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不是牢籠,而是時鐘
預算的原則和標準
對記帳軟體的基本要求
如何設置預算的分類
理解 MoneyWiz 的預算系統
預算轉移功能演示
為什麼要「無重疊」
預算不是牢籠,而是時鐘很多人排斥預算,覺得設定了預算束手束腳,還時常會超支。但是我認為預算本身其實不是一個牢籠,而是一個時鐘,告訴你當前時間和剩餘時間,幫你判斷你離目標還有多遠,量化整個消費過程,僅此而已。假如要參加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到了考場你卻發現自己沒帶手錶,現場也沒有鍾,監考老師也不告訴你時間進度。你當時會是什麼心情?正當你心急如焚的時候,後桌一帥哥/美女給你遞了一隻表,你是什麼心情?記住這種感覺,這才是對預算應有的感覺。真正讓你束手束腳的不是預算,而是生活本身。現實與目標的差距即使沒有預算,依然存在。但是就如同前面的段子,甭管考試多麼壓抑,你都會希望自己隨身有一塊表。因為有了準確的時間,你才有可能在這場困難重重的考試中獲得一點自由的空間。老師沒告訴你,時間不夠的話,先抓能拿分的大題?有限的預算會促使我們優先考慮最需要、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眼前的即時快感。當資源有限的時候,我們才會認真考慮到底什麼是必須的,什麼不是。因為預算有限,我們會更多的考慮已有物品的更多用途,讓每筆消費產生的幸福感更持久。預算的原則和標準制定預算並不是一個天生自帶的技能,也不是拍腦袋想個數,然後就能用。在預算這件事上我也掉過不少坑,而下面這幾條原則和標準都是從各種失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目標導向,預算是為理財乃至生活目標服務的,不要把目光局限於預算本身。
考慮波動,超支和意外大筆開支都是正常現象,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幫我們處理這類問題。
長線思維,每月預算的本質是年度開支 / 12,甚至是五年開支 / 60,而不是簡單的每月開支。
下面我會把這些標準和原則拆開了揉碎了說,你會看到這些標準都是如何應用的。對記帳軟體的基本要求為了實現上面所說的幾項原則和標準,記帳軟體必須滿足下面幾項要求:靈活自由的自定義預算
預算餘額自動轉結到下一期(Rollover)
在預算之間自由轉移額度
給力的預算報表分析功能
自定義預算:預算分類 ≠ 開支分類 ≠ 帳戶分類 ,這幾個概念很容易混淆。開支分類是指,衣食住行開支的劃分;帳戶分類要和你的真實帳戶一一對應;而預算則是完全另一套思路。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自定義預算功能。Rollover:我們強調過,月預算是「年開支 / 12」。我們的開支不可能是月月平均,必然是有超、有餘的。所以預算功能需要能夠把上一期的超支或者盈餘自動結算到下一期。額度轉移:我們預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控制整體開支。當一項預算有盈餘、另一項預算超支的時候,可以通過預算轉移功能靈活調配,而無需重新規劃預算。MoneyWiz 滿足了我對預算功能的全部要求,我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 MW 的腦殘粉。記帳預算不分家如果沒有預算,帳本中的數字最多只能發揮三成功力。「我記帳了依然每個月該花多少還是多少」,缺的就是預算。但是沒有記帳作為數據基礎,預算就是空中樓閣,拍腦下想出來的數字都是不靠譜的。沒有記帳習慣的人,估算開支的時候,常常會習慣性的忽視很多重要的細節,比如:瑣碎的開支,單筆很小、總量很大。
手機、電腦、家電等大件開銷。
旅遊、娛樂、聚會等不定期開銷。
可能的生活、意外導致的意外開銷。
想要做預算,先開始記帳,記住原則 1——全覆蓋。良好的預算需要以至少一年的帳目作為基礎。當然,過去沒有記帳習慣的朋友,也不是不能做預算。可以同步開始記帳和預算,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到一個比較合適的狀態,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過程了。要實現記帳全覆蓋,有一項工作是不可避免的——定期對帳。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我的幾個每月必做例行任務》中有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如何設置預算的分類我個人認為預算沒有必要過細,不用搞出一大堆購物預算、交通預算、餐飲預算,這個月這個超了、那個又沒用完,到頭來又一大堆問題。我們回到目標導向上,預算為了什麼?為的是控制開支的總量、實現儲蓄,不是為考取統計分析專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是個人記帳,分三類基本足夠——餐飲日常、居家日常和購物消費。同時要注意之前的兩個原則,全覆蓋、無重疊。餐飲日常對應食品、日常用品等開銷,我把能在超市裡直接買到的東西歸到這一類。主要是食品,也有少量日化用品。
