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颱風「潭美」現在距離臺灣近千公裡,尚未侵襲臺灣海域,但連日來臺灣多處海岸已多次出現2-4米高的長浪,隱藏致命的「瘋狗浪」危機。臺灣氣象部門、學者提醒沿海活動民眾注意安全。
今年颱風「山竹」過境時,臺東大武漁港港區內出現湧浪,浪擊港邊堤防,掀起水柱。臺灣《聯合報》資料圖
臺灣氣象部門統計顯示,臺灣從2000年到今年9月至少發生340次「瘋狗浪」事件,至少568人被浪擊落,導致死傷。近年臺灣「瘋狗浪」死傷最慘重的悲劇是2013年11月9日颱風「海燕」在鼻頭角掀起8米高的「瘋狗浪」,將16人捲入大海,致8死8傷。2015年8月6日颱風接近,2對母女到臺灣宜蘭南方澳海灘踏浪,最後1大2小罹難。
今年9月2日,宜蘭南澳神秘海灘、南方澳內埤海灘短短一個下午因颱風發生3次「瘋狗浪」,總計造成6死1傷。事隔不到半個月,「山竹」颱風來襲,臺灣東澳粉鳥林海灘又有1人命喪「瘋狗浪」。
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董東璟說,「瘋狗浪」有2種類型:第1種常見於冬天的礁巖海岸,東北風吹起大浪花,將人、車衝擊入海;第2種是因颱風引發長浪,巨量海水衝上海灘,由於長浪移動速度非常快,衝上海灘的動能又很大,民眾發現時經常已來不及反應,尤其是沒直接侵襲臺灣的颱風,更容易被民眾忽視海邊活動的危險性。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信息系教授蔡政翰說,颱風距離較遠時,臺灣天氣受沉降氣流影響,晴朗炎熱,吸引民眾到海邊踏浪戲水,但上千公裡外的大浪傳到臺灣近岸只要1天,根本防範不及。
蔡政翰建議,民眾在海堤上釣魚遭遇「瘋狗浪」突然來襲時,可採用金雞獨立站姿,減少「瘋狗浪」衝擊,見到浪花打上礁巖,應儘快離開。由於天氣、地形等因素,海浪會形成類似一條溝,將人帶入海,民眾這時千萬別「硬碰硬」立即往岸上遊,只要順著離岸海流到盡頭,就可遊回來。
臺灣海象測報中心指出,最怕民眾所處位置風平浪靜,以為「風小天氣好」,沒注意到遠海颱風吹動長浪傳遞到近岸,特別高的浪花能將人拉進海裡。每個人對浪的承受力不同,光是小腿高的浪就能讓人站不穩, 因此民眾千萬別只留意2-3米以上高度的浪。
臺灣氣象部門擬推出「瘋狗浪」特報,民眾如果發現浪不是特別大,但離海岸很遠的沙灘很潮溼,或海浪退下去的時間變長(如正常的5-6秒變成8秒),可能代表會有「瘋狗浪」發生。
臺灣發生「瘋狗浪」頻率最高的地方是龍洞海岸,其次是碧砂漁港。臺灣海象測報中心已針對這兩處設計「瘋狗浪」警示系統,明年開始測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