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 彎文奎 崔文
圖/河南商報記者 王春勝
夏天火熱的促銷剛剛開始,鄭州二七商圈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作為典型的零售百貨綜合體——鄭州百盛購物中心(東太康路店),在經營12年後,將於5月31日「閉店」。
這個消息,曾經在2015年百盛萬象城店「閉店」時就已經有了苗頭,當時管理方稱東太康路店正在調整。而今,在「調整」了兩年之後,百盛選擇關閉了在鄭州歷時最長、僅剩的唯一的門店。
【事件】
百盛東太康路店即將閉店
「百盛就要關門了,有卡的朋友趕緊去買東西清卡了。」
4月28日,這樣的消息在微信群中開始轉發,並貼出了百盛的「告顧客書」。
這則名為《鄭州百盛終止經營告顧客書》顯示,由於中國百盛集團發展戰略調整,鄭州百盛將於2017年5月31日營業結束後終止經營。店面將會有留守處工作人員幫助善後工作,留守處工作結束時間為2017年7月31日18:00。
《告顧客書》提醒會員卡需要在5月31日前兌換積分,百盛金卡(購物卡)客戶在5月31日前在店內使用。
對於百盛以後的發展,則稱「我們將通過『百盛網』為您提供更便捷的網絡銷售服務」。
消息一出,許多人加入了討論的大軍。
「這就要走了?我都好多年沒有去逛過百盛了」,線下商業遭消費者冷遇,關門閉店的消息讓人唏噓。
據了解,百盛從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2005年進入鄭州市場,並在短暫的時間裡成為了二七商圈的一處地標。
【探訪】
專櫃紛紛撤離,未撤離的櫃檯在大力促銷
5月2日,河南商報記者來到百盛,看到商場仍在正常營業,一樓店面主要為鞋履、珠寶、化妝品等,二樓和三樓為女裝,四樓為男裝,五樓為餐廳和運動品牌。
其中三至五樓撤櫃現象較為嚴重,五樓正常營業店面不足樓層面積的一半。一些未撤櫃的品牌也正在大力促銷,一些知名品牌都加入了折扣的「大潮」中。
正在撤離櫃檯的鄂爾多斯專櫃一位店員稱,鄂爾多斯品牌在其他店的銷量都遠遠超過百盛店,銷量最差的時候一周只出過三單。「主要是品牌定位不吻合,我們是高端品牌,百盛面對的是中端消費人群,有時候有客流量,卻不見成交量。」他說。
而對於百盛來說,同質化現象嚴重也是一大困局。一位正在整理衣物的店員說。「一樓原本只賣童裝,可是最後還是有一些時裝入駐,造成一至三層都成為了女性品牌。大大小小的服裝品牌都湧入進來,還有百盛的直營店、商家們的自營店,客流量不足,競爭卻很大。」該店員說。
在火鍋店經營者王先生看來,百盛本身沒有問題,主要問題是餐飲規劃不合理,且餐飲店家太少,影響了客流量。
河南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虧本、不盈利等成為許多商戶的說法。為了保本,有些商家把店員的數量減到最低,一家餐飲店連著經營者總共才五位店員,最多的時候店員16人。
【說法】
顧客已漸漸喪失對百盛的品牌概念
14年前,百盛進軍河南,這在當時不少鄭州市民看來,是個新鮮品牌,大家圖的是一個新鮮勁。
住在人民路與西裡路附近的劉女士就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百盛的到來,給她的消費選擇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讓她對中高檔商品的消費需求有了一定保障。
「當時我二十多歲,這個時候的女生總會追求一些高端的品牌。」劉女士說,當時周邊也鮮有中高端品牌的商場,因離家也近,會常去百盛光顧。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鄭州中高端品牌和商場逐漸進駐,加之網購風靡,後來劉女士就再沒去過百盛,「那股新鮮勁也過了。」
徐女士說,作為百盛的資深消費者,自己在2009年前後特別迷戀百盛,當時周邊也有多家商場,可百盛促銷最多,自己每到周末就樂意去逛。可是20多歲的女兒卻和徐女士在此有分歧,女兒更喜歡逛不遠的萬象城、大衛城。
「你要問我對百盛的印象,我現在真說不出啥來。」王女士說,「在鄭州,感覺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漸漸消失了對它的評價。」
【回應】
閉店系戰略調整,具體不便透露
對於閉店的消息,百盛停車場一位師傅則稱,在一年前就已經傳出了即將閉店風波。他說,在2009年前後是百盛的輝煌期,「那時候中午十二點不到,這裡的車位都停滿了。周末的時候人最多,沒地方停車,人們只能打車或者乘公交過來」。
他認為,也就是在2014年左右,百盛客流量急劇下滑,甚至在2015年轉手了地下負一層的商場,並關閉了百盛二店(萬象城店)。
據此,河南商報記者詢問了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他解釋稱,目前只接到戰略調整的說法,且該說法已經在《告顧客書》上張貼出來,至於是否是房租漲價、經營受困等原因則不便透露,只能等集團統一回應。
【觀點】
百盛業績下滑,不能適應現下消費習慣
