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一部適合深夜看的片,在此安利給眾位胖友。
不用謝。
作者:夏BB
來源: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原標題:美食片拍得這麼「醜」,服了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最近有一部有點火,但又不是那麼火的美食紀錄片,引起了我的注意。
豆瓣一度9.2分,標記人數剛剛破千。
挖到寶了?懷著朝聖一般的心情,我用力握住同樣因興奮而發抖的滑鼠,點開了——《不中看的美食》。
在此,我囉嗦一句,還是那句話,千萬別餓著肚子看美食節目,尤其是在大晚上!
單純地擺拍美食早已是猴年馬月的事,配上匠人精神也都乏善可陳,曾出品《主廚的餐桌》《烹》的網飛,這次帶來的《不中看的美食》,又會有哪些獨特之處?
待看完全8集的我,來粗略地描述一番。
- Ugly Delicious -
《不中看的美食》英文名叫Ugly Delicious,如若直譯過來,大概就是「醜陋的美食」,譯者估計是結合了紀錄片的內容,取了個「不中看」的折中詞。
因為全劇8集介紹的美食,還是有一部分談不上醜陋,甚至是色香味俱全的。
當然,那還得看是和誰做比較,而且片中確實有那麼一些品相、吃相都不太高雅的食物。
不好看是有的,但更多的都是看起來就很好吃的啊!接下來,咱們就先看看,片中重點介紹的美食。
第一集,先來一份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美國人最愛吃的披薩。
平整酥脆的麵餅,鬆軟可口的披薩邊,芝士與醬汁在高溫炙烤中完美融合,附著在麵餅上噴香濃鬱,仿佛整個房間都瀰漫著披薩的香氣......
這是一個紐約的廚師製作的紐約風味的披薩,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壽司風味的披薩。
蛋黃醬替代了番茄醬,魚片、玉米與芥末的完美搭配,仿佛是披薩形狀的壽司。
披薩,由義大利傳入美國,成為了美國快餐文化的一部分,更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而代表了墨西哥美食文化的塔可,也成為了美國快餐文化的中堅力量。
塔可是卷餅的一種,在墨西哥,人們通常都會用玉米面餅,因為玉米是墨西哥這片土地上最早開始種植的農作物之一。
而後移民潮興起,黎巴嫩人帶來的綜合烤肉、德國人帶來的啤酒,豐富了墨西哥美食的菜單。
當然,在傳入美國後,塔可也流行開來,傳統與創新共同前進。
這部美食紀錄片,從美國視角出發,審視了一番國內不同文化的代表美食。
美國是一個種族大熔爐,非裔、亞裔、拉丁裔,不只是簡單的移民,他們更把自己的飲食文化帶到了美國。
就像法裔小龍蝦和越南法裔小龍蝦,在美國也有著不同的受眾。
法裔小龍蝦,遵循傳統做法,在加入底料鍋中烹煮,料足味美多汁:
越南法裔小龍蝦,有所創新,先煮蝦後加料,蒜香黃油最重要:
雞尾酒蝦,也是美國人所做出的獨特創新:
吃完龍蝦,咱們接下來去北京吃,北北北京烤鴨!
先用切好的鴨皮蘸白糖吃,感受烤鴨的原汁原味。再等專業的師傅把烤鴨切成一百多塊,享受烤鴨盛宴。
吃完烤鴨,還有炸雞等著你。
炸雞算是美國的傳統食物了,鑑於劇中的人每次見到炸雞都是大嚼特嚼,我只能擺出為數不多的擺拍炸雞。
除了美式炸雞,韓國的炸雞也相當有名。
但是在美國的韓式炸雞,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主要還是在醬料上面下功夫。
兩次煎炸、薄脆皮、一咬即破,再刷上甜辣醬或其他醬料,大概就是韓式炸雞的創新與獨特之處。
收住口水,最後我帶你去尋味美國的中餐。
如果想要在美國吃到正宗的中餐,首先你就要注意:餐廳裡的華人,是不是很多。
其次,去中餐廳吃飯,一定要三五成群,熱鬧倒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分享美味佳餚,兩三個人吃不下多少。
所以,看著下面滿桌子的美食、堆積成山的龍蝦,是不是已經按耐不住下館子的衝動了呢!
