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楊丹(圖片由西南交通大學提供,攝影:鞠紅偉)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3日訊(記者 陳淋)9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舉行,這是西南交大多年來首次本、碩、博新生共同參加的萬人典禮。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在西南交大校長楊丹看來,這一批新生的未來之路從出發的這一刻起就承載了「新生」的厚望與重託。正值「拔節孕穗期」的他們,如何儘快找到、找準「新生」之路的正確打開方式?在開學典禮這堂入學第一課上,楊丹想在祝福的話語之外,給你們一些引導性、啟發性的思考與建議,以期能夠回應你們的「新生」之問。
他勉勵新生,因信念而立,堅韌持久,走報國之路;因擔當而強,逆行致遠,走負重之路;因創新而進,跨界超越,走革新之路。
最後,楊丹對學生們說到,「新生」之路是強者之路、崛起之路,也是逆襲之路、破局之路。西南交大因為你們而具有了更加強大的「新生」力量!與交大同向同行的路上,請同學們用信念去守護美好夢想,用擔當去升華人生價值,用創新去開闢發展路徑。我相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同頻共振、屬於你們的「新生」之路,一定會綻放出別樣的精彩。
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圖片由西南交通大學提供,攝影:鞠紅偉)
附: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楊丹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交大新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隆重舉行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這是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交大師生期盼已久且來之不易的重要儀式,也是交大多年來首次本、碩、博新生共同參加的萬人典禮,對於已經擁有124年厚重辦學歷史的巍巍學府而言,此刻的面對面與肩並肩,顯得尤為特殊和珍貴!在這裡,我謹代表學校黨委王順洪書記、代表西南交大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向經受住疫情汛情等重重考驗,如期而至的7313名本科生、5109名碩士生、584名博士生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同時,向含辛茹苦養育你們的父母,向身正世範培育你們的恩師,向奮戰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為你們求學升學保駕護航的各位同仁,表示最誠摯的祝賀和最衷心的感謝!
幾個月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的突襲方式,打破了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面對這樣一次前所未知的全球「大考」,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讓被按下暫停鍵的中國社會全面重啟、迎來復甦。疫情的來襲,已經改變並還將持續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疊加衝擊,正在重塑甚至顛覆人類社會的既有認知與實踐。歷史經驗表明,全人類共同危機後的重啟之路,必將孕育新的發展動能和無限可能。歲月不息,洪流滾滾;不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大學、個人,都應在重啟之中尋覓新的方向、尋求新的生長,從而以更加美好的方式繼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向前。
在新挑戰與新機遇並存的時代,作為在中國重啟後進入交大的第一批新生,你們的未來之路從出發的這一刻起就承載了「新生」的厚望與重託。正值「拔節孕穗期」的你們,也一定渴望能儘快找到、找準「新生」之路的正確打開方式。今天的第一次見面,我想在祝福的話語之外,給你們一些引導性、啟發性的思考與建議,以期能夠回應你們的「新生」之問。
第一,因信念而立,堅韌持久,走報國之路。
面對洶湧疫情,中國必勝、人民必勝的信念如此堅定。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立場,果斷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築起生命長城,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封城的武漢小區,眾人隔窗齊唱國歌互相打氣,「武漢加油」響徹夜空,這是風雲兒女共同的心聲,也是對生命的禮讚、對人民共和國的禮讚。人不能沒有理想信念;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決定了一個人的全部行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隨著時代車輪前進也必須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為精神紐帶和強力支撐。人民與你我無法割離,家國與你我不能割捨。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寄語新時代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朝氣蓬勃、蓄勢待發的你們要追求遠大理想、樹立崇高信念,將個人與人民、個體與國家像榫卯(sǔn mǎo)結構一樣緊緊地扣在一起、漸漸地融為一體,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與時代共鳴,與人民共情,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同學們成長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偉大國度,就要像鍾南山院士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所說:「生逢盛世,定不負盛世」。心中只要有大信念、真信念,假以時日,你們一定能在浪遏飛舟的時代踏浪前行、建功立業。
信念貴在堅持,人生需要韌勁;堅持下去本身很難,但唯有堅持才能勝利。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都曾經、正在並將繼續解答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種種難題,而這一生相伴的困難或苦難是對人生信念最好的滋養。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局面,今天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足夠的韌性,迴旋餘地大,正在持續轉型升級,並不斷呈現新的發展景象,這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優秀品格。對你們而言也一樣,無論人生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倔強與堅韌,能伸也能屈,能迸發也能沉澱,特別是能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初心、永葆本色,用好下沉的錨、穩住前進的舵,以滿滿信心與昂揚鬥志攻險關、破難題。1934年,面對錢塘江水勢之險、造橋之難,你們的老學長、老校長茅以升,因熱愛祖國而建橋,1937年又為抗日救國而炸橋,誓言「不復原橋不丈夫」,並在1948年親自主持修復了大橋。我相信,經歷過「大考」的你們,未來縱有驚濤駭浪,也能練就「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磨鍊出久久為功的韌勁。
第二,因擔當而強,逆行致遠,走負重之路。
