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作文 周恩來縱論「多難興邦」
紀念周恩來誕辰115周年
1913年至1917年,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期間,共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文52篇。1920年10月10日,周恩來在旅歐出國前夕,親手將這些作文手稿裝訂成冊,交由好友代為保存。新中國成立後,這些手稿由好友的後代完好地送回。周恩來逝世後,鄧穎超將這些作文手稿交由中國革命博物館保存。
在周恩來誕辰115周年之際,他在南開時期的「中學作文」得以面世,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和南開中學編著的《周恩來南開中學作文箋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些作文多用文言文寫作,至今讀來猶令人盪氣迴腸。回味偉人中學作文,其筆端流露出的是:指點江山之志,經天緯地之才。
尚志論
(一九一五年四月)
立功異域,封萬戶侯,班超投筆從戎之志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武侯忠心事漢之志也。及終其身卒應其言。若論其成功之秘訣,固由於一種叱吒風雲之氣,堅忍不拔之操有所鑄成,要亦其最初之志,有以使之然耳。故凡同一人類,無論為何種事業,當其動作之始,必籌畫其全局,預計其將來,成一希望在。然後按此希望之路線以前進,則其結果鮮有與此希望相逕庭。希望者何?志是也。志與希望,實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畫者之徒,其志恆在乎善畫;商賈之侶,其志多注乎得利;故有善畫、得利之志,始克成善畫、得利之實也。若不志乎始,而能成乎終者,則未之聞也。且不觀夫冒萬險探新大陸之哥侖布乎?脫專制,豎自由旗之華盛頓乎?聞雞起舞之劉琨乎?擊楫中流之祖逖乎?此數子者,其所成之豐功偉業,實不外乎其志,未有以日以作奸欺世為志,如莽、操者而能躋乎聖賢之林哉!故論成湯之賢,不在乎禱雨桑林之時,而必觀其三聘伊尹之志。論文王之聖,亦不在乎三分天下之日,而必稱其來朝於商之志。不然僅眩耀其功德於既成之日,而不追溯其所以成之之故,豈異南其轅而北其轍哉!夫今之號為維新者,終日洩洩沓沓,無所事事,唯知襲取外人皮毛為務。目前之顧,尚未遑計及,又奚足定一生之志?是而人者,使之立國於二十世紀競爭潮流中,烏得使神州不陸沉耶!然則志固可尚已,而弊亦隨之生焉。有志在金錢者,其終身恆樂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計鑽營不以為恥,此志之害也。故立志者,當計其大舍其細,則所成之事業,當不至限於一隅,私於個人矣。孔子不云乎,盍各言爾志。斯語又豈無因而發哉?
【周恩來教師評語】楷字墨色淡,結體亦未工,詞腴氣鬯,生發不穹。
【背景介紹】
本文是作者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的一篇作文,據考訂寫於1915年4月。此時,國內政局正處於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混亂時期。而國際上,日本強佔山東膠州灣,又在1915年1月,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同年2月11日,中國留日學生千餘人,抗議日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年僅17歲的周恩來亦借維新者的失敗發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國於二十世紀競爭潮流中,烏得使神州不陸沉耶」的感嘆。
本文運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旨在闡明為人立志及立高尚之志的重要性。開篇由班超、諸葛亮入題,寫出立志到成功的必然性;又列舉哥倫布和華盛頓、劉琨和祖逖、王莽和曹操等人,從正反兩方面闡述立志的不同;然後則以湯禱桑林、三聘伊尹、天下歸周和維新運動的失敗,再次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證了立志的高低、善惡不同,則成敗的結果就不同。最後以《論語》中孔子對弟子的「各言其志」的典故結篇,表明立志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意義。
海軍說
(一九一五年冬)
兵,兇器也。戰,危事也。此右文之言,豈尚武之國之宗旨乎?是以立國於今世者,無不視其軍事之強否,以判其國優劣。軍盛則國強,軍頹則國弱,斯人人所奉為公理,百驗不磨者。
夫軍有海陸之分,陸軍僅能施威於境內,擢武於邊疆,山川之阻,有難色焉。若海軍之可航彼領灣,守我海港。保舊疆土,闢新大陸,唯焉是賴。故陸軍為海軍之後盾,海軍實為軍事之先驅也。
試矚目環瀛,彼英倫以區區之三島,領印度,據埃及,佔澳美,凌東亞,赫赫乎執世界之牛耳,揚揚乎為全球之主人。東瀛亦以島國,一戰而敗我,再戰而勝俄,佔臺灣,據朝鮮,居近世之後起,為黃種之出色。其他如法、如美、如德,亦復如是。而其國民莫不挾其雄心毅力爭風,角勝於天演界中,逐焉皆是。何非其國勢是強、軍勢之盛。又何非其海軍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使之乎?
