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規學堂
為自由夯實基礎·為未來建造希望
悅讀匯
冉雲飛《思維的力量及其訓練過程》並《審辯思維九講》招生公告義推專欄 作者∣冉雲飛
編輯∣格桑花開 校審∣羅規學堂公眾號
我稱今年自己所上網課的2020年為「方法論年「,因為這些課程均涉及方法,且並非常規意義上的專門之學。為何專教方法論呢?因為方法得當,易達成綱舉目張之實,收事半功倍之效。四個季度分別是」中外閱讀法「、」通識教育「、」審辯思維「、」邏輯入門「,因每個月講三次,故每門課均為九講。這四門方法論課,堪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效力,彼此迴環連鎖,而成為一個小整體。這在中文網課或實際授課情形中,以方法論將四門課串聯在一起講,恐怕有那麼一點「開創性」。七月起開講《審辯思維九講》,為讓大家對這門課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簡單談幾點。
何為思維及其力量?
一般我們都知道,槍炮是有力量的,領導是有力量的,姚明是有力量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思維是什麼東西?它有力量麼?為何有力量?其力量來自於何處?這力量有好壞之別麼?
思維簡單地說,是人腦藉助語言對世界的概括和間接反應。換言之,思維是接受貯存、加工輸出信息的活動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記憶、理解、創新。
槍炮的力量,是因自身的力量被人使用;領導是因為組織架構賦予權力,姚明是天賦與遺傳的力量。除神以外,任何力量都不會沒有邊界,包括思維的力量,因為人是有限的受造物。諸種力量中有一股來自思維的力量,因為人類的行動,大多是思維運作——亦即思考後的結果,這與本能衝動的例外並不矛盾。
思維最直接的反應是,對所面對的世界和事物命名。命名是一種極大的權柄,狗不可能給人命名,人可以給狗命名。這就是為什麼說,神讓亞當為世上各樣的活物命名,是極大的恩典,因為祂給亞當極大的智慧。但一般說來,命名意味著對世界和事物的認識,通過語言來達成一種可以反應諸種事實,並與之匹配的意涵。這樣的意涵若達成一種大家都可以明白且接受的說法,就形成了概念——正如荀子說,名無固宜,約定俗成。所謂的約定俗成,反應的是那個概念的社會化過程。
一旦約定俗成的概念被大家接受,概念之間串聯起來,就形成更為複雜的思考,促成人類活動進一步複雜且有序。思維活動與交往,涉及對信息來源的甄別,並對其加以理解,最後形成判斷,那麼就少不了判別與辨識。判別辨識,就涉及到對供信息者有一個由前提到結論的推論過程——也就是西方人常說的what—why—how的過程——從而給出是否的答案。由於前提的多樣(信息的真假、人為的宣傳、信息管控、事實的多樣等),加之沒有推理的訓練、且有思維慣性、思維懶惰、識知偏差,缺少嚴肅探究,縝密的思考,常常造成被人賣了還幫著他數錢的悲慘境地。
用概念組成的話語是有力量的,常規說來這是約定俗成的一種權力,因為大家都得遵守。這就是為什麼把你定成「反革命」就意味著你被打入另冊。「反革命」能打入另冊,固然是權力脅迫的結果,更是因為「反革命」這個詞被民眾接受,被權力規訓,而共同達成一種社會默認的結果。這一種語詞的「壞力量」。當然,這樣的詞,移植到民主社會大多不靈,因為沒有這樣的概念誕生的社會土壤。
