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0-12-22 水母網

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2020-12-09 10:10:13

來源:水母網   記者 苗春雷



水母網12月9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張斌 徐軍)近日,龍口首個自升式海上多功能平臺「藍艦」號已經到位,即將進行定位、安裝,龍口市民又增添了一處可遊玩的海洋牧場。

長期以來,龍口市周邊海域主要以筏式養殖扇貝為主,可大規模筏式養殖不僅影響航道通行,而且導致養殖水面利用率低,深層海區長期閒置。近三年來,龍口市在不增加審批用海面積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逐步形成底層海參螺類、中層魚類、表層扇貝牡蠣的立體化養殖模式,全面推動漁業產業由低端養殖逐步向高端增殖方向提升。

優化生態,積極爭創海洋牧場示範區。為加強現代漁業建設,促進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養護,2018年龍口市組織相關企業積極爭創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和山東省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當年8月金海洋和溫流水兩家企業即取得山東省省級海洋牧場創建資質,當年12月山東金海洋漁業有限公司龍口分公司海洋牧場項目獲批成為第四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這是龍口市首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洋牧場。今年以來他們按照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要求,共計投放石頭礁6萬多空方、投放2m×2m×2m 的混凝土方形魚礁2500個、20000 空方。金海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建立,不僅填補了龍口市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上的空白,而且使龍口北部外海及屺 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有利於漁業自然資源的修復。

多元發展,推進海洋牧場業態融合。龍口市充分發揮海洋牧場的平臺集成作用,推動海洋牧場與生態養殖、旅遊觀光、休閒垂釣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與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綜合性休閒漁業,不斷拓寬漁民增收渠道。2019年6月,金海洋海洋牧場半潛式海上多功能平臺在龍口海域投入使用。這個平臺劃分成辦公區、儲藏區、粗加工區以及生活區等,附帶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釣魚臺及放流臺等,功能涵蓋了生產管護、生態監測、安全救助、能源補給,海上看護。在這裡,既可以漫步平臺,看海聽濤,也可以拉起吊床,臥享海風拂面;既可下杆釣魚,享受垂釣樂趣,也可現宰現烤當「海上廚師」,或者乾脆「動口不動手」,大快朵頤,享受海魚美食。今年,龍口市藍海海洋牧場新建了10個60米周長的深水網箱,明年還有20個深水網箱將投入運營,隨著養殖魚類品種的引進,勢必極大拓展龍口市民的休閒海釣場地。

提早謀劃,實施海洋牧場 「錯位發展」。龍口市海洋牧場以保護和修護生態資源為主,並將現有的海洋牧場做好功能定位和類型劃分,其中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場1個,田園型海洋牧場1個,遊釣型海洋牧場2個,除共同的服務漁業生產、海洋環境養護等功能外,在休閒度假、捕撈體驗、海濱觀光、海洋特色主題餐廳、放生平臺等方面均取得明顯效果。同時,該市堅持規劃先行,科學研究制定海洋牧場建設方面的中長期規劃,明確將來建設海洋牧場的數量、具體點位以及功能定位,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使現有和擬建的海洋牧場實現錯位發展、融合打造,避免出現無序競爭,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目前龍口市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1處,省級海洋牧場3處,另有在建中的海洋牧場1處。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6.9萬畝,佔審批養殖用海42.6%,共計投放各類人工魚礁40多萬空方,海參苗種30萬斤,增殖放流戀礁魚類近300萬尾。已初步形成以海洋牧場為引領,傳統筏式養殖、深水網箱養殖並存,在臨海區域著力打造集環境保護、資源養護、漁業生產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海洋新型產業業態。