居家日常對應房租、水電雜費和其他生活必需開支,也包括保險、辦事費用等。
購物消費對應買買買,如果你不知道一筆消費應該記在哪裡,也可以放在購物消費中。
餐飲日常的開支是時間線性的,在理想情況下每月預算的使用情況和時間進度是同步的。(下圖中白線就是時間進度的標尺。)居家日常每個月的開銷相對穩定,而且大部分的費用是在月初或月末支付的,對於時間進度的參考性不大。日常開支壓縮相對難一點,但是一旦壓縮常常都是飛躍性的成果。不過我個人並不建議大家為了省錢換車、換房子,畢竟我們的生活不是只有理財,還是要平衡。消費開支則常常是跳躍性的,尤其是當購物單價比較高的時候。建議控制消費進度不要超過時間進度,大件消費、意外開支除外,具體的處理方法我後面會寫。這三類消費的特點我總結在下面這張圖中,特徵區別一目了然了。相比於預算的分類規劃,設置每項預算的具體額度要困難得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這裡我也只能無奈的重複前面的那句話——預算的規劃最好有超過一年記帳記錄的支持,月度預算 = 年度預算 / 12。為家庭制定預算家庭預算與個人預算稍有區別,我建議可以這樣劃分 👇共同餐飲日常
共同居家日常
男方預算(代替購物消費)
女方預算(代替購物消費)
(小崽子)
兩個人一起花的錢,要麼歸入餐飲日常,要麼歸入居家日常。大件消費可以攤銷,計入居家日常中,攤銷原則後面會細說。而單獨一方花的錢,不論具體的開支分類,都直接計入自己一方的獨立預算中。意外消費也是一樣的原則。可能有人會對這樣的劃分表示反對,覺得夫妻之間帳目算得太清楚影響和睦。我的看法正相反,真正影響和睦的不是數據,而是猜忌。一方「覺得」對方花的多,自己花的少,然後陷入了無休止的「你上次買了……花了……」,「你才花錢大手大腳的」。有了明確清楚的統計數字以後,直接坐下來看數字,有問題解決問題,有什麼可爭論的?我再重複一遍開頭的那句話,真正讓你束手束腳的不是預算,而是生活本身。別讓預算為你的焦慮背鍋。理解 MoneyWiz 的預算系統說完了原則和方法,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方法應該如何在 MoneyWiz 中實現。首先,有必要稍微解釋一下 MoneyWiz 的預算系統的基本原理。在 MoneyWiz 中,預算本質上就是一個高級的帳目過濾系統。按照預定條件設置好預算後,就會自動過濾符合條件的帳目,並進行跟蹤統計。用下面這張圖來說明預算系統的基本原理以及和消費帳目之間的關係。P.s:MW 的中文翻譯真的很爛,常常會誤導用戶,所以我建議設置為英語界面,好在也沒幾個單詞。A 君註:MoneyWiz 團隊目前正致力於優化中文翻譯,如果你願意幫助他們,可以通過 iliya@silverwiz.com 這個郵箱聯繫他們。圖左側是一條消費帳目的明細,是我在 Edeka 超市(Payee)用 Payback Amex 信用卡(Account)購買食材(Category)花費 8.84 Eur,因為是家庭開支,所以標籤(Tag)填寫的是 Home。這四個維度非常重要。右側則是我設置好的「(共同)餐飲日常」預算,按照如下方式設置過濾規則。只有符合全部過濾條件的開支帳目才會被餐飲日常預算所記錄。帳戶(Account)設置為 All,監控所有帳戶開支。
分類(Category)設置為購買食材(Lebensmittel)等共 4 項,只監控餐飲日常開支。
標籤(Tag)設置為 Home,只監控共同開支部分。
這筆消費因為滿足了預算系統的全部過濾條件,所以會被預算所統計(👇看下圖)。預算系統會從剩餘預算額度中自動扣除這筆消費。MoneyWiz 中高度自定義的預算過濾系統構成了整個預算體系的基礎。這一節是這篇內容的難點,也可以幫你快速評估自己的記帳功底。如果完全不覺得頭暈,能清楚的分辨出——帳戶(Account)、預算(Budget)、分類(Category)、標籤(Tag)的區別,就算是基本過關了。除了預算的過濾系統以外,還有一些其他設置選項,稍微解釋一下,方便大家理解。關於時間和周期的設置比較簡單,著重解釋最下面的 Rollover 和 Carried Balance(我是真不知道應該怎麼翻譯)。Rollover 可以把上一期的預算餘額自動結算到下一期,這個功能非常重要,一定要開啟,這涉及到前面所說的預算全覆蓋、考慮波動原則。