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世界上現在的第三大經濟體,一直以來也都是亞洲發達國家的名片。很多人提到日本除了富士山和櫻花以外都是經濟發達,國民素質很高還有東京最繁華的街道銀座和人最多的歌舞伎町,還有名古屋、大阪、橫濱等。在這裡你看到的是繁華、是霓虹燈的閃爍,是人來人往的忙碌,但在日本也不是只有這些。有些地方還是有落後、貧窮和三餐難繼的家庭。在大阪就有一處叫釜崎的地區,這裡在1970年的時候因為大阪的世博會而被眾人所知,這裡就是一片坐落在繁華大都市裡面的貧民窟。
早在明治時期的時候,大阪市的都市圈活動主要是在西城區以北的地方,後來才不斷的往南邊不斷的進行拓展。一些貧民街當時也被拆遷搬到了這個地方。後來又到了二戰期間大量的難民都衝向了這個地方。然後逐漸形成了貧民窟的雛形,在後來大阪城市地區經濟恢復的時候,釜崎地區的勞動者為此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當時裡面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日結的勞動者,不過後來隨著經濟復甦,貧富差距逐漸的加大,形成了很多的社會矛盾。
最後終於在1961年,釜崎一輛警車在街道上不小心軋死了一名貧民。引起了一場巨大的暴亂,事件平息以後這裡被改名成了「愛鄰地區」。一直到1973年這裡在短短十二年的時間裡面一共發生了21次暴動罷工。之後隨著大阪建築業的逐漸興盛,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就業機會,所以隨後在17年內都比較平靜。後來之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使得大阪又再一次的出現的大量的失業人群,但和東京不同的是,大阪並沒有採取強制性的驅趕措施。大量的貧民之後都在釜崎這個地區聚集了起來,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靠著社會的救濟度日,社會治安變得越來越惡化。使得釜崎也慢慢的變成了真的貧民窟,後來在2008年大阪舉行國家會議的時候,大阪這一塊貧民區也再次被國際上的媒體所關注。
後來大阪的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開始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利來掩蓋這裡的存在,甚至把它從地圖上抹去。不過後來大阪政府也有為解決貧民窟的問題做過努力,比如為當地居民改善生活環境、提供工作機會,但是這裡貧民數量還是有增無減,政府也顯得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