返觀吾國,百年前守閉關主義,龐然自大,視異種為夷狄,視他族為化外,海軍之事固無庸議也。其後,海禁大開,執政者亦知非拘泥於古所能強國,於是有倡練海軍之議。聘外人為教師,其始固甚勁練,繼乃改以華人為帥。炮不研改良之術,兵不教施放之精。洩洩沓沓,昏昏夢夢,終日酒地花天,於軍事無絲毫之研究。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其自侮自伐既如此,於是又甲午之敗。全軍覆沒,虛容盡失;割地喪師,真情畢露。強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復為幻想。棄良港,舍巨款,以圖一時之安。而外人鯨吞蠶食之議,瓜分豆剖之思,無稍息焉。夫當此二十世紀,強權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
民國承之執政,在野者據此兩種優劣於是有擴張海軍之議。言之非艱,行之維艱。或曰:吾國之良港既已租出,財政又復困艱如是,練海軍者將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軍之練,其耗費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廣,雖今日耗無限之金錢,亦所不恤。借債練軍固屬不可,然以國家之稅練國家之軍,又奚不可哉?至軍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蘆、若象山,又何非吾國主權所及之地耶?果爾,則國之強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陸沉,作中流之砥柱,執世界之牛耳,保東亞之和平,舍海軍其誰歸?舍海軍其誰歸哉!
【周恩來教師評語】筆酣墨飽,氣勢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後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背景介紹】
這篇作文,據考訂作於1915年冬。本文題為《海軍說》,但文章開頭並未從海軍說起,而是先從軍事武力談起,肯定了人人信奉的「百驗不磨」的公理——「軍事之強否,以判其國優劣。軍盛則國強,軍頹則國弱。」然後作者才轉到議論海軍上,作者認為海軍有「航彼領灣,守我海港。保舊疆土,闢新大陸」的作用。而且「陸軍為海軍之後盾,海軍實為軍事之先驅」。文章的真知灼見,已顯端倪。
接著作者以海戰實例為鏡鑑,得出「又何非其海軍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致之乎」的判斷。看問題的深透,非比尋常。文章筆鋒一轉,反觀國內,對比之下道出了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力量衰微現狀:「繼乃改以華人為帥。炮不研改良之術,兵不教施放之精。」並分析其原因:「洩洩沓沓,昏昏夢夢,終日酒地花天,於軍事無絲毫之研究。」這樣就致使本國殆於「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聲聲警語,振聾發聵。
而文章最後一段,又借「練軍之難」的答問轉承深入,對海軍建設進行實質性的思考。古來答問都是為答而問的(戴震論孝經語),此文亦不例外。前文敘述海軍之必要,後文自然須論及建設海軍之法。答問的妙處在於不隔斷文章氣勢,使得文章氣貫理暢,內容連貫清晰。此處的回答既強調了練軍的重要,又道出了練軍的方略。作者繼之大膽設想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國之強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陸沉,作中流之砥柱,執世界之牛耳,保東亞之和平」。因此在文尾大聲疾呼「舍海軍其誰歸?舍海軍其誰歸哉!」重複中有發問,也有抒情。一片雄心壯志揮灑其間,文終而氣不竭,表達了文章「興海軍,強中華」的主旨。由此我們清楚地看到周恩來雖然年紀輕輕,卻有著愛國憂國的拳拳之心。
或多難以固邦國論
(一九一五年冬)
夫有非常之時勢,然後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後建非常之功業。人有非常之功業,而名以立;國有非常之功業,而邦以興。是故時勢也、英雄也、功業也,立名之基礎,興邦之利器也。然而立名事末,興邦事偉。既有非常之時勢,要必有非常之功業,建之於國,以固邦本,始克成非常之英雄耳。且夫天下承平,四海晏樂,烽火不舉,兵革不興,非非常之時勢也。強弱相侵,殺戮頻仍,家國銅駝之感,宗社有禾黍之悲,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國運既替,光復必俟後人。是誠所謂非常之時勢矣!
