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斌團隊連續在頂尖期刊《Biomaterials》發表促骨腱界面再生的...

2020-12-14 紅網

紅網時刻4月29日訊(通訊員 嚴麗)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器官損傷衰老與再生醫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省運動與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CMRS)運動醫學聯合研究中心呂紅斌教授團隊在生物材料領域頂尖學術期刊《Biomaterials》(IF=10.273)上連續發表2篇原創性論文,分別介紹了兩種促進骨腱界面再生的新型組織工程治療策略。

構建功能化脫細胞纖維軟骨基質移植物,促進巨大肩袖撕裂修復

4月17日,《Bio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 decellularized fibrocartilaginous matrix graft for rotator cuff enthesis regeneration: A novel technique to avoid in-vitro loading of cells」的原創性論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呂紅斌、胡建中教授為該文並列通訊作者,陳燦醫師/博士後為獨立第一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該研究構建了一種功能化脫細胞纖維軟骨基質移植物,為開發骨腱界面組織工程治療方案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肩袖撕裂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威脅著廣大運動愛好者及專業運動員的健康。手術修復雖能恢復損傷肌腱與其附著骨組織的連接,但是止點處無法快速優質再生骨腱界面結構,易發再次撕裂。

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為促進肩袖止點處骨腱界面再生提供了新策略,然而現有組織工程移植物多採用體外負載細胞於支架的方式構建。這類負載細胞的移植物製備過程繁瑣費時、保存困難。手術植入後,這類移植物內負載細胞受到局部缺血、缺氧、炎症環境的影響,將大部分失活。

為此,呂紅斌教授團隊製備了一種具有高膠原親和力的重組趨化因子SDF-1α(簡稱C-SDF-1α),並將其綁縛在書頁形脫細胞纖維軟骨基質(BDFM)的膠原纖維上,從而構建了一種可持續募集CXCR4陽性幹細胞且具備成軟骨誘導活性的脫細胞纖維軟骨基質移植物,用於修補巨大肩袖撕裂。

當患者術後炎症反應消退後,在關節腔注射CXCR4陽性滑膜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物通過緩釋SDF-1α募集所注射的幹細胞遷入肩袖止點損傷處,協同移植物促進巨大肩袖撕裂修復。

此方案避免了體外負載幹細胞於支架,保障了植入細胞的有效率,為開發骨腱界面組織工程治療方案提供了一種新模式,極大便於臨床推廣應用。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19996)

「書頁狀」組織切割法,促進骨腱界面損傷後快速優質再生

2月18日,《Bio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and ingredient-based biomimetic scaffolds combining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heets for bone-tendon healing」的原創性論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呂紅斌、胡建中教授為該文並列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湯逸夫為該論文的獨立第一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為唯一作者單位。該研究成功製備了結構與成分雙重仿生支架,為促進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提供一種新的組織工程治療策略。

骨腱界面由梯度漸變的骨、纖維軟骨和肌腱三層組織構成,具有傳遞和緩衝肌肉收縮力的作用,骨腱界面損傷後快速優質再生一直是運動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便於大塊骨、纖維軟骨、肌腱組織脫細胞,呂紅斌教授團隊創新設計了一種「書頁狀」組織切割法,預先將緻密的骨、纖維軟骨和肌腱組織切割為「書頁狀」,從而在實現高效組織脫細胞的同時,保留原組織微觀結構和基質成分。

該研究模仿正常骨腱界面骨-纖維軟骨-肌腱三相結構,採用支架堆疊並包夾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片的模式,構建具備三相結構及成分仿生的組織工程移植物,並從組織學、影像學、生物力學等方面證實其促進骨腱界面損傷修復的效應,為骨腱界面再生提供一種新的組織工程策略。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19837)

呂紅斌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機制與再生策略」研究。2015年起,團隊開始探索緻密組織脫細胞的優化方案及脫細胞基質材料在運動系統組織損傷修復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發表於《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m J Sports Med》《J OrthRes》《J OrthTran》等國際權威期刊。基於脫細胞基質材料的相關研究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7項,目前已經授權2項。該系列研究分別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1730068)、面上項目(81472072)、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1·902192)資助。未來,本團隊將繼續基於脫細胞技術,研發具有優越臨床轉化前景的前交叉韌帶重建、骨及韌帶缺損修復、半月板修復、關節軟骨再生、皮膚創面修復的系列組織工程產品。

【相關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19996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1983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8b20563

https://doi.org/10.1177/0363546519849657

https://doi.org/10.1177/0363546518820324

https://doi.org/10.1002/jor.24255

延伸閱讀:

呂紅斌教授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教授、一級主任醫師、研究員、博士生/博士後導師。擔任「器官損傷衰老與再生醫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湖南省運動與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CMRS)運動醫學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湖南省重點學科運動醫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湖南省高層次衛生人才「225」工程領軍人才。兼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常務委員、湖南省醫學會運動醫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骨科研究學會(ORS)會員及同行評議專家、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bined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ies (國際骨研學會會士)、瑞士AO基金會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國際華人肌肉骨骼研究會(ICMRS)終身會員、《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編委。

曾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以及其他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並多次獲得國際研究項目資助,如國際骨肌肉關節研究基金AO Research Fund等。

