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實習生 葉娜妮
2017-08-02 07:18 來源:澎湃新聞
據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當地時間7月26日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數據科學家丹尼爾•希默斯坦因(Daniel Himmelstein)的一項研究表明,廣受歡迎的免費學術論文下載網站Sci-Hub,可能終結學術付費時代,學術論文的開放性獲取模式將成為必然。
Sci-Hub自2011年由哈佛大學畢業生亞歷山大•艾爾巴科揚(Alexandra Elbakyan)建立以來,便一直飽受爭議。一方面,直到2014年,仍有76%的學術文獻有著付費的門檻限制,因此,Sci-Hub在科學界和學術界受到部分人士讚譽。另一方面,Sci-Hub也受到一些出版商的譴責,因為它允許人們通過獲取洩露的教育機構認證證書來代理訪問,繞過付費。
2015年,全球最大的科學出版社商之一荷蘭的Elsevier在美國提起指控Sci-Hub侵犯學術文獻著作權的訴訟,判決結果導致其原有域名Sci-Hub.org無法訪問。但這項禁令並未對Sci-Hub的使用造成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正在轉向Sci-Hub。希默斯坦因稱「這些法律層面的挑戰更多地是為Sci-Hub打了免費的廣告,它不會被停止。」
出版商對學術文獻的保護措施越嚴,這些文獻被合法獲取的難度越大,這將促使人們去使用Sci-Hub。在Sci-Hub網站,與Google的搜尋引擎一樣,只要知道學術文章的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或標題,就能輕易地找到全文並下載。
除了免費的優勢以外,文獻覆蓋範圍的廣泛全面也是其特色,從幾十年前發表的物理實驗到生物技術的最新突破皆能搜索到。維基百科顯示,Sci-Hub提供超過6200萬的學術論文和文獻下載。2017年3月19日,Sci-Hub在Twitter帳戶上發布了其資料庫中收藏的所有文獻的目錄文件,文件大小達55.6兆。而Himmelstein團隊發布在開放獲取期刊《PeerJ》預印本上的研究顯示,以基於DOI的資料庫CrossRef為基礎,Sci-Hub的資料庫包括了8160萬篇免費文獻。
Sci-Hub的推特截圖。希默斯坦因在接受《Science》雜誌採訪時稱,Sci-Hub資料庫裡囊括了69%的學術期刊全文。他表示,「剩下的31%期刊論文只是因為他們不在Sci-Hub裡,並不意味Sci-Hub不能為你提供這些論文。我們預計,Sci-Hub能滿足99%的論文需求,這表明Sci-Hub不包含的這31%是人們並不想獲取的。
有趣的是,Sci-Hub還優先覆蓋非開放性獲取的期刊和高影響因子的期刊,數據顯示,非開放性獲取期刊的覆蓋率達85.2%。一些知名出版商的期刊覆蓋率也通常較高,如Elsevier達到77%,美國獨立學術出版商Wiley達73%。不同學科領域的文章覆蓋率也大有不同,化學學科覆蓋率最高,達93%,計算機科學最低,覆蓋率僅為76%。「當然,這個數據跟所在學科的期刊數量也有關係。」希默斯坦因說。
種種優勢為Sci-Hub帶來了大量用戶,伺服器的日誌數據顯示,不僅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用戶,還有美國和歐洲高校的用戶,而來自葡萄牙、伊朗、突尼西亞和希臘的用戶使用率最高。
Sci-Hub的用戶分布。 科學雜誌 圖希默斯坦因認為,高價的付費期刊嚴重阻礙了科技的發展,期刊付費訂閱模式的失敗不可避免,開放性獲取成為必然。早在2012年,PeerJ的創辦人之一兼物理學家Peter Binfield就對付費期刊有所擔憂,依賴於讀者?付費的期刊可能在未來十年左右就會消失。丹尼爾團隊的這項研究,則希望期刊文章的開放性獲取模式儘早到來。「或許幾十年後,會有超過50%的新發表期刊文章免費向公眾開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免費學術論文下載,Sci-Hub,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