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嶽各莊海鮮批發市場內,據魚販反映,大部分海產品銷售正常。王溦 攝
「您這扇貝是哪兒產的?不會汙染了吧?」昨天下午在東郊海洋水產市場,經常可以聽見這樣的詢問。眼看進入了蝦肥蟹美的海鮮水產上市旺季,但渤海灣原油洩漏等汙染事件,不禁令市民質疑「今年海鮮還能不能吃」。而來自批發市場和行業協會的消息顯示,汙染對京城水產市場相對有限。
「汙染」成了市場敏感詞
「日本地震,渤海灣漏油,愛吃海鮮的人都『驚』著了。」在東郊海洋水產市場,經營海蟹等水產生意的謝老闆告訴記者,幾乎所有選購水產品的顧客來詢問的第一句話都是「沒有汙染吧」。「其實我們每個攤位前面都掛著牌子寫著產地,但是大家不問一句還不放心。」
謝老闆還說了件有意思的事兒。前兩天有個顧客來買大黃魚,上來也問「受不受漏油汙染啊」?謝老闆被氣樂了:「我這大黃魚是福建產的,汙染的那是渤海灣!」不過這樣的事不能全當成笑話來聽,近幾天,攤主們都已經習慣了向顧客解釋清楚自家水產的產地,畢竟現在「汙染」是市場上的敏感詞,消費者多了解一些也能買個安心。
京城海鮮主要產自南方
那麼,海鮮到底還能不能吃?「大多數品類沒有問題。」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水產業商會秘書長郝歡強告訴記者,「河北樂亭、昌黎的海產品尤其是扇貝養殖區受到了嚴重的汙染,山東省臨渤海養殖區的貝類、蝦類也受到漏油汙染的影響。」郝秘書長說,但北京市場上的水產品大多產自南方,部分扇貝、海參等來自大連獐子島,遠離汙染區。記者在水產市場也看到,大部分水產品標註的產地是江蘇、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市,並非來自目前汙染嚴重的渤海灣。
在京深海鮮市場,很多消費者更喜愛三文魚、金槍魚這樣的深海捕撈魚類。「日本地震的時候由於擔心核汙染,深海捕撈的海鮮受過一陣子影響,但最近隨著節日臨近狀況好多了。」一位商戶告訴記者,現在的三文魚多是由挪威海產外貿局運至上海,再轉運至全國各地,品質不錯。
水產品醞釀節前漲價
走訪中不少攤主告訴記者,下周起海鮮水產「要漲價」。「漲價主要因素倒不是渤海灣汙染,而是因為中秋節國慶節快到了,我們進貨價格就高。」東郊市場的水產攤主王師傅說,現在一些水產已經有了「漲」的苗頭。「你看這蟹現在30元一斤,這禮拜之內應該就會漲到40元,中秋假期那幾天估計得50元了。」
「受汙染影響比較嚴重的是貝類,今年市面上貝類的價格漲25%左右。」郝秘書長說,相對距離較近的渤海灣因汙染產量劇減,北京市場更多依賴從大連和南方省市進貨,拉高了貨源和運輸成本。
「今年餐廳裡的海鮮時令菜價格可能上漲。」一位餐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進貨價上漲只是一方面,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年的預期需求量高於往年。「往年到了九十月份的海鮮消費旺季,有不少北京市民會結伴到塘沽、秦皇島等地『過嘴癮』,今年因為擔心汙染很可能不去了。大家都轉向北京城裡『家門口』的海鮮餐廳消費,整個市場的需求量會增加。」(竇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