間嘗讀史,至晉劉琨「或多難以固邦國」一語,不禁深致服膺。知有非常之時勢,適足以興固邦本,挽已墜之家國也。當夫西漢末造,中原紛擾,新莽竊篡,光武以一餘裔,卒致中興之志。戰國之際,越並於吳,為人奴隸,供人驅使,勾踐以亡國之君,乃達沼吳之念。斯二君者,處國破家亡、宗社邱墟之際,乃能轉危為安,重整山河,何哉?蓋子輿氏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彼富貴利達之徒,值上下相安之日,以為國家無事,遂洩洩沓沓,耽於宴樂,百政不舉,田畝荒蕪,終至盜賊蜂起,弊害叢生。內患既開,外侮斯乘。當是時也,憂時之君,愛國之士,目擊受他人之憑陵踐踏已甚,乃發憤圖強,臥薪嘗膽。一旦羽毛豐滿,登高而呼,久困之民必揭竿而隨,不達再興之域、邦固之境,未之有也。故普敗於法,而俾斯馬克乃能挽已頹之大廈,重整舊邦,生聚教訓,不十年乃復興。一戰勝奧,再戰勝法,浸浸乎有駕凌全歐之勢。義亡於奧,而加裡波的乃能拯久替之國運,喚醒國魂,義旗高舉,未數載乃光復舊疆,重興羅馬,使數千年之古國復立於今之新世界中。由是以觀古今東西,處非常之時勢者,均可以成非常之功業。多難興邦,劉子誠不我誣也。
然而返察吾國,自海禁大開,強鄰逼處。鴉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戰,法人欺我;布楚之約,俄人噬我;馬關之議,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諸國協力以謀我。瓜分豆剖,蠶食鯨吞,岌岌乎不可終日。此固非常之時勢也,而人民之鼾睡如故。逮乎辛亥,國建共和。昏昏蒙人,離我而立。蠢蠢藏番,畔我藩籬。列強藉口以進兵,俄英從中而播動,思收漁人之利。土地喪失,國亡即在目前,此固非常之時勢也。而人民乃不此之急,鬩牆自私,釀成湖口之變。未幾事平,鼾睡又復如故。至於今日,同種東鄰,乘歐戰方殷之際,忽來哀的美敦之書。政府無後盾,國民無先驅;忍恥受辱,逐條承認;五項要求,猶言後議。事急矣!時逼矣!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而全國人民,優遊者有之,無識者有之。舉目河山,將非我有,然酣睡仍復依,沉沉大陸,鼾睡依然。雖其中不乏愛國之士,發憤以圖強,立志以自振;但時易境遷,如火如荼,轉成為無聲無臭矣!嗚呼!臥榻豈容人鼾睡,宋太祖之言猶在耳。厝薪久已見微明,賈長沙之語豈忘心。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不然多難既不足以固邦國,時勢亦不足以造英雄。興漢心無,沼吳志沒。加裡波〔的〕之不作,俾斯麥之已亡。衰草斜陽,行將會銅駝於荊棘。中原故趾,當必見披髮於伊川。則劉子所謂或字之義者,殆在是歟?悲夫!
【周恩來教師評語】才思駿發,波瀾老成。中後歷陳時事,尤有賈長沙痛哭流涕之情,誠傑構也!
