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什麼東東?
蕁麻疹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自我識別和診斷的病。這個病老百姓稱之為風丹、風疙瘩等。只要你身上反覆出現像蚊蟲子咬後的疙瘩,並且在幾小時到一天內就會消退,但消退後又會在其地方出現,這就是蕁麻疹了。有些人在蕁麻疹發作時,還會出現嘴唇或眼睛周圍腫脹(醫學上稱之為血管性水腫)。
蕁麻疹的發作與體內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後活化釋放一種叫做「組胺」的物質有關。組胺釋放後,除了可引起皮膚出現蕁麻疹外,在鼻部可引起鼻癢、流清涕(過敏性鼻炎),眼部可出現眼癢、流淚(過敏性結膜炎)以及咳嗽、哮喘等。因此,組胺是一種主要且重要的引起過敏症狀的物質(醫學稱為炎症介質)。
蕁麻疹超過6周就是慢性蕁麻疹了。相信不少慢性蕁麻疹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能立馬從病魔折磨中徹底解救出來的神醫和神藥。很遺憾,目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對於這個病,既來之則安之,既不等太焦慮,又不等太不當回事,既不能太複雜,也不能太簡單。
如何冷靜地看待本病?
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本病的症狀是可以得到完全控制並最終會痊癒的(完全停藥),但從控制到痊癒需要多長時間,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3年左右,一半以上的人會在半年到一年,但也有少部分會超過10年。
常常病人會問,我的蕁麻疹到底是什麼引起的。坦率地說,這是一個很難講清楚的話題。要知道,慢性蕁麻疹以往又稱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特發性,在醫學上就是原因不清的意思。不是醫生不努力,而是人類免疫系統太複雜。雖然現代醫學研究已提示慢性蕁麻疹與自身反應、感染、過敏可能相關,但具體到某一個人,要想非常明確的搞明白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實際上是比較困難的。這裡提一下,慢性蕁麻疹大多數與常見過敏原沒有關係,所以不要太虧待自己的嘴巴和胃。
此外,誰都不想得病,尤其是慢性病。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裡需要敲黑板強調的是,焦慮無助於疾病的恢復,反而會加重病情和延長康復時間。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慢性蕁麻疹也不會短時間就痊癒的,認識到這一點,放鬆心情,反而有助於病情的減輕和恢復。因為,現在的研究已證實,焦慮是慢性蕁麻疹的一個重要誘發和加重因素。
有沒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標準方案?
由於蕁麻疹主要和組胺釋放有關,治療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組胺藥。抗組胺藥有很多種。目前國內外的診療指南(標準方案就是建議規則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依巴斯丁、氯雷他定等。第一代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賽庚啶,因為吃藥後多數人會有打瞌睡的副作用,一般現在不再推薦用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至於抗阻藥物需要服用多久,要依據患者的病情來定。建議至少服用3-6個月。
是不是吃藥的時間太長了?非也!相當數量的患者服用半年後若停藥仍會再出現症狀。因此,醫生常常會建議患者在症狀控制並穩定一段時間後,再逐步減量並以最小劑量維持直至停藥。
抗組胺藥就是治療蕁麻疹的唯一良藥?
很遺憾,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物只能控制大約60%的患者病情。也就是說,會有將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口服抗組胺藥後症仍會有少量蕁麻疹發作甚至根本控制不住。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會有多種選擇,一是可以更換抗組胺藥的種類(比如吃氯雷他定不行,可以換為西替利嗪或依巴斯丁等,反之亦然);二是可以增加藥物劑量(國外皮膚科醫生最常用這招,比如一片不行,可以吃2-4片);三是聯合其他類型抗組胺藥物(比如西替利嗪加上依巴斯丁或者氯雷他定等)。如果這些招還不行,說明你的蕁麻疹可能是難治性或重症的了,醫生可能會考慮聯合一些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素、短期使用激素或新的治療藥物如奧馬珠單抗等)。後面這些治療就需要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進行了,不建議自己去嘗試。
在症狀得到完全控制後,不能突然停藥,否則會出現症狀的復發甚至加重。建議穩定1個月後再逐漸減少劑量或服用次數。比如,同時口服了兩種藥物的,在症狀控制後1個月後,可嘗試停用一種藥物;口服一種藥物的,可在1-2月後改為每日口服3/4,1-2月後改為1/2,如此逐漸減量直至停藥。應注意,若在減量過程中出現症狀的復發和加重,需要恢復至減量前的劑量,在症狀重新得到控制後,再嘗試減量。
選擇哪一種抗組胺藥好?
雖然不同的抗組胺藥都宣稱自己的優勢,但實際上,不同種類的第二代抗組胺藥在治療蕁麻疹的療效和副反應上差異不大。因此,如果患者沒有相應的禁忌症,這些藥物都可以選擇使用。
當然,如果患者同時在口服其他藥物或有肝腎功能不太好,醫生會根據藥物的代謝途徑,分別選擇主要經過肝臟(如氯雷他定等)或腎臟(如西替利嗪等)的抗組胺藥物,以減少可能的相互相互作用和肝腎代謝功能的負荷。
如果患者從事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司機、飛行員),建議選擇無鎮靜作用(不會引起打瞌睡)的藥物(如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等)。同時,抗組胺藥物的選擇還要考慮治療經濟學問題。只選對的,不一定非要選貴的。大多數抗組胺藥價格便宜同時療效也不錯,適合長期費用。
還有沒有其他偏方和神藥?
有,但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要明確的是,主流的治療依然是抗組胺藥的規則使用。對於一些伴有ASST陽性的患者,自血療法可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敏治療對一些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且過敏原確實可誘發加重的病例也可以酌情考慮。一些新的生物製劑(如抗IgE單克隆抗體)、紫外線光療對部分頑固、對常規治療有抵抗的患者可能有好的療效。對於一些顯著焦慮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和抗焦慮藥物的服用也是一種重要的補充方法。從症狀控制的效果來看,單用中藥和中成藥的效果並不好,當然,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不排除民間有高手對本病有獨到的治療方法。
專家簡介:宋志強,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科室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第三軍醫大學「苗圃工程」培養對象。先後獲得內科學碩士和皮膚性病學博士學位。從事皮膚病和性病相關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側重皮膚免疫和變態反應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6項。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編和參編多部專著。現任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免疫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過敏學亞專業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皮膚過敏學組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過敏科學分會委員、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病性病學分會臨床評價工作委員會委員及重慶市皮膚病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過敏反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皮膚科醫師分會副會長、重慶市免疫學會理事、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編委及Journal of the European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rmatology、TheJournal of Dermatology、中華皮膚科雜誌特約審稿人等學術職務。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