那麼關於語詞的「好力量」呢?「寬恕」一詞對中國人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但它是相當有力量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恩萊特在其所著的《寬恕是一種選擇》裡,就研究「寬恕」是什麼,不是什麼,為何要寬恕,何以達成寬恕。這樣的解釋,就使得「寬恕」一詞,在他所設定的範圍內,無論從前提到結論及推理,變得自洽,也易於為大家接受。但寬恕若不是從神對我們的赦免而來,那麼寬恕者或會變成自義而不自知,被寬恕者也不容易從饒恕的恩典中得益,甚至會認為對方軟弱可欺,甚至通過欺騙達成了對方的寬恕,而成埋下未來炸彈的惡行。因為沒有且不能體會,即不能相信一位絕對的赦免者,寬恕常變成人的表演,就變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寬恕無所附麗,便會變得徒有其表。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思維的力量所展示出來的創造力及諸方面的效用,是不可盡述的。反之,在一個非正常的社會,雖然思維依然有力量,但不可以高看此種力量。猶如王小波所說,知識分子害怕生在一個不理智的時代。要言之,害怕生在一個不講理的時代。不講理,思維及話語的力量必然大打折扣,且整個社會必因此受害。這就是批判的武器為何常被武器的批判所整肅的原因。
名正言順:審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取捨
在中文語境裡,批判一詞的負面含義古已有之,四九年後變本加厲,如同「反動「一詞,相當地被意識形態化了。所以一聽批判二字,人們的直覺就是被批判的對象一定錯了。更不用說來後來的大批判,那簡直是使人幾乎喪失了理性思考能力,對那個時段有體驗或者有研究的人,都會不寒而慄。再者,批判二字還生發出粗糙、蠻橫之意,這與審辯思維需要審慎縝密、展緩判斷、慎下結論、隨時準備糾錯的技能與心態都不睦。因此即便國內大多數人,都喜歡舊概念,但我還是選用人比較少的審辯思維來言說大家習以為常的批判性思維。
目前專講批判性思維而名之曰審辯思維的,只有謝小慶先生的《審辯式思維》。他將critical thinking的九種不同譯法都羅列出來,並明示了譯者為誰,並說審辯式思維之名是學者宋明國所提出,連維基百科中文版都採用了此名(《審辯式思維》小引)。他說為何採用審辯思維而棄用批判性思維,其道理與我以上所言,大同小異,不再贅述。
謝小慶《審辯式思維》一書在談及《德爾菲報告》總結出來的審辯思維六大核心認知技能(解釋、分析、評價、推論、闡釋、自我調整),說得比較清晰。同時,審辯思維所需要的氣質形成,於生活的一般態度及特定問題的處理方式,也分析到位。特別是他對普樂好(plausible)在審辯思維中的強調,是其它書中比較少見的。他對審辯式思維的十二個字總結,尤為簡潔易記: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當然,他在後面舉例時,受意識形態,特別是宣傳所影響的例子如雷鋒等——徐賁在論及朱維特、奧多奈爾的《宣傳與說服》時將宣傳的單向度灌輸意圖,與靠平等而有交鋒的說服之區別,有很好的說明(見其《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使他這書在理論與實例上不匹配,一定程度上犯了自己所強調的在審辯思維上的不嚴謹,從而減色。同時,他在書中似乎強調,傳統中國人與西方相比更有審辯思維,這也與事實不符。
但即便如此,他在十二字之下總結的以下幾點,雖然與別人的總結也大同小異,還是值得稱引,他認為審辯思維是最重要的國民素質,其特在認識和人格上有六個方面的表現:合乎邏輯地論證觀點;憑證據講話;善於提出問題,不懈質疑;反省自身的問題,對異見保持包容的態度;認識並理解一個命題具有特定的適用和概括化範圍;直面選擇,勇於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當然,我在上課時候,還會給出其他人的定義,甚至總結出更為簡潔的,自認為不失核心意義的自己的定義。
審辯思維為何在中國基本缺失?
