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起 版式設計中圖片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到觀賞者的興趣,根據版面的內容精心安排圖片會大大提高觀者的閱讀興趣。
圖片放置的位置直接關係到版面的構圖布局,版面中的左、右、上、下以及對角線的四角都是視線的焦點,在這些焦點上恰到好處地安排圖片,版面的視覺衝擊力就會明顯地表露出來,使版面變得清晰、簡潔而富於條理性。
①單幅圖片的位置安排。如果版面只採用一張圖片時,就要選擇一張質量較高的圖片,而位置決定著人們對圖片的第一印象。
中部擺放,常需要色塊或文字標題來配合使用,這裡對人物照片進行裁剪,在頁面上配以色塊輔助,這樣出來的東西精煉乾淨又不失高雅;邊角擺放,圖片在角位置的擺放,使得版式豁然生動起來;也可以佔據半個版面。
②多幅圖片的位置安排。圖片增加到三張以上,就能營造出很熱鬧的版面氛圍,非常適合於普及的、熱鬧的和新聞性強的讀物。有了多張照片,就有了瀏覽的餘地。數量的多少,並不是由我們隨心所欲地決定,而是根據版面的內容來精心安排。
中部擺放,有的時候不需要追求多麼炫目的藝術效果,只要通過頁面元素的簡單組合,對頁面垂直和水平的分割,文字與圖片相互作用,使組合後的圖片整潔大方;邊角擺放,將圖片放在不是很重要的位置上,有時候是為了弱化單張圖片的重要性。
③多個版面。多圖片佔據半個版面,這時候一般是文字佔半版,圖片組合佔半版,這樣做的好處是條理清楚、文是文、圖是圖。有時候為了避免混亂,可以採用網格狀構圖,通過多張圖片來陪襯,突出中心位置的文字或形象時。
當版式中所包括的內容有先後順序時,就應該設計出符合人們審視順序習慣的版式,圖片順序的排列,並不是我們的隨心所欲所能控制的,而需要版面的內容來協調,根據主題重要性排列圖片順序。
①放大和縮小。將需要讓人注意的部分設計得比較大,具有引導人們首先閱讀或觀看的作用。首先運用首要內容放大法,再根據尺寸的大小來安排順序的先後。同樣也可以通過縮小其他圖片尺寸的方法。
還可以同時運用這兩種處理方式,達到對內容的先後順序進行明確的區分的目的,例如:一張主圖(大圖)配幾張小圖,通過圖片面積的大小來引導視覺順序,通過大圖和小圖之間的互相搭配、結合、烘託,傳遞的信息量更大,從各個角度把事物或事件表現得更直觀、更充分、更全面,以提升版面的整體衝擊力。
②顏色和圖形。通過顏色的調整來使內容有所變化,也可以作為區分內容先後順序的方法。例如:純度高的顏色更加顯眼,就可以選擇純度高的顏色來突出重點,純度高的顏色比純度低的顏更加顯眼。
在進行版式設計時,設計師有必要提前了解受眾的閱讀習慣和設計成品的排版方式,預設出觀者的審視順序,這樣才可以設計出很多元素,或者按照圖片的先後內容進行規律性排列,起到順暢引導觀者視線移動的目的。
就單頁印刷品而言,受眾的閱讀習慣是自左向右,則視覺流程按照由左上角、左下角、中心、右上角、右下角這樣的順序反覆掃視,所以為突出要展示的重點,應將標題或首圖等重要內容放在左上角的位置,最不重要的內容可以安排在右下角。
就多頁印刷品而言,如果是從左側打開的,則視線是從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動;有時也有右側打開的印刷品,那麼視線的移動則相反,是從對頁的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動。設計師應該根據視線移動基本方式來進行排版,否則就會加重觀者的負擔,使其產生閱讀疲勞。
當然,現代的大部分印刷品都是左側打開的。對於左側打開,橫向排版的印刷品來說,視線通常是從左上方到右下方,而在按照段組設計的情況下,需要能夠讓視線從一個段落自然而順暢地轉移到下一個段落。
圖片包括很多的種類,其中很多圖片具有動感及方向性,如果能夠靈活處理這些圖片,那麼就可以控制圖片帶給人們的感官印象。
①拍攝對象引起的方向性。有的圖片中有動態和方向的元素。例如:人物圖片的動作、手勢以及面部和目光的朝向,這些都是可讓人感受到圖片的動態走勢和方向性的圖片元素。可以通過對這些元素的靈活處理,來引導讀者視線流動的方向。
②把圖片加入動感。每張圖片都會由於被攝對象運動的強弱而產生程度不同的動勢。例如:拍攝對象本身是傾斜的,可以增強圖片運動或者變化的程度。不僅僅通過對被攝對象的選擇實現,還包括傾斜或改變圖片放置角度的方式,也能打破常規垂直、水平的平衡感,來增加圖片的動感。
①標題性文字與圖片的組合。有時在圖片中會出現標題,就要先判斷標題與圖片的主從地位了。
如果希望可以突出標題,圖片為從屬,那麼標題可以位於圖片的重要位置,字號可以放大,甚至是遮擋住圖片;如果希望可以突出圖片,或圖片與標題並重,那麼標題就應該放置在圖片的留白處。圖片內的標題的字體顏色不能與圖片主色調相近,應該選用容易辨識的顏色。
②說明性文字與圖片的組合。圖片往往需要與說明性文字配合使用,文字說明與圖片的對應關係必須是明確的。不能損壞文字部分的可讀性,如果將圖片置於說明文字之中,往往破壞了文字的連貫性,因此可在說明文欄位前段後插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