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語遲」是完全沒有醫學根據的,大多是用來安慰別人或是自己話而已。
「貴人語遲,敏於行卻不訥於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出自《論語·學而》。這些都是為了描述貴人應該具備的素質,說的是穩重。
嬰兒2-3個月開始就對聲音有反應了,也會做出一定的回應。
4-7個月的寶寶開始能辨認父母的喜怒哀樂,大人說話的情緒。
8-12個月的寶寶開始能聽得懂一些簡單並且常常重複出現的詞了,比如牛牛,睡覺,好,不要,爸爸,媽媽等,並且開始理解這些詞語。
1歲的寶寶已經可以聽懂很多詞彙了,並且開始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開始能表達一些簡單的詞。2歲的孩子能有50個詞彙量了。
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發展的速度也都有差異,但是如果非常明顯的發現語言發展太慢,比如2-3歲了依然只會爸爸媽媽的情況,儘早找醫生,儘早幹預。
一般有兩個說法就是0-6歲跟1.5-3歲是語言敏感期,其實兩個都沒有錯。孩子0-6歲都是處於語言敏感期中,這段時間是孩子學習語言打下基礎最好的時間,也是學習語言進步最快速的一段時間。
而1.5歲到3歲這個期間可以說是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嬰兒開始能聽得懂更多大人說的話,明白意思,再模仿大人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明顯的感覺到語言快速的進步。
但是這是一個過程,孩子開始聽懂,然後理解,模仿,再表達出來。先要大量的重複輸入,才能讓孩子理解語言的意思,然後再引導孩子運用說出來。
沒有大量的輸入語言給孩子磨耳朵,都不理解詞語是什麼意思,當然也不會出現什麼語言爆發期。這個就跟大動作發展一樣的意思,都還不會走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跑跳。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那麼小,根本聽不懂我說什麼,何必跟他說那麼多話呢,只有經過大量的輸入才會有輸出。
當然不要把孩子丟給電視,不要期待通過電視可以學習到太多語言,當然有些動畫片比如「天線寶寶」,我認為還是有用的(節奏慢,配合動作,重複,有互動),但是我的孩子不愛看呀。
看太多電視反而會讓孩子習慣處於只接收的狀況,很多孩子語言出現問題都是看電視看的。當然我不反對孩子看電視,畢竟這個對一些人來說是可以讓孩子獨自待一會,好讓媽媽處理一點家務的唯一辦法,但是控制時間!
在孩子開始出現會表達自己的意識,並且有開口說話的情況後,嘗試引導孩子去說出他想表達的。
「裝傻」開始變得非常重要,即使知道孩子用手指東西是什麼意思,也不要順從他,避免孩子認為只需要用指的就可以了,開口說話並不必要。
可以嘗試重複「要不要」,「是不是」,「好不好」來引導孩子回答,如果不回應則不給,假裝不知道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
也可以開始要求孩子表達自己想要什麼,比如孩子想吃水果,指著餐桌上的水果,可以跟孩子說「你是要果果嗎?你說果果,媽媽就拿個你,不然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
通過玩具,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多說多互動,跟隨孩子的進步也要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比如孩子已經熟練疊字了,就開始引導孩子說兩個字了,不要再一直停留在疊字上。
另外要注意,當孩子在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叫他,讓他專心做自己的事情。過多的幹擾反而會影響寶寶的專注力。
0-6歲有很多的敏感期,有些太過於的細分,搞得也有一點太複雜了,所以只聊聊比較重要的。真的聽過有人覺得孩子那麼小又聽不懂,有什麼好說的。也有很多長輩帶的孩子,帶著孩子整天打麻將,跳廣場舞,把孩子就放在一旁互動很少的。
並不是說長輩不好,年紀大了確實也比較沒那麼大精力去做這些。做父母的儘量還是能多陪伴,跟孩子多互動,對孩子都是有好的影響的。
本文由夏天與喬原創,專注嬰幼兒睡眠引導,也分享科學育兒及親密育兒。有任何問題諮詢及交流歡迎私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圖片來自網絡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