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四書五經
課堂上說不盡的奇怪知識,都在這裡
每周日鎖定這個小小天地
在課堂之外,給你多一點啟發
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是否曾經幻想過
遙遠的星河那邊也有鮫人在岸,凝望著你我?
我們從何而來,世界因何而始
這個問題跨越千年,從結繩記事到如今
在文字發展的歲月長河中,都熠熠生輝
夢與生死為原始人提供了自身二元論的基礎,他們將這個理論拓展出去,形成了萬物有靈的意識,因此當你細細研讀會發現,世界的形象在交織,而有趣的英語詞源也就來源於古人的這種思維體系。
擷英採華,我們一起沿著文字的軌跡
去探尋世界的秘密
今天先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
我們都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在漢語中按數字分別稱做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除了星期日以外其他的都很好理解,按照順序從一數到六就是。
然而其他語言中似乎都非常複雜。在英語中,一周七天分別稱為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除去後綴day以外我們似乎只能看出來Sunday中的sun部分,即太陽,這也為我們透漏了一個有趣的信息,正好在中文裡這一天也被稱為星期「日」。
中文的「星期日」和英語的Sunday不禁讓人想到日語中對這一天的稱呼:日曜日,這又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巧合啊,或者說這其中一定有著一致的規律吧。學過日語的朋友都知道,日語中從周一到周日分別稱為:
Monday在日語中稱為月曜日,這似乎在暗示我們Monday中的mon和英語中表示「月亮」的moon有關係!我們還能夠看到,日語對星期的稱呼中正好包含了「七曜」的概念。
然而這些星期的概念到底和七曜
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各種語言中的星期名稱又是怎麼樣來的呢?
《聖經》開篇即講到,上帝用六天來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因此這整個創世周期共有七天。虔誠的希伯來人與後來的基督教徒謹遵上帝的教誨,六天勞作,一日禮拜,以感謝聖主的創生之恩。於是「勞作—休息」的周期便在基督教世界固定並傳承下來,這一個周期即七天,紀念上帝創世的全過程。
基督教認為,人之所以要勞作是因為受到神的懲罰,而敬神則要遠比勞作重要,因為就《聖經》所述,亞當夏娃違背神意偷食禁果而使全人類犯下原罪,虔誠敬神便成為贖罪的一個重要方式。於是人們將星期日作為了一周的第一天,而我們漢語中的「星期六」則變成一周的第七天。
漢語中「星期」無疑暴露了此概念的一個重要內涵,即「星之周期」,這一點和古代的天文學說融合了起來。因為很早之前,歐洲人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繞著地球運動的行星共有七個,分別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即在古代廣泛流行的「七大行星」的宇宙觀。
我們看到,從託勒密的古典天文巨著《至大論》到文藝復興時但丁的《神曲》諸古代作品中,無不描述著這樣的宇宙觀。七大行星的地心說宇宙觀在天文學中至少盛行了一千年,並且實際或許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上帝創世用了七天,圍繞著地球轉動的有七顆行星,這二者之間的融合使得每一天被對應上了一顆行星,從日語中顯然能看到這對應的形式:
星期天稱為日曜日,對應太陽;
星期一稱為月曜日,對應月亮;
星期二稱為火曜日,對應火星;
星期三稱為水曜日,對應水星;
星期四稱為木曜日,對應木星;
星期五稱為金曜日,對應金星;
星期六稱為土曜日,對應土星。
土星對應星期六,英語中土星稱為Saturn,而星期六稱為Saturday,我們沿著Sunday即sunday【太陽日】、Monday即moonday【月亮日】的邏輯,會發現Saturday其實正是saturnday【土星日】之意。
早在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時,人們就將行星視為神靈一一崇拜,並為每顆行星都命名以一個具體的神名,這個對應表現為:
太陽對應太陽之神Shamash
月亮對應月亮女神Sin
火星對應戰神Nergal
水星對應智慧之神Nabu
木星對應雷神Marduk
金星對應愛神Ishtar
土星對應農神Ninurta
後來,這種拜星文化傳到了古希臘,希臘人也效仿巴比倫人,用對應的神祇來命名這些行星。古巴比倫的佔星學家還發現,一個月大概有28天,這二十八天根據月相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滿月、滿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每個部分正好是七天時間。於是他們將這七天與日月五行相結合,用「七大行星」的名字命名了這七天。希臘人借鑑了古巴比倫人的發明創造,於是就有了古希臘語中的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