我曾說過,四九年後曾經消失過的社會學、法學諸課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均恢復了,唯有邏輯學這門應該讓所有學生學習的公共課,至今付諸闕如。中國大學裡專門學過邏輯的人,除數學(數理邏輯)、哲學(形式邏輯)、法學(法律邏輯)、中文(文法與邏輯)等少數學科外,其它學科幾乎未曾聽聞過邏輯的蹤影,更不用說審辯式思維課了。當然社會出過一些與審辯思維有關的書,學生們若愛學習,自能學到東西,但可惜的是不能作為課程,讓學生必修,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
遺憾歸遺憾,學校裡不上審辯思維課,這也不會讓我們感到意外,因為我們誰也不是外賓,就不要裝外賓。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凡是對國民、公民比較重要的認知與權利保障領域,就是我們的教育要麼忽略,要麼歪曲的,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現實。所以,你若是讀公立學校,固然可能學到一些知識,但收穫垃圾的概率更高。就像一口被煙垢汙染的鍋,要清洗出本真的樣子,其費力比較被少燻的為多,這是一個常識。最近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審辯思維課,你也就不必指望在大學裡真能學到了。一如曾經有點熱的通識教育,也只會流於形式。
老實說,通識教育也罷,審辯思維也好,都在相當的土壤和需求下,才能誕生。對此,徐賁一針見血:「並不是有語言的地方就自動會有說理的,有語言的地方必須有自由才能有說理」。就像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時所說的一樣,沒有對手的情況下,說理是沒有意義的(《明亮的對話》P31)。你說,不對話啊,有對手啊。可別人的權力強大到不把你當對手,自然說理就一定會付諸闕如。換言之,要被對方視為真正的對手,才有在「武器的批判」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下,雙方才用各種或誠實或欺騙的說理,來傳達一些「批判的武器」。
或許你會認為,既然公立學校根本不重視通識教育與審辯思維,那我學這個有什麼用呢?我說它有大用,你不信,因為不能馬上兌現。說它無用,又不是事實。而且我還要實打實地說,學習通識教育與審辯思維還可能會增加你的成本——無論是金錢或者時間,但你若不甘被欺騙被奴役,那麼只要為了這個目的,哪怕沒有現實收益,也應該來學習這樣的真知識。因為懂了這樣的課,不僅自己能少犯錯誤,也少害人,更少被他人欺騙或者機構愚弄。這就像你為了解真相,增加自己所得信息的來源,必須好好學習英文,多讀港臺中文版書,善用網際網路而非區域網一樣,這些真實可見的成本,就讓你知道要學真知識,不是沒有成本的,甚至成本比學一般的知識更高。但是,我要說,你是不學這些東西,你一生付出的代價就會更高。
思維訓練及我們的課程
我們的《審辯思維九講》,既注重目前中文語境中的翻譯成果與中國學者的研究,也注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如神話、文學、習俗、諺語成語等方面——對審辯思維的影響,以及與它的對比。我們注重入門和普及,提高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故力求講得大家都懂且能夠在實際中運用。
如果非得用極簡短的話來說,這門課要解決的是信什麼,做什麼,如何做?——我一直主張,一門課你真的學懂了,就應該可以將一門課,用諸如兩分鐘版、十分鐘版、一小時版、十小時版乃甚一本書,將聽者的需要供應出來,而不喪失核心意義——信什麼,即什麼是真假之析,是非之辯,什麼是真,真的真真的真……,以及到最本質的真從哪裡來?可否從中通過推導論證或者辯駁的學習?將信什麼理清楚,那麼做什麼就有相應清晰的認知,至於如何做,這當中固然有不可省略的訓練過程。當然有人會說,審辯思維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我認為這樣過於重視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審辯思維的人文習性,即放棄了審辯思維對習慣、態度、氣質等方面的深刻影響。我看了幾十種關於審辯思維的書,大多數都注意及此,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我深深關注的問題,通過審辯思維明白人的有限性,更要明白人的天然有限性從何而來。因為在我看來知識與道德的割裂,是一個不能不重視的大問題,可是大部分講者多不及此,這不只是中國乃至是整個世界教育的通病。
現僅舉一例,來說明我們的課程注重怎麼訓練人的思維。至於詳盡的內容,自然要在課程裡來展示。比如概念的形成,不能只替學生給出概念即可,而是要將概念如何形成這樣的過程展示出來,以使大家對概念不是通過死記硬背,或者通過單向灌輸來獲得。因為若是如此,很多人對事物概念的把握,就常常處於水與油的狀態。此話什麼意思呢?也就意味著,他們或許記住了概念,但並不明白概念真正的內容,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概念所得以形成的肌理。因為只有明白內容,更要明白概念有無它的前設?怎麼通過批判性思維的解析、辯難,最終形成概念這過程,才能真正對建立人的思考能力、明白思辯過程有幫助。換言之,要注意思辯性、合理性、建構性的過程,才能真正明白概念的形成,當然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有社會化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並非人們純粹從象牙塔思辯中幻化出來的。
再者,我們會講與審辯思維的諸種方法,但更會用這些方法,來進行實際的辯析,如分析你曾經所學的課文與歷史,以及其它你所熟悉的學科。讓你將比較那麼不熟悉的方法,通過這些你曾經熟悉的重新解釋,來明白與理解審辯思維諸方法,使你不至於僅在概念與方法上「坐飛機」。因為概念與方法是相對抽象的東西,不加以實際運用的話,那麼就會讓大家因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視為畏途。
2020年6月13日至15日寫就,15日改定。
1:徐賁《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版。
2:柏斯丁《追隨論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3:劉彥方《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越思考越會思考》,學林出版社2018年9月版。
4:董毓《批判性思維十講:從探究實證到開放創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版。
5:斯特拉·科特雷爾《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版。
6: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第11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7:理察·保羅、琳達·埃爾德《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版。
