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根據語言學家們的考察發現,「鮮卑利亞」裡的「鮮卑」二字與「西伯利亞」的來源一致。而依據史書的記載,鮮卑一族發源於大鮮卑山,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大興安嶺。
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們在今天的呼倫貝爾鄂倫春旗地區考古發掘了大量拓拔鮮卑氏族社會時期的遺物。作為鮮卑氏族的重要一支,拓跋鮮卑的祖先們曾在這崇山峻岭的一座石室中世代居住並繁衍。鮮卑民族大約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上,然後這個民族走出了大興安嶺,一步一步向南遷徙,大致的線路就是從今天的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然後來到了廣闊的內蒙古草原的南部。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而南匈奴呢,向光武帝投降了,被安置在山西呂梁地區。
匈奴分裂後,北方草原霸權出現了真空期,這時,從大興安嶺遷來的鮮卑族成為了蒙古高原的主人。
從東漢中後期一直到魏晉末年,在這大約二百多年的時間裡,鮮卑族部落在內蒙古南部遊牧,並開始接觸到漢文化。北魏王朝建立之前,中國處在一個十六國時期,這時在中國北方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民族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五個強大的少數民族,鮮卑族進入中原是最晚的,它的開化程度最低。
五胡:第一個是匈奴。匈奴東漢光武帝時期投降,它已經南遷到了山西的中部呂梁地區,已經進入漢人的地區了;
第二個是羯族。它實際上是一個來自中亞的少數民族,它最有名的人物是石勒、石虎——建立後趙王朝的兩個皇帝。
羯族,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亞的召武九姓之一,他們姓石。他們這批人應該說在此之前,羯族進入中原之前就陸陸續續的從中亞遷過來了,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地進入中國北方。
第三個、第四個是:羌族和氐族,是我們今天甘肅一帶中國西部固有的民族,他們是很早就進入中原。
第五個是:鮮卑族。這個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族,它在建立國家之前一直在中國的邊疆以北,它一直沒有進入到真正的中原。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混亂分裂的時期,建立了北方統一政權的拓跋鮮卑部落之前一直遊牧於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北的地區。直到道武帝拓跋圭帶著他的草原部落真正遷入到了漢人的居住地之內。
這段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因為在此之前,五胡十六國時期,南下的五胡逐鹿中原。中華民族遭受了一場巨大的劫難,社會極其黑暗,老百姓生活沒有保障,戰爭連年,生活不安定,隨時有死亡的危險。這一個混亂的時期,老百姓水深火熱,這為佛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展提供了一個肥沃的土壤。太武帝在攻克北涼之後,九年時間出兵西域,五千騎兵把今天的新疆四十八個城邦國家全部平定。於是,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第一次是漢武帝時期,第二次就是太武帝時期,第三次是唐初,第四次是蒙古國時期,第五次是清代康熙皇帝時期,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時期極其重要,重要之處就在於這個時期佛教大量進入中國。隨著太武帝拓跋燾東徵,十六國最後一個王朝北涼被徵服,佛教中心也隨著太武帝的徵程,從佛教重地姑臧(今甘肅武威涼州區)遷移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在這裡開啟了佛教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