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湖北荊州,監利容城殯儀館,遇難人員家屬參加追悼會與故去的親人告別。
中國日報網9月10日電(記者 劉坤)「東方之星」最後一輪排查已經結束,目前確認遇難434人。船上及水下找到的所有逝者的遺體,轉移到了岸上,或靜臥棺中,或被火化。救援的官兵可以撤離了,但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卻還在一線上「戰鬥」。他們就是為遇難者辦理善後事宜的入殮師。
現場,武漢青山殯儀館的陳萍和同事們正在帶領幾名年輕的入殮師正在緊張細緻地為逝者消毒清洗遺體,當兩位同事將清洗完畢的遺體送進新遺體袋,正準備將原先的遺體袋放進垃圾箱時,陳萍卻阻止到,「你們看這裡有東西。」
陳萍邊說、邊從袋中掏出一條金項鍊和一塊名表,陳萍拿著遺物立即清洗乾淨,而後再次走近遺體,輕輕地用自己的左手抱起逝者的頭部,右手輕輕地為逝者戴上金項鍊後,又將手錶重新戴在了逝者的左手腕上。
「讓逝者帶好自己的金項鍊和手錶上路,是維護逝者的尊嚴;逝者安息,遺屬也能得到安慰,願他一路走好。」陳萍解釋道。
一般入殮師在接到遺體時,首先是為遺體消毒清洗,再就是送法醫鑑定,然後是穿衣,最後是防腐冷藏。但是在監利殯儀館的工作增加一個環節,就是首先向遺體三鞠躬。
6月2日,作為監利本地外的首批外地入殮師,有著30多年從業經驗的漢口殯儀館副館長張偉帶著武漢15位入殮師第一時間到了現場增援,他將36人分成三班倒,每4人為一組。3天後,從天津、廣州、南京、常州、宜昌、荊州等地趕到的入殮師增加到100餘名。
張偉說,讓逝者有尊嚴的離開,是每位入殮師恪守的信念。從遺體的搬運,到為遺體消毒清洗,直到送進冷藏間,張偉都要求大家動作一定要輕、心要細。因為動作過大會損傷遺體,心不細會清洗不乾淨,這些都是對逝者的不尊。
入殮師每天早晨5點起床,一般要工作到晚上10點多鐘,有時要工作到深夜。由於天氣悶熱,還得身穿防化服、戴口罩和手套,他們從開始工作就汗流浹背。從消毒清洗到將遺體送進冷藏間,往往需要兩三個小時。「由於工作緊張,我們不敢多喝水,生怕因為上廁所的時間耽誤了工作。」陳萍說。
而第一批趕到現場的15名入殮師中只有三名女士,年齡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22歲。家住武漢的90後丁帆在武昌館工作才半年多時間。她告訴記者,自己的膽子本來非常大,但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逝者,心裡天天在打鼓,沒有一天睡好過。「我不是害怕,而是為這些逝者惋惜,看到他們就聯想起自己的爺爺奶奶,心裡真的好難受。」丁帆說。
「我們在為逝者辦理身後事宜時,常常是汗水中夾雜著淚水。」陳萍說著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她介紹,特別是為一名3歲多的小女孩料理身後事時,4名入殮師手都在發抖。將遺體輕輕地放在工作檯上,不敢用水直接清洗,生怕消毒液和清水直接清洗會弄傷弄破幼小的孩子。
「我也有孩子,也有父母,看到這麼多本該享享福的老人就這樣走了,心情非常難過。」今年42歲的陳萍哽咽著說。
剛回家不到兩天的青山殯儀館陳萍,聽到再次奔赴監利縣容城殯儀館的消息後,她再次請纓出徵。「我有18年的入殮師經驗,我不去怎麼能行呢?」今年43歲的陳萍對殯儀館館長說。
8日下午3點鐘,陳萍再次乘車奔赴監利縣容城殯儀館,在車上她還在與同事商討入殮師做好每一步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