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這裡的早飯好吃喲,清晨五六點到中午十二點,生意特別好,幾乎每次來都要等上一會!」一大早,新成路街道嘉星小區居民王女士就來到小區東側的一家煎餅鋪買早餐。
這家煎餅鋪10平方米不到,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正式的招牌,但每天排隊來買早餐的居民絡繹不絕。
今年38歲的崔彩萍是店鋪老闆娘,只見她熟練地將白色的麵漿攤在餅鐺上,然後用小推子攤成一張餅,翻面、打蛋,刷上醬料、裹進油條或脆餅,最後再加一串裡脊肉,不到1分鐘,一個招牌煎餅就做好了。
崔彩萍是浙江仙居人,2007年,她來到嘉定,在迎園飯店門前的路邊支起了一個早餐攤,賣著傳統的大餅、油條,生意說不上火爆,但比在老家打工賺得多一些。
不過每每看見對門煎餅攤邊圍著的都是學生,而自家的攤子只有中老年顧客,崔彩萍便暗下決心——要抓住所有年齡段顧客的胃!
她跑遍了周邊的煎餅攤,看人家的手藝,嘗不同的口味,排隊時還不忘和顧客聊天了解喜好。回家後,她便開始自學。
攤煎餅看起來簡單,但裡面的學問不小。單單麵漿配比,崔彩萍就連續嘗試了二十多次。
「2009年是個轉折點,也是早餐店起步的第一年。」 崔彩萍說,「剛開始煎餅生意也不是很好,我清楚地記得,第一天我們只賺了91元,之後也只是維持在一天一兩百元的收入。」 那一年,一家人過得格外艱辛。
那時的崔彩萍每天只睡5小時,其餘時間不是在出攤,就是在練習攤煎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手藝也越發嫻熟。如今,崔彩萍平均攤一個煎餅耗時不到一分鐘。
「老闆娘,最近煎餅越做越好吃了,我家囡囡可喜歡吃了,每次問她吃什麼,都必點你家煎餅!」「對!我家也是!而且有時買到你老公做的,我家囡囡一吃就知道『今天不是阿姨做的』。」慢慢的,崔彩萍的煎餅成為店裡的拳頭產品,得到顧客的好評。
顧客越來越多,崔彩萍調侃自己都快成為「攤餅機器」。崔彩萍煎餅鋪的好口碑還傳到了外區。她驕傲地向小嘉展示了顧客給她的微信留言,「有寶山、青浦的,他們來一次就買好多。」
小小的煎餅鋪,撐起了崔彩萍一家的生活。十多年的寒來暑往,早餐攤換成了小店面,當年吃著煎餅的幼兒園囡囡成了初中生,只有這個「包腳布」還是熟悉的老味道。
通訊員:張燕
編輯:王安琪、盧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