除了上述的中式大餐,更多美國人了解的中國美食,則是美劇中經常出現的左宗棠雞、宮保雞丁、春卷、餃子。
其中,左宗棠雞更是因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它有著高度的讚揚,美國媒體又爭相報導後,所以才名氣大震,逐漸成為了美國人眼裡中餐「第一菜」。
至於為什麼叫左宗棠雞,還真是無巧不成書。
1952年,時任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的司令雷德福特訪臺,臺灣負責接待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連續三天設宴款待,並請彭長貴掌廚。
第三天,廚師別出心裁,在雞肉上做起了文章。
將雞肉切成大塊,先炸到金黃半焦狀,再下醬汁佐料,炒成一道新菜。雷德福特品嘗後詢問菜名,彭長貴隨口起名:「左宗棠雞」。
看來這個「左宗棠雞」,和歷史名人左宗棠還真沒什麼直接的關係。
- 文化的融合與創新 -
就像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推出的粥、飯,當不同地域的食物進入美國,它們面對的,是有著不同口味的美國人。
典型的例子,就像在美國大火的左宗棠雞、宮保雞丁、餃子、春卷......無一例外,它們都有針對美國人的口味進行了改進。
如果讓美國人吃真正的中餐,口味上不一定能合得來。
就像主咖David Chang,雖然他很喜歡北京烤鴨、中國餃子,但還是不能接受海參、鹿蹄筋等有著中國特色的菜餚。
在美國開店的四川老闆,自家餐館做的都是美式中餐,要是做正宗的中國菜,就會沒生意。
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在披薩和塔可在美國的發展趨勢上得見。
在義大利和墨西哥,製作披薩、塔可仍是一項精緻的工程。進入美國後,雖然有很多人依舊堅持手工製作披薩、塔可,並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當地的食材。
但它們也早已快餐化,披薩已是美國人離不開的日常,而塔可,在肯德基、麥當勞裡也都有出售。
在這部8集紀錄片提到的美食中,最能代表美國本土飲食文化的,大概就是燒烤與油炸食品了。
美國人對燒烤有自己的理解,鐵架、後院、刷醬汁,這是大多數美國人會操作的燒烤方式。
但燒烤這種方式,並沒有這麼單一。
就像中國的烤鴨、羊肉串,韓國的烤肉,他們也都代表了各自文化中的燒烤形式,而如何讓美國人接受,並承認其他國家同樣有燒烤,這是本片所探討的話題之一。
會有部分美國人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世界,他們對其他種族的文化,不甚了解,甚至不屑了解。
食物,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成為文化之間、種族之間互相溝通理解的橋梁。
炸雞是美國人的日常食品,但就是這麼普通的食物,背後卻藏著一段種族歧視的歷史。
在美國黑奴制還未廢除的時候,黑人被允許養雞,然後可以賣雞,或者賣由雞做的食物,獲得的錢就可以用來贖身。
正是這種關聯,讓炸雞莫名背負上了歷史的重量,而炸雞與黑人,也不能同時提起。
因為對美國黑人的刻板印象、偏見,仍存在於部分美國白人的腦袋裡。
如今的美國社會,因為川普的政策,對移民非常不利。
但也正是一群群移民,造就了美國如此發達、包容的飲食文化。
無論是墨西哥的塔可,中國的左宗棠雞,義大利的披薩,越南風味的小龍蝦,都對美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輕視的作用。
而美國人對於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的偏見和誤解,應該被消除。
他們應該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日常中他們隨時都能接觸到的食物,它們應該獲得足夠的尊重。
不過即便節目組秉持的是對每個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他們也做不到十全十美,固化思維和文化差異,仍會讓他們落入「陷阱」。
在第八集,攝製組來到中國河北的一戶人家拍攝包餃子、煮餃子,恰逢這戶人家停水,而且不用煤氣,燒柴在灶臺上煮餃子。
灶臺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廚房文化,David Chang對此發表的看法,雖然是善意的,但仍是在沒有對異地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發表了不太恰當的言論。
當然,這檔節目的最終目的,仍是為了消除種族偏見,出發點是好的,內容則需要更用心才行。
節目組請來同樣是「移民二代」的David Chang,也是因為他能對這種現象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不中看的美食》中,David Chang提出了一個很有趣卻又折磨人的,關於對食物的最高評價,正宗。
於他而言,他不太認同人們盲目推崇正宗這個說法。
於我而言,正宗這個詞,雖然很吸引人,但最終,人們關注的還是美食本身。正宗只是美食的一種存在方式,但它並不能算作標杆。
食客的口味喜好,才是最準確的標杆。
食物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繫,造成它們風格各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食材、風俗、環境。
食物也確實會承載著人類的感情,一個民族的文化。
而這部話嘮美食紀錄片,告訴觀眾,尊重一個民族的文化,得先尊重他們的食物。
這種尊重,不是要違背自己的口味,而是需要去理解,理解這份美食存在的意義。
美食,能讓你更加熱愛生活;美食,就是生活。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多好文推薦:未成年假扮醫生盜領400萬,這麼扯果然是真人真事
想看的「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就有
老規矩,記得點一點下面的大拇指
十點君現在每天準備了3個彩蛋
後臺回復1-3中任意一個數字
別忍不住看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