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年度科研工作會議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樓召開。此次會議以「提升質量貢獻,服務科技強國」為主題,系統總結學校「十三五」期間科研工作成績,探討與部署「十四五」科研發展方向與任務。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李麗、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文輝等嘉賓出席會議。校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等校領導班子成員和院士代表,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專門委員會成員,學校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獲獎代表,醫學院、附屬醫院科教處負責人,以及各院(系)、職能部門、直屬單位負責人,教師代表等參加會議。會議由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丁奎嶺主持。
張全作《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情況》的報告。他指出,未來上海市將按照「四個堅持」的原則,強化策源能力,圍繞3+7+X重點及戰略前沿領域前瞻布局,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力,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優化創新生態與創新治理體系。他希望上海交通大學加快培育創新人才,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毛軍發作「謀劃重點突破,服務科技強國」的科技「十四五」規劃及成果轉化動員報告。首先,毛軍發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任務,系統總結了學校「十三五」期間的科研工作。「十四五」將堅持「四個面向」,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布局「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戰略,明確若干基礎前沿及技術攻關方向,強化創新基地平臺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深化推進科技創新體系改革六大舉措,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成果。他還介紹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目標任務與具體工作部署,對打造「交大版」創新生態圈提出明確要求。
文科建設處處長吳建南作《人文社科建設「十四五」規劃報告》。在總結過去工作的基礎上,他提出「十四五」期間人文社科學科需堅持「科研倍增、壓力傳遞、師資提升、高端引領」16字方針,樹立「大文科」理念,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智庫建設、成果培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面提升學校人文社科的水平與影響力。
會議還邀請了學校學者代表分享從事科研工作的心得體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丁文江院士以《輕氫之鎂,創新栽培》為主題,介紹了團隊針對國家航空航天裝備輕量化的迫切需求,長期堅持開展高性能鎂稀土合金應用基礎研究「久久為功」的科研精神和研究成果。媒體與傳播學院徐劍教授作《紮根祖國大地,服務治國理政》的報告,提出開展前瞻性智庫研究的建議。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張欣欣教授作《科技戰「疫」,愛國奉獻》報告,分享了兩次帶隊馳援武漢、開展系統研究,為評估防控措施效果做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
會議期間舉行了上海交通大學首屆「十大科技進展」頒獎儀式,由楊振斌和林忠欽為韓禮元、葉芳偉、蘇冰、徐天樂、馬利莊、範衛東、章俊良、曹越平、歐陽求保和王開志共10個團隊頒發獲獎證書。
林忠欽對會議進行全面總結,充分肯定了學校「十三五」期間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並明確了未來工作的目標與要求。首先是要推動工作理念的轉變,從研究到創新,建設「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大學;二是目標驅動與問題驅動相結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三是對標世界一流,高質量做好「十四五」規劃工作;四是抓問題、補短板,納入「十四五」建設重要內容。他強調,2021年要高度重視成果轉化的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前瞻策源、鼓勵原創性研究,推動高質量成果產出,聚焦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久久為功,持續攻關,貢獻交大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