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網】「走,去隔壁上課!」1月14日,清華大學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出這樣一句話。這裡的「隔壁」,指的是一街之隔的北京大學。多年來,這兩所中國普遍公認的最高學府為了「誰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一直在明爭暗鬥。雙方學生提起「隔壁」時,往往都帶著不服氣的心態。然而,這一次清華大學提起「隔壁」時,宣布的卻是兩校「結緣」的好消息:2020年春季學期,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將互相開放部分本科生課程,且互認學分。也就是說,學生們可以同時在兩所大學上課了。
從爭搶生源到共享生源,兩所大學的態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180度大轉變?
曾經有你沒我,如今卿卿我我
「太好了,這樣我就不用糾結到底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了。」
在清華北大互開部分本科課程的新聞下,這條評論獲得了很高的點讚數。
不過,這位網民在評論後附上了一個「狗頭」表情。在網絡語境裡,這通常表示開玩笑、說反話。其他網民也紛紛回覆:「醒醒,還沒到晚上呢!」調侃這位網民是在「痴人說夢」。
大批遊客冒雨在北京大學校門外排隊等候入校參觀。每到暑假,就有不少遊客帶著子女蜂擁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想要一睹中國最高學府的風採。(圖片來源:中新社)
雖然這位網民只是作為「吃瓜群眾」在開玩笑,但是對於很多中國頂尖高三畢業生來說,「上北大還是上清華」的確是個問題,似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從2020年春季起,這個問題似乎有了解決方法。13日和14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先後發布通告稱,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
其中,北大開放27門課程,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包括《理想國》《發展心理學》《邏輯導論》《中國歷史地理》《西方美術史》等,大多為2到4學分。清華學生所選的北大課程學分,計入清華的文化素質核心課學分。
清華則開放12門課程,共15個班次、170個名額,以理工科為主,既有傳統的《工業系統概論》《現代加工技術與實踐》,也不乏時下大熱的《人工智慧技術》《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北大學生取得的等級製成績將按轉學分的規則由系統自動計入成績單。
「還是合併算了。至於合併後的校名,清華也很大度,清華可以放後邊,就叫北京清華大學好了。」
對此,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幽默評論道。
馬少平提到的「誰前誰後」順序,其實反映了兩所大學多年來「爭第一」的情況。
音樂人、知識分子高曉松就曾在節目上提起,自己在清華上學時,提起「隔壁」學校,從老師到同學,多少有些微妙的語氣。
多年來,為了爭搶最頂尖的生源,兩所大學各出奇招。2015年6月,北京《新京報》就曝光了一場招生引起的「舌戰」。
在那年的高考招生季,北大四川招生組先通過其官方微博發消息,稱「某校輸紅眼之後的做法讓人哭笑不得」,指控清華招生組給文理科前十選擇北大的考生挨個打電話,稱北大欺騙了他們,不會滿足他們的專業志願。
清華大學四川招生組隨即轉發回應:「兄弟,從昨天上午開始,你們就在不斷地騷擾已填報清華的某文科2至5名考生,並許以重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很簡單吧!」
北大四川招生組繼續回應:「兄弟,過去5年你們砸錢買走的唐某、郭某,需要我講嗎?」
雖然大約3小時後雙方均刪除了相關微博,但兩所最高學府為了招到優質學生不惜使出違規手段、甚至公開「互罵」,讓公眾瞠目結舌。
如今,兩所學校從「有你沒我」爭搶生源,變成了共享生源,這樣180度的大轉變,也讓一些網民調侃:「作為兩所學校都上不了的學渣,我只能搞清北CP了。」CP,英文單詞couple的簡稱,意思是「一對伴侶」。曾經「相殺」的清華北大,如今也稱了網民心中「相愛」的CP。
互相取長補短,好的大學沒有壁壘
「北大這次開的課確實挺『硬』的,給你小心心。不過北大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慎選製造工程體驗啊。」
接連「官宣」後,有清華學生在微博上這樣留言。
多年前,因為國家政策的側重不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分別經歷了嚴重的「偏科」時期。多年來,「清華無文科、北大無理科」的印象深入人心。
1952年,中國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調整前,清華大學重視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的學習。但在當時,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清華大學按照蘇聯工科大學的教育模式做了調整,人文類的學院被調走,或者成為其它大學的學院(比如,當時的文學院、法學院都併入了北京大學),或者獨立成為一所大學。清華由此成為偏重理工科的大學。
北大也經歷了類似的調整,只不過被調走的學院以偏理工科的居多。比如,當時的北大工學院,就被併入了清華的工學院。
雖然改革開放後,兩所高校都重新確立了綜合類大學的定位,也逐步恢復了曾經取消的學科,但北大更擅長人文社科、清華更擅長理工科的局面持續至今。
《北京晚報》就指出,作為中國高校的雙子星,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是處在頂尖位置的綜合性大學,段位上不分伯仲,學科設置上各有千秋。身在北大學理工科的學生難免想去清華聽聽,而清華人文社科的學生也有心去北大學學。此外,還有很多行有餘力者,意圖通過跨學科的學習,開拓自己的學術視野、補足某一方面的短板。
「清北的強強聯合加強了教學資源共享,為中國大學教育做出了典範,事實證明,這也是大家所期待的『大學』。」對於這一次的新聞,長沙紅網這樣評論。
多年來,一直有「如果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併會怎樣」的聲音。
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寧利中就曾指出,中國的大學在解放初期計劃經濟時期的調整中,絕大部分變成了單一的「專」科大學。而後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985」「211」時代的「一哄而上」合併整合,雖然大學的綜合程度有所提高,但就合理性上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大學經過「粗狂」擴容,亟待理性合理的實力整合,以期快速提升中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實力。