在中國文化裡,擔當是有識之士的責任所在;風雲際會的變革時代,知識青年更應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中國從來不缺逆行者,從民族危難之時的八佰戰士、抗日群英,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抗疫醫護人員、外賣小哥……是他們承壓而生、逆行而上,撐起了一片天,救下了一座城。緊要關頭,舍小我為大我、「苟利國家生死以」的逆行是對擔當更加深沉和偉大的詮釋。從氣候變化到能源短缺,從人口膨脹到環境汙染,從文化衝突到戰爭威脅,如新冠肺炎疫情一般給人類帶來的痛楚遠未消逝,人類社會更多的危機與挑戰近在眼前。我想說,面對未知的未來,不論在何種社會角色裡 ,平凡或不平凡的你們都要有時刻準備著以逆行的姿態負重而上的擔當,特別是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勇於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責任,敢於用行動託起祖國和未來的希望,以你們的方式貢獻應盡之責、綿薄之力。
逆行者先行;對於你們,特別是研究生同學,敢為人先地挺進科學研究的「無人區」,也是一種逆行的擔當。今天的中國愈發認識到「從0到1」基礎研究和原創性成果的重要性,急需擺脫「卡脖子」技術的窘境,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創造新方法, 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搶佔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今後,你們的任務不僅僅是獲取一紙文憑,還要敢於擺脫「舒適區」,趟過「深水區」,向學科、專業中前沿的、難以攻克的「無人區」發起衝鋒,努力去探究科學技術的未知領域。承受美國重重打壓的華為,依然以持之以恆的自主創新、負重積攢前行的能量,是名副其實有擔當、有能力的民族企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坦言,未來技術世界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他把高校喻為「燈塔」,希望中國的大學擔負起知識創新的己任,成為教育強國的中堅。作為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青年大學生、研究生群體,也期盼你們能不辱使命,在看似孤獨的科學探索中,加壓奮進、摸索遠行,成功點燃推動科技進步的燈塔,成為未來科技新航路上的開路先鋒。
第三,因創新而進,跨界超越,走革新之路。
疫情進一步加速了全球智能化革命的進程,知識存量空前增長,學習方式演進革新,如何自主學習、放大學習效度將是你們未來的必修課。大學裡知識的獲取從來都不局限於課堂與老師的面面相授,疫情期間線上學習已經成為了你們備考的常態。與此同時,中國大學正在掀起一場「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革命,在觀念、技術和行為等教育變革的多維驅動下,傳統的教與學方式顛倒翻轉,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權將交到你們自己手中。由衷希望,新生代的你們保持強大的求知慾與好奇心,快速適應、融入無邊界的學習場景、研究場景,掌握主動、更新方法、創新思維,沉浸於科學、高效、新型的教育體驗和知識創新,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率先以「智能+」的呈現方式向各行各業滲透,加速驅動了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了知識生產的更新迭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智能+」代表著數位技術發展的新階段和新維度,也將會是同學們今後關注的熱點焦點和學術探索、知識創造的重要著力點與突破點。我們看到,疫情催生了中國數字經濟的新引擎——「新基建」,5G商用步伐,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紅利正在加速度釋放。交大參與建設的智能京張高鐵,全車攜帶2718個傳感器,首次全線用智能技術建造,實現了智能建造、智能裝備和智能運營,開啟了智能鐵路助力交通強國建設的新紀元,奏響了中國鐵路從1909到2019年、跨越110年的時代回音。置身於智能時代的你們,應順應趨勢、瞄準高地,通過「智能+」「+智能」自我賦能,敏銳地把握創新脈搏,廣泛涉獵多學科知識、拓展學科視野、升級研究路向,善於在跨界、融合、交叉、重構中激發創新靈感、集聚創新要素、捕捉創新源頭,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求學、研學之路的衝刺與超越。
世事變遷,唯創新不變。以從事學術研究為學業主要任務的碩士、博士同學們,研究生是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隊」,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力軍」;世界範圍內科技創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形成了突破學科邊界、時空界限的多樣化創新生態,你們不僅要有勇闖「無人區」、攻下「最後一公裡」的學術擔當,努力把握智能時代學術研究的制勝先機,更要在科學倫理、學術道德、理論思維、系統方法、研究範式、創新標準等方面穩紮穩打,不可輕進求速;要涵養做得冷板凳、啃得硬骨頭、敢於質疑和批判的治學態度,也要錘鍊知行合一、開放共享、持續深化研究內涵的學術能力;唯有此般踏實的積累,才能築牢學術本底、厚植創新基因,以「踔越之姿」成就學術抱負,持續創造學術價值。「人民科學家」吳文俊先生曾自嘲數學是「笨人學」,就是這樣一位自嘲的學者,始終堅持「基礎研究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就是FOLLOW ME(跟我學),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邊」,以滴水穿石的「笨功夫」,開創了近代數學史上的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對人工智慧的研究產生影響深遠。希望你們致敬像茅以升、吳文俊這樣的科學大師,做他們的「鐵粉」「忠粉」,體悟他們的治學精髓、傳承他們的為學風範,在革故鼎新中應變求變,實現創新生長。
同學們:
與你們一樣,篳路藍縷、弦歌不輟的西南交通大學,也正在復興交大、創建「交通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生」之路上闊步前行。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雙一流」建設,主動響應國家戰略,積極推進學科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就在疫情期間,總投資5.8億元、學校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科學試驗裝置「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載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建成後將成為引領未來超高速軌道交通科技發展的重要平臺;學校以未來城市和城市軌道交通革命性、顛覆性技術需求為導向,正式啟動了面向「城市化、智能化、國際化」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加快構建智慧交通學科集群,打造學校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指引下,這是學校必走的「新生」之路,你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未來還必將會成為重要的推動者!
最後,我要說,「新生」之路是強者之路、崛起之路,也是逆襲之路、破局之路。西南交大因為你們而具有了更加強大的「新生」力量!與交大同向同行的路上,請同學們用信念去守護美好夢想,用擔當去升華人生價值,用創新去開闢發展路徑。我相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同頻共振、屬於你們的「新生」之路,一定會綻放出別樣的精彩。
成都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城,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在一年之後舉行。衷心祝願你們在這裡煥發新生,吃新生之苦,享新生之樂,在變局中華麗蛻變,開啟你們的「新生」時代!
謝謝!
來源:四川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