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熟悉機場的一草一木,他們要忍受風吹日曬、雨雪寒風,卻又常常被當做飛行訓練中的配角而被忽略。這群人就是場務兵,由養場班、驅鳥班、消防班和燈光班組成。讓我們走近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場務連,了解一下場務兵的工作和生活。
飛行訓練結束後,已是半夜十點,但場務連養場班官兵們的工作還沒結束。他們像往常一樣,迅速開始跑道的維護清理工作。細心的養場員、上士周桃發現機棚區地面有一條裂縫。儘管此時的機場已黝黑一片,耳邊也傳來了清脆的熄燈哨聲,但問題不能過夜,班長傅雪雷帶領全班立刻投入到跑道的修補工作中。結束時,已是凌晨三點。
養場班官兵常常戲稱自己是「夜遊神」,作為機場的維護者,他們已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為了排除道面故障而挑燈夜戰了。一顆小石子、一條小裂縫,都可能給飛行訓練造成安全隱患,因此,養場班官兵最常見的動作就是俯身面向大地,搜尋、排查、修補……每年,他們巡查跑道總計15000餘公裡,修補地面裂縫3700餘米,碾壓道面62萬平方米,露天工作時間人均4000小時以上。數據的背後,是他們辛勤的付出。
驅鳥員在進行驅鳥作業。
在空中,一隻小鳥往往會給戰機帶來嚴重威脅。該旅駐地鳥類眾多,鳥情複雜。每逢季節轉換,很多鳥類常常大規模遷徙,給驅鳥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為了讓飛行更加安全,驅鳥員們需要不分霜寒酷暑堅守外場,忍受蚊蟲叮咬出沒於叢林,就是為了熟悉鳥情,有效驅逐。
他們架設長達6公裡的絲網作為戰機的安全屏障,定期清理掛在網上的鳥類。他們每周召開「諸葛亮會」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出點子、想方法,不斷創新驅鳥方式。為了減少對珍稀鳥類的傷害,他們利用鞭炮、驅鳥音響、模擬獵鷹等開展驅鳥作業。點開場務連主官孫希波、楊言九的朋友圈,刷屏的都是鳥類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