【背景介紹】
本文手稿頁邊有「民國四年冬季第五次」字樣,據考訂本文系周恩來寫於1916年冬的一篇課業命題作文。
1916年5月9日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全國各地掀起抵制日貨的高潮。全國教育聯合會將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為此,本年冬季作者撰寫了本篇命題作文,對此歷史事件發表看法。
作者開篇便以「夫有非常之時勢,然後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後建非常之功業」來激勵國人,雖當亂世,但時勢造英雄,更可有一番作為,以立名興邦。「然而立名事末,興邦事偉。」可見作者眼界之開闊,胸懷之坦蕩。手稿頁邊教師旁批三字「筆勢偉」,想來正是對作者能有此胸襟的肯定。文章接下來便以何謂「非常之時勢」引出下文劉琨之「或多難以固邦國」一語。
為證實「或多難以固邦國」,作者涉古及今,旁徵博引,通過中國古代的光武中興和勾踐滅吳得出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又以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和統一義大利的加裡波的兩位歐洲近代史上的大英雄進一步論證了「多難興邦」的論點。周恩來國文老師在評語中說「才思駿發,波瀾老成」,實在精準。
至此,「二十一條」之事,作者雖看似隻字未提,實則卻字字為後文鋪墊。
作者於後文歷陳實事,對國內外政治形勢洞若觀火,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尼布楚條約、馬關條約,一直說到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又與當時國民的愚昧形成對比,從而水到渠成道出東鄰日本覬覦我神州國土,「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現實。文章造岌岌可危之勢,抒殷殷報國之情,詞句讀來令人聲淚俱下,為之動容。無怪乎周恩來的國文老師在評語中寫道:「尤有賈長沙痛哭流涕之情」。
試各述寒假中之事況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年華逝水,歲月不居,餘負笈津門,亦已三載矣。追憶曩昔,離鄉別弟之日,於今六閱寒暑。一年鐵嶺,二載瀋陽,隨遇而安,因時而學。旅中況味飽嘗,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樂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攜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鄉關歸不得,同胞兄弟各西東,又徒傷奈何而已!
但學校固家庭也。職教員之殷殷愛護,懇懇啟蒙,無異父母。眾同學之相敬相愛,相規相輔,有逾骨肉。是以跋涉千萬裡,負笈而來,未嘗戚戚者,非是其孰能致之。然而假期既蒞,則爭先恐後,提筐攜物以就道,若唯恐不速,蓋遄返鄉裡之心使之然也。
……
一月三十一日,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假期既放,旋裡者莘莘。同室二君,均整裝以待歸去,午後行矣。餘因為會中編纂《仇大娘》稿本事,未得賦送離亭,殊為恨恨。二君既去,餘獨處室中,續稿時許,忽校役持單進,蓋新劇團排演新劇時呼餘往蒞會也。餘於是不得不舍筆而代以舌,詣思敏室,共襄盛舉。夫假期本為休息,何有乎演劇?斯乃校長之所許,亦即體育會之所懇。緣今歲春季,北部運動會舉行於京師。我校以具有戰勝東亞之人才,稱雄津門之聲威,當然與賽。但人至眾也,款至臣也,非一時可得而致,於是有演劇募捐之動議。校長亦以假中事微,且屆舊曆年節,閒暇者易於為非,集住津、住校之學生,有寒假樂群會之設。溫課也、運動也、遊戲也、遊藝也,是其內容。而募捐之演劇、收費之電影,遂共為遊藝部所具之事矣。會期自舊曆正月初三至十五,凡十三日,今日之排演,初五正式之預備也。
二十七日。日間為稿事執筆終日。晚偕友人往舊戲園觀新劇。劇名《珠還合浦》,布景頗劣,飾者做作尚無大疵,唯人多南音,詞多冗雜,聽者既不能了了,又弗克知其正旨,於是知新劇之難演矣。蓋新劇在感化社會,若使觀者探驪不得,則興趣且無,又何領悟足雲。借鏡鑑己身臨其境者,知所炯戒矣!