開啟 Rollover 以後,會給預算調整帶來一點難度。如果我想要調高一點預算額度,前面每個月的預算都會被相應調高,並通過 Rollover 累計過來,這會導致很多問題。所以我會刪除舊預算,重新設置新預算,但是這樣一來 Rollover 就被打斷了。所以我們需要設置 Carried Balance,把舊預算的剩餘餘額/超支一起考慮進來。這兩個功能解釋起來還是相當抽象,建議大家多試試,用幾次就明白了。在上一節的預算分類中,我建議家庭預算分為共同餐飲、共同居家、老公消費和老婆消費等幾類。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分類應該如何在 MoneyWiz 中通過自定義預算過濾規則實現。我們可以用標籤做第一次過濾,再用開支分類做第二次過濾。看下圖 👇建立一個虛擬的「攤銷帳戶」;
買電腦的開支不記錄為開支,而記錄為轉帳,轉帳到攤銷帳戶,明細為「買電腦 ………」;
建立一個每月 1 次、共重複 18 次的周期帳目,從攤銷帳戶支出;
每個月到了設置好的時間,MW 就會按照設置自動記錄一筆支出。
由於最初的開支被記錄為轉帳,所以這筆大件開支在初始是不會對預算系統產生影響的。只有到了後面每月攤銷的時候,才會被預算系統監控到,記錄攤銷。下圖是這個周期帳的示例,每月重複 1 次,重複 18 次後會自動提示結束。大件攤銷的方法只適合少量、高金額的開支,如果是一段時間密集消費導致的超支,這個方法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實在太繁瑣。所以我又想出了第二個辦法,單獨設置一個預算池,下面是當時的截圖 👇3 月回國了一趟,整個行程開銷 1500 歐元左右,以我個人每月 230 歐元的預算來看是完全不能夠的。如果不做處理,會導致未來很久個人預算都是完全超支狀態,這就失去了參考意義,所以我對這部分的預算做了專門處理。在這個情境下,原本超支的預算是「我的開支」,操作方法如下:建立一個單獨的「我的開支緩衝區」,預算設置為 0;
轉移 2000 預算,我的開支緩衝區 → 我的開支;
每月攤銷時轉回部分預算,我的開支 → 我的開支緩衝區。
建立緩衝區之後轉移 2000 預算,這樣一來緩衝區剩餘預算為 -2000,我的開支增加預算 2000,就把超支放在一個單獨的預算池中。而緩衝區的數字就是之前超支待攤銷的金額,一目了然。但是這裡又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處理無重疊原則?方法很簡單,如果這個緩衝區本身不監控任何開支,只是作為一個指示作用的虛擬預算,也就不會對我們的預算體系產生任何影響。我是這麼實現的,請看下面截圖 👇這個預算的技巧在於設置標籤(Tag),我設置了「過橋」作為標籤。但是實際上,我在記帳開支的時候從來都不會使用「過橋」這個標籤,所以整個預算並不會監控開支。為什麼要「無重疊」在文初我們強調了「無重疊」原則,這主要是為了降低我們對預算的跟蹤和統計成本。比如下圖 👇 是 MW 的預算界面,除了每一條預算本身以外,app 的最上方還會顯示所有預算的使用情況,給用戶一個快速直觀的參考。但是如果預算過濾規則出現了重疊的情況,就會導致這個數字失真耽誤我們的判斷。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有用的預算報表也需要「無重疊」原則的支持——預算分類對比(Compare Budget)。下面這張圖 👇 就是 MW 生成的當月預算對比圖,可以直觀的看出不同預算開支的佔比情況。如果預算出現重疊,對於分析統計也會產生不小的幹擾。總結這篇內容偏長,估計寫到這大家都已經忘了開頭是啥了,我們來簡單複習一下:預算的意義在於指示「時間」,而不是用來限制自己。真正限制你的是生活本身。
規劃預算需要考慮兩個原則——全覆蓋、無重疊,和三個標準——目標導向、考慮波動、長線思維。
MoneyWiz 中的預算本質上就是一個高級的帳目過濾系統,可以定義出很多高級的功能。
介紹了三種處理預算超支的策略和具體的操作演示。
預算規劃本身是一件非常實操的工作,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嘗試、實踐,僅僅看完我的這篇內容可能還是會覺得雲裡霧裡的,不妨對照著 app 自己多多嘗試幾次。文中部分插圖來自:pixabay&Pexel
註: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也談錢」,原標題《如何有效規劃個人預算,從月光到儲蓄率超過 60%》,AppSo 經授權轉載。
編輯:Panda
關注 AppSo,回復「MW」
就有機會免費獲取 MoneyWiz 3
點個在看再走
就可以讓 A 君再送 1 個免費兌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