據了解,百盛在近年來連續「閉店」。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2014年,百盛官網信息顯示,他們在中國37個城市擁有57家分店,2015年則更新為在33個城市擁有58家分店。在2015年,《河南商報》就報導了百盛的盈利狀況堪憂。從2007年開始,百盛業績出現滑坡,自2010年至2015年,其年報顯示淨利潤暴跌33.5%至2.35億元。
戴德梁行鄭州公司副總經理巴然認為,從2012年以來,百盛集團已連續關閉十餘家門店,深究百盛接連的關店潮,其直接原因是業績急劇的下滑,根本原因是來自於零售商業模式的變革帶來消費習慣和需求的變遷。他認為,以「購物」為導向的傳統百貨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下人們對「體驗」、「休閒」和「社交」的需求。電商、代購等的衝擊以及對消費習慣的重塑,實體零售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實體商業正步入「實體店+」的轉折點,進入重點關注消費者本身的轉折期,而以直接銷售產品為主導的傳統百貨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百貨必然會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而其物業成本和裝修成本等又持續增長,從而難以支撐其持續運營。
【分析】
百盛在轉型過程中動作略顯遲緩
觀點1
周邊大型商場異軍突起,百盛內壓外困
同在二七商圈的另一家商場資深經營人員認為,百盛轉型是一個必要的選擇,只是轉型速度有些慢了。他說,從經營上來說,百盛的管理經營可圈可點,是在傳統百貨行業極有思路的隊伍。可百盛此次閉店,重點是物業成本過高,致使百盛面臨著「停水停電、物業漲價」困境。同時,二七商圈以交通優勢帶來的客流量正在減少,周邊的大型商場異軍突起,內壓外困,百盛只得扔掉成本過高、盈利低的店面,為新的投資方向做準備。
至於關於網絡衝擊、消費行為的改變等,他則認為現在電商和實體是一個互補的狀態,在雙方的博弈中,現在雙方已經各尋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觀點2
不是傳統百貨不行了,而是故步自封不行了
河南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宋向清則表示,百盛閉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因素有兩種,一是對商業行業前景的基本判斷,加之近年受電商影響,實體商超盈利能力弱化,甚至虧損,經營困難,導致企業整體運作負重而行,在此情況下,不閉店不足以甩包袱,脫困境;二是企業發展戰略調整,通過閉店優化區域布局和產業布局,壓縮商業陣地,實現新的戰略願景。
從百盛在全國各地的接連閉店等來看,傳統百貨是否真的不行了?「不是傳統百貨不行了,而是故步自封不行了,不創新商業模式不行了,不借力新技術發展新業態不行了。」
宋向清表示,包括電商在內的新商業模式和技術永遠無法取代實體店給消費者帶來的真實與體驗,更何況商品售出後的維修保養等必須依靠當地服務商,這些都決定了新商業模式只有融合傳統商業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可信賴的發展之路。
觀點3
不是百盛在中國全線潰退,沒什麼可怕
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會長何宏劍受訪時認為,百盛在進軍百貨業後也有過階段性貢獻,也曾一度輝煌過。
「現在百盛出問題倒不是內部出問題。」何宏劍認為,百貨行業的下坡和經濟不景氣帶來的疊加效應,是最主要原因。
針對鄭州市場,丹尼斯、萬達強勢,後來的百盛只能感嘆「既生瑜何生亮」。「商業競爭中有一個冠軍效應,後來的百盛因知名度不夠,只有嘆息的份。」
對於百盛鄭州店自身,何宏劍也表示其周邊環境對其帶來了負面影響,商場離馬路遠,門前停很多車,影響百貨店美輪美奐的形象。
不過何宏劍認為,百盛跟亞細亞退出情況不同,「這不是百盛在中國全線潰退,只是戰略調整,沒什麼可怕。」
觀點4
電商將成為實體店藉以揚威的工具,而不再是對手
對於傳統百貨和實體商超等未來的發展轉型方向,宋向清表示,傳統百貨也好,實體商超也好,應堅守實體經營商業陣地,在實體經營基礎上,嫁接新的商業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技術,實現新商業與傳統商業優勢互補,機會共創,市場共享。
未來,實體店與電商聯動是商業企業發展的主流,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實體店將由被動而逐步變為主動,趨勢上看,電商等將成為實體店藉以揚威的工具,而不再是對手。所以,傳統百貨和實體商超萬不可就此束手就擒,熬過冬天,春光依然明媚。
監製/張高峰 統籌/程時培 編校/茹廓
視覺/河南商報視覺產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