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
知識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智慧能!
每年都會給新生寫一些文字,基本上都是圍繞大學的學習展開的,今年我不想寫這方面,不是說學習不重要,而是它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可能也是疫情帶來的一些反思)。其實,人們在教育環境裡幾乎收穫的都是知識的積累,即便你經過高考,來到了一所大學,也只不過是換一個地方繼續學習知識。但是知識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不能!
老媽回老家了,前天打電話來,告訴我當地也就是我上學的高中有一個學生跳樓身亡了。老媽原來也是教育工作者,順便跟我叨咕了幾句,可惜了,這個孩子據說學習非常好,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脆弱……這種情況已經不罕見了,我聽說過的最極端的情況是一個大一新生報到的第二天吊死在自己的宿舍裡。每年也會有大學生選擇跳樓,自殺等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越好的學校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
這說明什麼問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父母、老師經常在耳邊敲打著我們,無時無刻不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身份焦慮等背景下,父母、老師和教育機構營造了一個壓抑的知識學習的氛圍,好像生活除了學習知識,無窮無盡的輔導班就沒有其他的樂趣和活動了。我們的學生在高考之前幾乎已經把自己的神經繃到極限,忍耐著各種輔導班,課程以及考試帶來的壓力,稍有一碰,這根神經就有可能斷裂。學習越好的同學,這個神經就繃得越緊,繃得越緊就越容易崩潰。
然而,這是一種虛假的成長模式,我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從小到大經歷的是一種虛假的、有缺陷的成長模式,在這種成長模式下,學生的全部就是學習,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考試和分數,並按照分數將你們的人生和未來定格。然而,這並不真實。學習很重要,知識對於人也很重要,但是對於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成長。
那麼什麼是內心的成長?內心的成長就是你對生命的體悟,對你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的領會和認知,通過對上述方面的感知和警覺,最終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標以及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方式。正所謂無論學什麼都是為了認識自己,無論走多遠都是為了找到自己。
知識不能教會你這些,只有你肯面對你自己的困惑,艱難的時刻,你打開自己,願意跟自己對話,不放棄自己才有可能體會到所謂的「內在」。今天,我們不談學習,我想談談你們在大學的另外一項功課,如何讓自己獲得內在的成長。
對於很多人而言,上大學其實就是一個半獨立的狀態,相對於之前的學習階段,你已經脫離了父母,也有了一個基本的社會交往的圈子(同學和老師)以及一個交往的環境(大學校園);但是相對於真正步入社會,大學還屬於半獨立的社會生活狀態。與之前高中的狀態不同,這時候你沒有那麼大的學習壓力,學習目標也不會那麼單一,你有了選擇的空間,你也有了很多自由來決定自己要做什麼。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時對你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果你放棄了自己,不想學習,但又沒想好自己要幹什麼,你的內在會向你傳遞出無聊的信息,希望你能重新定位一下自己的目標;如果你跟你的室友關係不太和諧,這可能是你的內心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希望你能學習一些與人相處的基本知識甚至是提升情商;如果你談了戀愛,但是失戀了,他可能會教會你的內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尤其是異性;如果你學習遇到了障礙(真的有人在大學因為學習不好而抑鬱的),你可能需要跟內在對話,問問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卻忽略了內在傳遞的信息,而固執地生活在這些痛苦之中,最後甚至用極端的方式解決自己的痛苦。
其實,大學就像一個實驗場,它提供給你一個小社會化的環境,讓你不僅要學習,還要學會觀察在這個社會化環境中的自己,而每一次你痛苦,難過,糾結以及委屈就是你需要觀察自己的契機,因為這些情緒本質上就是你的內在認知與外在現實發生了矛盾和衝突。這些外在的現實是很難改變的,比如有人就會有江湖,有矛盾;有學習就會有考試,有考試就會有排名;有人戀愛有人就在分手,有人得意就會有人鬱鬱寡歡……這些外在的現實就是一個客觀存在,你需要做的是將你的內在調適到與這些外在客觀事實同一頻率上去共振。而那些選擇逃避、抑鬱、甚至自殺的人其實是沒能將自己的內在調整到位的時候發生的事故。
沒辦法,孩子,人的一生都是要遇到很多的問題和挑戰,而我們的教育在你們上大學之前都沒有提供這些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的場景,讓你們誤以為你們的生活只有高壓的學習,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越是高度壓迫的學習越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在跟這種外在的壓力相適應。越是艱難的環境越是內在成長的良好契機。只有內在成長了,人才會成熟,人才會有力量。知識不是力量,成熟的內在加持,知識才是力量。最後,祝你們學業有成,內在豐富而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