王惠

版權聲明  新聞爆料熱線:0535-6631311

相關報導

相關焦點

  •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
    原標題:耕海牧漁,打造「海上糧倉」 龍口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車道」水母網12月9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張斌 徐軍)近日,龍口首個自升式海上多功能平臺「藍艦」號已經到位,即將進行定位、安裝,龍口市民又增添了一處可遊玩的海洋牧場。
  •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通道」
    在深圳大鵬海洋牧場種珊瑚,陽江啟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全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投入運營,成為省內首個「可遊玩的海洋牧場」……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堅持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打造藍色糧倉
  • 山東「耕海1號」帶給海南自貿港海洋牧場建設的啟示
    媒體報導,7月10日上午,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餘名遊客登上平臺,暢遊體驗「漁夫垂釣」休閒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 乘風破浪奔小康|耕海又牧魚 煙臺「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是啥樣的...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5日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央媒體採訪團7月24號下午到達位於煙臺市萊山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海上,可不是我們想像的石油開採項目,通俗地講,是魚類養殖項目。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這個海洋牧場平臺是全國首座綜合性、示範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現代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是煙臺人耕海牧漁,實現漁業轉型升級走出的重要步伐。並且這一設計獲得了2018年中國國際海洋牧場大會最佳創新獎。
  • ...新作為 新篇章】山東:耕海牧漁 以裝備化信息化助推海洋牧場升級
    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山東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打造,著力提升現代海洋牧場的標準化、信息化、裝備化建設水平,引領海洋漁業由近岸邁向深藍。推動漁業由近海走向深遠海,山東重點支持海洋牧場生態方和深遠海綜合養殖平臺示範,對每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項目給予2500萬資金扶持,深遠海大型智能裝備補貼1000萬。
  • 【鄉村振興在洞頭】白龍嶼生態海洋牧場:打造海上美麗田園
    【鄉村振興在洞頭】白龍嶼生態海洋牧場:打造海上美麗田園 2018年04月23日 16:11:0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海洋是人類獲取食物及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而海洋牧場就是一種生態友好型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 5G海洋牧場「耕海1號」7月上旬投入運營
    「耕海1號」是一座深水座底式網箱,設計座底吃水14米,由三個智能化養殖網箱組合而成,構成直徑80米的「海上花」概念,每朵「花瓣」養殖體積約10000立方米,總養殖體積30000立方米,設計有60個休閒垂釣位置,配備近6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可以實現休閒觀光、科普教育、海洋監測功能,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海上綜合體。
  • ...海上新地標: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
    7月10日上午,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餘名遊客登上平臺,暢遊體驗「漁夫垂釣」休閒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 【權威發布】山東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
    海是山東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漁業是山東海洋經濟的傳統主導產業,從「獵捕」到「農牧」,山東海洋牧場正在綠色、智慧、多元融合的近淺海和深遠海協調發展中闊步前進。在黃海冷水團建海洋牧場養三文魚,就是全球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創舉,也是我國在開放海域規模化養殖三文魚的嶄新探索。
  • 行走海岸線|榮成這片詩意的海灣,竟是國家級的海洋牧場
    在榮成市的尋山街道,有一處國家級的海洋牧場示範區。僅僅聽這處海洋牧場的名字「愛倫灣」,就覺得愜意安然,富有詩意。國家級的海洋牧場是什麼樣子?秋日的海濱,海天一色,天高雲淡,讓人心曠神怡。站在愛倫灣的高點遠眺,這裡的人們耕海牧漁的場景會盡收眼底。遠處有大型的海上平臺,聳立在海面上。
  • 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開業
    7月10日,由山東海洋集團投資建設的全國首個智能化多功能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在煙臺正式開業迎客,首批200餘名遊客登上平臺,暢遊體驗「漁夫垂釣」休閒樂趣,品嘗「海洋主題」餐飲美食,欣賞「海上看煙臺」醉人美景,觀看「海上電影院」科普影片,領略「耕海牧漁」海洋文化。
  • 從海邊拾貝到「藍色糧倉」東營市首座海上牧場平臺落成
    根據功能需求,平臺可升級改造,適用於海上水質監測、海上養殖、海上旅遊休閒、海上觀光酒店以及海上垂釣等領域,從而帶來養殖業的升級、旅遊業的拓展、水產品質量提升,實現近海生態養殖、科學發展,打造海上的「綠水青山」,建成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金山銀山」。經過調試,4根柱子穩穩地扎入渤海灣的沙土中,海上牧場平臺正式投入使用。
  • 從海邊拾貝到「藍色糧倉」我市首座海上牧場平臺落成
    根據功能需求,平臺可升級改造,適用於海上水質監測、海上養殖、海上旅遊休閒、海上觀光酒店以及海上垂釣等領域,從而帶來養殖業的升級、旅遊業的拓展、水產品質量提升,實現近海生態養殖、科學發展,打造海上的「綠水青山」,建成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金山銀山」。經過調試,4根柱子穩穩地扎入渤海灣的沙土中,海上牧場平臺正式投入使用。
  • 山東海上牧場築起海上糧倉,到2020年穩定量產450萬噸
    10月25日,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在煙臺召開,會議強調,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紮實抓好海洋牧場建設各項工作,走進深藍,經略海洋,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健康發展,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為實現漁區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省漁業養殖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解山東省海洋牧場的建設情況,26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 「長鯨一號」在煙臺交付 助力「海上糧倉」建設
    這是目前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將被拖往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大欽島附近渤海海域,穩穩「坐」在海床上,成為山東省深遠海智能漁業養殖和海上休閒旅遊的新「地標」。該系統是由中集來福士專注海洋漁業產業鏈的創新企業———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獨立研發,擁有100%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實現系統定時、定量、高效自動控制。「『長鯨一號』是中集來福士在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領域的首要力作,也是國內首個通過美國船級社檢驗和漁業船舶檢驗局檢驗的網箱。」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說。數據化在「長鯨一號」上也得到了充分應用。
  • 「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
    兩年來,48座像「長鯨一號」一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在山東沿海「拔」海而起,讓古老的耕海牧漁從未如此有「範兒」,兼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科技高山」。如今,在我國廣袤的海洋新牧場裡,一曲海上新牧歌正在唱響……海中有「金山銀山」 一條魚增值53倍今年10月,全國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在山東長島南隍城島海域投入使用。
  • 構建海上糧倉 「長鯨一號」助力山東海洋牧場建設
    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一號」正在試運營中,目前正穩「坐」在山東長島大欽島海域。18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暨第十五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採訪團來到「長鯨一號」,親身體驗了海洋牧場的魅力。
  • 「海上糧倉」——「長鯨一號」築夢深藍為山東現代海洋牧場建設...
    用不了多久,這樣的海洋牧場平臺、深海養殖網箱、養殖工船將構建起海上的「綠水青山」。海上「造田」 四人每年即可養殖1000噸魚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蔚藍的齊魯海洋正變成「海上糧倉」。
  • 王文琪教授作客山東電視臺談「海上糧倉」建設
    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大家再接再厲,創造輝煌,為祖國為民族立新功。」6月12日晚,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文琪教授做客山東電視臺「協商面對面」系列訪談,就「海上糧倉」「海洋牧場」建設話題接受記者採訪。
  • 海洋牧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中科院海洋所提供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這是我國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夢想。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海洋牧場建設原理、關鍵裝備設施研發、建立資源評估與養護、生態安全與環境保障技術體系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20年來在這一領域耕耘:「我常常思索,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應該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