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類期刊作為探討文學創作、交流文學思想、引領文學思潮的重要平臺,如何在多元環境下謀求更大發展是近年來其辦刊人思考的重要課題。既要適應市場,又不能完全迎合市場的現狀,有時讓文學理論類期刊左右為難。為此,借名作欣賞雜誌社理事會第七屆代表會議暨「粵東·韓山校園文化藝術節」在廣東召開之機,在推廣校園閱讀文化過程中,或許能夠為此找尋到答案。
加深研究 在多元上下功夫
很多人說信息多元獲取時代,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再讀文學作品了。但在《名作欣賞》雜誌副總編輯兼理事會秘書長王振華的辦刊理念中,社會是多元化的,文化以及文學受眾體同樣是多元化的,只有首先承認多元、認識多元並研究多元,才能為目標受眾群體提供平臺、引導閱讀,並從中汲取對刊物發展有益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在多元上下功夫。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名作欣賞》在堅持文學經典閱讀進校園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受眾的參與性、體驗感,以參與為紐帶推動古今中外文學藝術經典作品在校園的閱讀活動。「這一方面有助於展示高等院校莘莘學子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助於培養青年一代刻苦、務實、勇於創新的優良學風。」王振華表示,通過與全國部分高校通力合作舉辦全國大學生名作欣賞徵文大賽,就是在這樣的認識下,在全國高校內產生了較好的反響。
而在與活動參與者的交流中,一種強烈的感受是,學生群體對文學經典的閱讀需求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高,缺少的正是文學理論類期刊為他們提供的平臺。「其實我們十分渴望通過期刊這一平臺讓我們就文學經典閱讀進行交流,但這樣的平臺的確太少了。也正因此,《名作欣賞》進校園活動一直在全國高校中有很大的回應。因為他們注重對青年才俊的挖掘與培養。」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生鄭薇這樣說道。
提供平臺 豐富經典閱讀內涵
引導閱讀風尚、緊扣時代脈搏一直是近年來《名作欣賞》的堅守。《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動文學藝術經典閱讀、展示研究成果,《名作欣賞》通過在校園開展徵文等活動,引導受眾對古今中外文學經典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戲曲作品、影視作品等進行賞讀、賞析、研究,不但讓年輕讀者對文學作品愛看了、敢說了,更重要的是在文學經典閱讀的氛圍中,大家增加了交流、有了思想碰撞,從而豐富了文學閱讀的內涵。
「對於首屆全國大學生名作欣賞徵文大賽的投稿,通過專家評審已將最終選定的優秀稿件結集成《亮翅》一書,這對獲獎的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對參與學校的文學閱讀氛圍也是很大的烘託。因此,在這樣的成功實踐下,為了繼續推動文學藝術經典作品閱讀欣賞活動的開展,以及文學藝術研究的深入,《名作欣賞》又繼續舉辦了第二屆徵文大賽。」王振華強調,《名作欣賞》進校園系列活動,是以文學為載體適應市場的要求,也是培育受眾群體和作者隊伍的需要,這一定位的轉變讓雜誌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也為更多人一起品名作、欣賞文學經典提供了平臺,讓受眾需求與刊物拓展實現了有效對接。
韓山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趙松元提到,其實從學生的反饋看,參加徵文的名次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刊物通過活動對每位參賽者的鼓勵和鞭策。在引導在校師生對古今中外名篇加以賞析與點評的過程中,使師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很大提升,更為學生的成長獻上了營養豐富的精神盛宴。
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何高大對此也十分認同。他表示,文學經典閱讀進校園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畢竟閱讀不只是專家學者的事,在校學生也同樣對閱讀有著他們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
拓寬視野 讓道路越走越寬
談及文學理論類期刊目前遇到的發展瓶頸,《名作欣賞》副總編輯傅書華認為,文學理論類期刊一定不能做成刻板的文學評論,不能僅單純地關注文學期刊的學術性、知識性,因為那樣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要從欣賞的角度出發,更多關注文學刊物的價值性,這樣才能有助於從文學走向文化這一更廣闊的平臺。雖然看似僅僅是出發點的細微偏差,但其受眾體會、刊物定位卻截然不同。比如可以適當增加對外國文學的鑑賞。其實,無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甚或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都有其經典的文學、文化的存在,而藉助文學理論類期刊認知國際也應是刊物定位、推廣的應有之義。就目前而言,這或許會是文學理論類期刊發展的趨勢或出路。
結束採訪時,王振華告訴記者,作為一本有著35年辦刊歷史的文學理論類期刊,有引領讀者閱讀經典的責任,尤其是在現在思潮多元的環境下,更需要用文學經典中的正能量引導青少年讀者。也正因此,近年來,《名作欣賞》一直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方面不斷發力。其實,就期刊而言,當前重要的作品,不管其是不是經典,只要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都可以讓各界發表意見進行評論,評論、參與的過程實際上是精神和思想碰撞的過程,更是要以作品為載體構成對當下文學研究的認知感受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