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15日電題:從製造「工廠」到共享「產業園」——一家美企這樣「紮根」蘇州
新華社記者潘曄、朱程
站在蘇州工業園區晴林橋上,放眼四周,視野遼闊。
不遠處,是一大片產業園。13年前,強生剛剛「落戶」蘇州時,這裡初建了一個300人規模的骨科醫療器材製造工廠,未來,這裡即將發展成為佔地27.8萬平方米的綜合產業園,面積相當於50個中型足球場。
「在強生蘇州,產業園被稱為『校園』。」90後小夥子葉乾笑稱,自己是從一個「校園」來到另一個「校園」。作為蘇州本地人,葉乾2012年在歐洲留學畢業後回到家鄉,來到強生蘇州工作。從一名實驗室分析員做起,幾番輪崗,目前是強生醫療蘇州愛惜康工廠項目組的成員之一。
儘管是美資企業,但強生蘇州產業園的不少小細節都讓葉乾感到親切,留園、拙政園、網師園、退思園……園區內的會議室均以蘇州園林命名;竹子、柳樹、古亭、木質棧道……園區內的東方元素隨處可見。「工廠像校園,更像是花園。」
葉乾新加入的強生醫療蘇州愛惜康工廠,今年1月剛剛落成,總投資額達1.8億美元,被視為強生醫療加速布局在華供應鏈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強生全球供應鏈戰略副總裁維姆·阿佩洛在蘇州愛惜康工廠落成儀式上表示,隨著愛惜康品牌入駐,「未來強生蘇州產能有望持續提升,成為強生醫療在中國以及亞太區最大的綜合產業園。」
「這個綜合產業園,我們內部稱之為共享產業園」,強生蘇州無菌保證總監劉雪美告訴記者,未來在這個產業園,所有進駐的強生運營品牌業務將共享土地、成本、資產和服務,共享人才及領導者,共享組織文化。「目前,我所在的微生物實驗室已經做到了共享,同時為產業園內的骨科器材工廠、外科器材工廠提供測試服務,包括設備、管理、技術方法等都成為共享資源。」
「共享是趨勢,其背後是開放式創新在賦能。」強生蘇州製造工程經理張丹丹剛來強生蘇州2年多,卻是擁有10年以上相關行業資歷的「老兵」。
「以往外企多是運用內部資源研發創新。如今,開放合作已成為跨國企業在華創新的發展趨勢。國內不少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世界矚目,企業積極『走出去』與周邊資源交流、拓展合作,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醫療創新生態系統。」張丹丹說,去年他們跑了長三角12所高校,就是想去尋求長期合作,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探路未來製造,推進科技創新。
「開放合作,讓我們的研發、生產獲得了強有力的中國智慧支持,也讓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走出校園,走向市場。」張丹丹說,目前,在強生蘇州的產業園裡,已經在合作探索AI自動化檢驗、虛擬VR工藝操作培訓等尖端項目。
「強生在持續引進世界先進產品的同時,不斷加強本土創新能力,與政府、合作夥伴攜手共同打造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以滿足中國乃至亞太地區不斷增長和發展變化的健康需求。」強生中國區主席宋為群表示,中國是其全球業務非常重要的市場,公司對在華業務的發展高度重視。
成立13年來,強生蘇州已向全球市場供應了數千萬個高質量產品。就在不久前,強生蘇州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籤約開放式創新合作項目,首期合作聚焦在醫療器材製造的塗層技術領域,未來有望在人工智慧等領域與更多科研機構及高校開展合作探索。
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紮根」蘇州的強生,已成為這座城市的重要一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