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結腸】
一般是某段結腸沒有神經節細胞,不會蠕動,痙攣狹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導致它上面的腸管被迫擴張,成為「巨結腸」。疾病發展到後期,腸管極度擴張、穿孔並發生壞死,可危及患兒生命。
1個多月沒有拉大便,不到2釐米寬的腸管硬是被撐到了7釐米。近日,出生才7個月的丁丁(化名)不得不做手術,將50多釐米的結腸全部切除。醫生說,丁丁患的是先天性巨結腸,如果早發現早治療,他原本只需要切掉幾釐米的腸管,可是,由於耽誤了治療,丁丁的結腸完全撐變了形,像紙一樣薄,保不住了。
長期便秘,小寶寶成了小骷髏
丁丁從出生開始就經常便秘。其他小嬰兒24小時內就排完了墨綠色的胎便,他斷斷續續排了好幾天。家人帶他看過不少醫生,有的說是胃腸功能紊亂,有的讓吃益生菌,有的讓喝中藥調理。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丁丁吃了不少藥,但便秘越來越嚴重。眼看著丁丁想吃可又吃不進去,肚子漸漸鼓起來,人卻明顯瘦下去,全家人焦急萬分。
上個月到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就診時,丁丁已經1個多月沒有大便了,整個人瘦得像一具小骷髏,哭聲都顯得虛弱無力。經檢查,丁丁患上了先天性巨結腸,需要手術治療。
病情拖延,半米腸管全部切除
小兒外科徐延波主任介紹,先天性巨結腸的發病率正逐年升高,大約2000~5000個嬰兒中就有1個患病,男寶寶發病率約為女寶寶的4倍。
先天性巨結腸,一般是某段結腸沒有神經節細胞,不會蠕動,痙攣狹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導致它上面的腸管被迫擴張,成為「巨結腸」。疾病發展到後期,腸管極度擴張、穿孔並發生壞死,可危及患兒生命。
徐主任說,患兒如果發現得早,醫生會指導家長通過擴肛等手段減輕腸壓,腸管不至於被撐得太大,待患兒身體能耐受手術時,比如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再通過手術切除痙攣狹窄的腸管即可,一般也就幾釐米長。
可是丁丁的病情較重,又拖延得太久,確診時整段結腸像氣球似的脹鼓鼓的,原先好的腸管也被撐壞了,五六十釐米的腸管只能全部切除。
早診早治,微創手術輕鬆減負
徐主任提醒,先天性巨結腸患兒一出生即有表現,家長一定要細心觀察,如果胎便遲遲排不乾淨,經常便秘,要儘快到小兒外科就診,通過造影等檢查,看是不是先天性巨結腸。
以往治療該病需要開放手術,傷口大,而且容易發生腸粘連、腸梗阻。現在,運用微創的腹腔鏡手術,就能精準切除病變腸管,為巨結腸患兒甩掉重負,而肚皮上的手術切口只有5毫米,能有效避免開放手術帶來的併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