8:謝小慶《審辯式思維》,學林出版社2016年6月版。
1:大衛.A.亨特《批判性思維實用指南:決定該做什麼和相信什麼》,學林出版社2018年1月版。
2: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4月版。
3:愛德華·英奇、克時斯頓·都鐸《批判性思維與溝通:理性在論證中的運用》,學林出版社2018年9月版。
4:伊凡·漢耐爾《高效提問:建構批判性思維技能的七步法》,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朱利安·巴吉尼《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
6:喬爾·盧迪諾、文森特·巴裡《號召批判性思維》,學林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7: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版。
8:文森特·賴安·拉吉羅《思考的藝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9:史蒂芬·圖爾敏《論證的使用》(修訂版),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版。
10:廷斯·森特根《思維的藝術:如何像哲學家一樣思考》,譯林出版社2018年7月版。
11:L.S.斯泰賓《有效思維》,商務印書館2008年11月版。
12:莎倫.M.凱《人人都該懂的批判性思維》,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3: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聽 如何說》,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版。
14: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5:布魯克·諾埃爾·摩爾、理察·帕克《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16:陳嘉映《說理》,華夏出版社2014年1月版。
17: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8: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9:謝文鬱《形上學與西方思維》,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
20:楊武金《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1:D.Alan.Bensley《心理學批判性思維》,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2:埃裡克·B.希雷、戴維·A.利維《跨文化心理學:批判性思維和當代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3:程修凡《美國特級教師的歷史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鷺江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24:貝剛毅《思方導航:批判思考導論》,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版。
25:彼得法·喬恩《批判性思維:思考讓你永遠年輕》,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5月版。
26:文森特·魯吉羅《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第9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27:歐陽林《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學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8月版。
28:基思·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冉雲飛,基督徒、作家、學者。生於酉陽,198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長居成都。現供職於某雜誌社。先後著有《尖銳的秋天:裡爾克》《手抄本的流亡》《沉痾:中國教育的危機與批判》《從歷史的偏旁進入成都》《陷阱裡的先鋒:博爾赫斯》《莊子我說》《像唐詩一樣生活:中國人心靈棲息的詩意追尋》《通往比傻帝國》《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古蜀之肺:大慈寺傳》《給你愛的人以自由》《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等書。
近年多次開設《唐詩宋詞裡的中國文化》《古詩文教育與現代生活》《中國古詩文中的生與死》《唐詩中的巴蜀》《民國NGO歷史上的失蹤者》《古代漢語》《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沒邏輯忒抓狂」五講》《基督教古典教育六講》《家庭教育五講》《漢字與中國人的思維:以流沙河認字系列為中心》等課程。
2020年第三季度
7月至9月
每月3次授課,合計9次
分別為每月8號、18號和28號
本課將於每月末舉行一次在線視頻討論會(seminar),時長兩小時。
網絡視頻授課
每次1.5小時
具體時間為晚上9:00-10:30
講課時長60分鐘
問答時長30分鐘
599元/季
學費通過微信轉帳繳納
2020年的四季課程分別為《中外閱讀法九講》《通識教育九講》《審辯思維(批判性思維)九講》《邏輯入門九講》,現推出統買優惠。
1.凡單獨購買任一季課程,價格均為599元。
2.同時購買任意兩季課程,價格為1100元。
3.同時購買任意三季課程,價格為1600元。
4.一次性購買全部四季課程,價格為2100元。
掃碼添加 聽啊讀書課小助手 微信報名
也可以搜索微信號 17380145739 添加
報名後因個人原因退出,不退學費
(可以自行轉讓名額)
我們保留選擇學員的權利
<完>
【掃二維碼·關注羅規學堂】
【羅規學堂公眾號聲明】
1,「羅規學堂」公眾號原創首發的作品,版權歸原創作者與「羅規學堂」,轉載需授權;
2,轉載「羅規學堂」原創作品,必須註明作者、來源、編者並附上「羅規學堂」二維碼;
3,「羅規學堂」轉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羅規學堂」小編挪威哥哥刪除;
4,除以「羅規學堂」官方名義發布的文本之外,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羅規學堂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