄、借唄,而是在告別這種過度消費的習慣。只有合理規劃自己的資金,我們才不會陷入每個月負債的局面。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