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晚晴集》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意思是說,一個人心中所牽掛的執念,總有一天,會得到這世界的回應。弘一法師的一生,可以說為道而生,為道而去。他在《晚晴集》中摘錄了百部佛經之精華,並以佛經為本加以闡釋,不帶半點己意之揣測,可謂句句經典,字字珠璣。而他在臨終前所留下的遺言「悲欣交集」,大概也是他對這世間最好的註解 。
「念念不忘」所蘊含的執著,是發自內心的,是超越一切束縛的,也是生命狀態的一種展現。電影《一代宗師》中的葉問,在七十歲時依然對著詠春木樁苦練不止,面對弟子的疑惑,葉問的回答依然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葉問所追求的,是對武學的精益求精,在他看來,武術是神聖的,哪怕是年逾七旬,也似孩子般希望得到武學世界裡的回音 。你發出什麼樣的聲響,也必將得到這世間相同的回音。或許,一代宗師,也正是武學對葉問最好的回應。
葉問如是,你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這個紛擾而複雜的世間,你我都似綴網勞蛛一般為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情而奔波著,這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活著的意義。然而,「忙」真的應該是我們生活本態嗎?「忙」又真的是生活中應得到的迴響嗎?
佛家有偈語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也就是說,如果能靜靜的坐一會兒,放空自己,什麼都不去想,那便是極好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所謂「歸根」就是復歸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在道家看來,這種根,應該是單純的、簡單的、無心機的狀態,而在這種狀態之下,生命才能得到片刻寧靜,進而恢復生命所需之氣。所以,在道家看來,「靜」方才是生命的常態,而復歸平靜,才是生命中所應有點執念。
佛家經典《華嚴經》上說:「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自己的苦惱都解脫不了,又如何去普度眾生?的確,度人者,需先自度。佛法分大乘佛和小乘佛,小乘度己,大乘度人。然而,無論是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法,都要先讓自己的心明靜空靈。所謂空靈,或許也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放下一切,而是如王少農所言:「庖丁解牛之先,已對自己的靈魂有深入解剖。當你自身解脫了,那麼無論見何人、做何事,都能人解脫之境。」這種對內心靈魂的解剖,其實也正是一個人心中所念念不忘的,而靈魂的樣子,大概也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樣子,心是正的,這個世界也便是正的,而所得到的迴響,也必定是燦爛的。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凡事念念不忘,最終必有迴響,因為你所念叨的,那傳遞於世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印於心。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請不要忘記自己最原始、最純真的夢想,堅持下去,你的努力,時光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