目前來看,作為兩所同等量級的學校,合併不現實。但互相開放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已經向寧利中所說的「合理的實力整合」邁出了第一步。
紅網文章也稱,北大和清華此番是將選擇權交到學生手中,給學生的成長途中提供了更寬廣的平臺。
該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大部分大學都是以大學城的形式建設,大學與大學間距離近,也不乏好大學的存在,「是否能夠效仿這種形式,讓教學資源共享,更多的學生能到更優質的平臺,接受更好的教育呢?」
目前,中國大學的門檻是通過高考設立的,但並不意味著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沒有資格去好的大學「蹭課」。開放選課也能讓多種知識融合,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打破思維壁壘,對待問題也能採取全新的視角,這才是育人之本。
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時間不多了
事實上,被網民戲稱「2020年度最佳CP」的清華和北大,在這一年都有一個目標要完成——新年到來之際,清華、北大的校長几乎同時發聲,稱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後成為世界頂尖大學。」2019年的最後一天,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該校學風建設大會上這樣說。
無獨有偶,「隔壁」學校也幾乎同時強調了2020這一重要時間節點。2019年11月30日,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湖北武漢召開的校友工作研討會上表示:2020年北京大學將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30年北京大學將位居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
北京科學網稱,事實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兩校早在2000年前後的世紀之交便立下的「誓言」。
2003年,清華大學首次公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時間表,制定了「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規劃。
清華大學2019年本科畢業生在合影時拋起學士帽。(圖片來源:新華社)
同期,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規劃出爐。
近20年來,兩校陸續下發多項文件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實現,並且一直將2020年作為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12月28日。兩校「不約而同」發布重要文件,公布「世界一流大學」時間表。
目前,在各種教育榜單上,清華北大在全球排名位次大多介於50名到100名之間。
為了20年前立下的豪言狀語,兩校都開展了多項工作,努力實現「世界一流」。而此次互相開放課程,似乎也是諸多努力之一。
不過,只剩下不到一年時間,清華北大真的能實現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嗎?
大家都很努力,孰先孰後有待驗證
這些年,兩校並肩走在建設「世界一流」的道路上。他們為了實現目標,都做了這些。
先來看清華大學。首先,是「理科提升計劃」。2019年12月13日,清華大學推出以「涵養學術生態,提升學科質量」為核心的理科提升計劃(簡稱「雙E」計劃),引發廣泛關注。這是繼2017年後,清華大學推動學科分類發展規劃的又一重大舉措。
第二,是布局人工智慧前沿。2018年6月,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出任首任院長,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擔綱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清華以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研究為核心,先後建立了8個研究中心,推進大跨度的學科交叉融合。
而這次對北大開放的課程,就包括人工智慧課程。
第三,是成立實體性航發研究院。2018年12月,清華大學成立實體性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擔任院長。
成立這一研究院旨在推動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創新發展。校長邱勇在成立儀式上強調:「只有在服務國家的進程中才能成就一流大學的高度。」
再看北京大學。首先是推出全新國際戰略。2019年5月,在建校121周年之際,北京大學正式發布並啟動實施全新的國際戰略,確定了創新、引領、開放、獨特、多元、塑造六大理念,其中包括五個維度和一個使命。
這是北京大學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在國際化維度上的全面部署和具體體現。
其次,是臨床醫學+X。醫學是北大「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北京大學陸續成立了一批醫學領域的新體制研究機構,比如近期先後成立的國際癌症研究院和醫學技術研究院。上述兩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均由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詹啟敏擔任。
此外,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揭牌,也是近期北大推進醫學學科的重要事件。
第三,是把握最多「傑出青年」的資源。2019年11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名單公布。北京大學共22人入選,入選人數位居全國第一。
截至目前,依託北大獲「傑青」基金資助者總人數達到280人,北大目前在職的獲資助者為275人——兩項數字均為全國各單位最多。
此外,北大還繼續發揮人文學科領域優勢。例如,在2019年「五四運動」100周年前夕,北京大學成立五四運動研究中心。此外,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深入開展文物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
可見,為了實現目標,雙方都很努力,如今還互相幫助起來。至於在「世界一流」的路上孰先孰後,還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