……
二十九日。今日為舊歲除夕。家家爆竹聲,不絕於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間聚家人父子團聚一案共食,名曰「守歲飯」。北地不知有是習否?餘歸家食既畢,以人稀故無他務,獨據一案,取校中自治勵學會新出版之雜誌閱之,歷三時許,全書幾盡。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團聚時耶?餘也何如父母雙亡,北堂久不聞喚子之聲。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讀蓼莪之章,便已悲慨無垠。矧茲今夕,尤令人淚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
今晨挾行囊,之車站,作京都行,與校中新劇團所組織之觀劇團也,同行者將及念人。餘初入都門,人地生殊,幸導者孔多,免履迷途。語云:入國問風,入境問俗。餘入京師,睹社會之腐陋,聞政府之黑暗,首善之區如斯,知中國之自亡久矣,又奚待外人瓜分而豆剖之哉!
……
【周恩來教師評語】篇中敘及父母雙亡,不忍蓼莪卒讀,直令人晝夜心傷。古人云:讀《陳情表》而不動情者,必非孝子。吾於此文亦云。
【背景介紹】
本篇文章系周恩來1916年寒假生活的記錄。此作文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序言,言作文意旨。後一部分記錄大約三周的假期生活。
序言中,作者追憶離鄉別弟,顛沛旅中,飽嘗況味的辛酸生活;慨言負笈津門,寄居伯父,稍有生趣之三載日月;特別提及南開中學生活,將之喻為家庭,有「學校固家庭也。職教員……無異父母。眾同學……有逾骨肉」之戚戚語。同時期史料《第十次畢業生同學錄》「周君恩來」畢業評語(周恩來同窗常策歐作)中有「六月而孤」,「九歲佐理家務」,「少遊江淮」,「年十二……趨遼東,入瀋陽」,「十五來津門,遂入南開」之語。兩相參照,不難看出周君恩來與眾不同之人生經歷。《第十次畢業生同學錄》畢業評語中亦有「君家貧,處境最艱,學費時不濟」之語;回觀此文「思親之外,益以思友」,「冷案寒窗,孤燈弱火」,「唏噓嘆息」之語,不禁令人潸然。而下文「二十九日。今日為舊歲除夕。家家爆竹聲……餘也何如父母雙亡,北堂久不聞喚子之聲。回思……尤令人淚盈枕席,竟夜不能寐」更添悲傷。文後教師評語「篇中敘及父母雙亡,不忍蓼莪卒讀,直令人晝夜心傷。古人云:讀《陳情表》而不動情者,必非孝子。吾於此文亦云」,是為恰切。
文章後一部分按照時間日期書寫記錄寒假事況,主要談及「新劇」(話劇)。周恩來是參與創建南開新劇團的先驅者之一。他在南開中學求學期間,幾乎參加了劇團全部劇目的演出,且劇本創作、布景製作、研究評論等更是獨具建樹。他的編演活動和話劇理論建樹對南開乃至我國話劇運動產生較大的影響。此作文中的時間記錄恰可作為研究周恩來「新劇」研究的歷史坐標點,頗有史料價值。
——據考,南開中學話劇檔案史料中保存有1916年2月由周恩來編纂、以周恩來主持的「敬業樂群會」名義,由天津印刷局印製出版的《仇大娘》劇本。「初十日。鳳歷更後,連夕演劇,殊不得閒。」「今晨挾行囊,之車站,作京都行。」
——據考,「新劇」《一圓錢》劇組曾赴北京,在米市大街的北京青年會演出。《一圓錢》在京津兩地演出廣獲專家、觀眾好評。且天津《大公報》、《益世報》等十多種報紙在報導評論中稱頌中周恩來扮演的女角孫慧娟(男扮女裝),有《〈一圓錢〉演出轟動津門》、《周恩來扮演孫慧娟傾倒全座》、《美哉,周恩來反串妙齡女郎》、《南開學校〈一圓錢〉應邀去北京演出》等等報導。
而對「新劇」教化功用的理論思考卻不得不歸於周恩來之愛國圖強精神。中華民族此時災難深重,此文中「餘入京師,睹社會之腐陋,聞政府之黑暗……夫國事非不可為也,愚民政策,暗民手段,層出不窮」等語,充分體現了青年周恩來對家國命運的深重關懷,更是其改變民族頹勢,燃燒熾熱救國熱情的彰顯。文並供圖/罡罡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