呂紅斌教授課題組致力於「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機制與再生策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十餘年,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具體如下:1)利用先進的上海同步輻射成像技術,解析了正常和損傷的骨腱界面的超微形態結構、礦物質元素含量分布、膠原含量分布特性,並構建了數位化模型;2)基於動物模型,定義了骨腱界面損傷再生過程分期及各期特點,證實骨腱界面再生質量與新生骨的體積、礦物質含量密切相關,創新提出骨腱界面損傷後新生骨的再生情況可作為評估其再生質量的關鍵指標;3)創新性將多種應用於臨床治療骨折不癒合/骨不連的生物物理治療(LIPUS、CMF、FES、ESW)引入骨腱界面損傷治療領域,拓展其臨床適應症,並對其治療策略優化及作用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4)針對科學康復鍛鍊治療(力學刺激)具有改善術後骨腱界面損傷修復效果這一臨床現象,創新性引入巨噬細胞極化介導的免疫微環境及幹細胞表面初級纖毛調控理論,探索了科學康復鍛鍊對運動損傷修復的作用機制;5)基於脫細胞技術,通過優化脫細胞方案實現了骨、纖維軟骨、肌腱組織內細胞物質有效去除及原組織生物活性成份最大化保留,開發了適用於肌骨系統再生的去細胞骨、纖維軟骨、肌腱書頁支架,模擬骨腱界面骨-纖維軟骨-肌腱三層結構,構建了新型骨-纖維軟骨-肌腱三相組織工程移植物。

相關焦點

  • 湘潭大學劉平樂教授團隊連續在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學院劉平樂教授團隊先後在《應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學報》(Journal of Catalysis)、《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 )、《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 西南交通大學團隊連續在物理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2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靜雅)近日,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雛鷹學者倪宇翔副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結構對材料聲子熱傳導的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連續在Physical Review B上發表2篇研究論文。
  • 我院李強、李洪森團隊和孫彬教授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李強、李洪森研究團隊以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Biomaterials|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韓國翰林大學醫學院的Chan Hum Parker課題組近期在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4D-bioprinted 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凝膠雙層的不同形變特性來構建類氣管結構,並證明了其在體內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 生命學院一論文在權威期刊Biomaterials上發表
    近日,由我校生命學院吳道澄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高巍完成的「Cationic amylose-encapsulated bovine hemoglobin as a nanosized oxygen carrier」論文在Elsevier出版社的權威期刊Biomaterials上發表。該期刊為JCR分區一區,2010年的影響因子為7.88。
  • 前沿院研究生在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最新成果
    近日,前沿院生物工程與再生醫學中心碩士研究生閆瑾與轉化醫學中心碩士生何旺驍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生物材料領域頂級期刊Biomaterials發表題為「Simultaneously targeted imaging cytoplasm and nucleus in living cell by biomolecules capped ultra-small GdOF
  • 這本生物材料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國人發文量最高!
    期刊網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biomaterials主編信息:Professor Kam Leong收稿範圍:Biomaterials期刊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同行評審論壇,以發表原創論文以及有關臨床實踐中使用生物材料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的權威評論和意見論文。
  • 劉若川研究員論文在頂尖數學期刊在線發表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接受並在線發表。該雜誌是國際數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與Annals of Mathematics、Acta Mathematic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被認為是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 p進霍奇理論是當前國際算術幾何研究的一個熱點,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例如Wiles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p進霍奇理論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 軍事醫學研究院唐麗/賀福初團隊揭示炎症促進組織再生新機制
    圖片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提供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 (原豔芝)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的研究人員發現炎性損傷微環境中,凋亡細胞誘導炎性巨噬細胞呈現促修復特徵,進而促進組織再生的全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為67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在該期刊發表的第五篇論文   長沙晚報訊(記者 徐媛 通訊員 蔣晶麗 胡瓊)昨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cta Mathematica
  • 軍事醫學研究院唐麗/賀福初團隊揭示肝損傷再生與修復新機制
    雖然正常肝臟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但在遭受嚴重損傷後,其再生修復能力會顯著下降,甚至導致死亡。不容忽視的是,儘管人們對正常肝臟切除後再生的機制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對肝臟嚴重受損後調控其再生的機制卻不甚清楚。因此,闡明急性損傷後肝臟微環境中介導組織再生和修復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具有明顯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 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
    原標題: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全球第四 11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顯示,我國科技論文產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進到世界第4位,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保持世界首位。 據統計,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國際期刊有7種,包括《自然》、《科學》等。
  •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官方期刊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正式創辦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會長、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一刊主編張興棟院士表示,"在中國生物材料學會與牛津大學的共同努力下,學會的官方期刊正式創辦,這也是一部國際性的英文期刊。為此,我們感到十分欣喜。生物材料,作為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材料,如藥品一樣是保衛人體健康的必需材料。
  • 國內中文核心期刊碩士畢業發表,審稿發表快的期刊
    例如北大核心基本都是要求碩士,當然有一些本科也是可以發的,而南大核心以上基本都是需要作者為博士資質,碩士生想要發表南大核心以上級別刊物,都是需要將導師作為作者,因此期刊之家小編也建議大家選擇發表國外CSSCI刊物,這類期刊對資質要求比較寬鬆,只是看重稿件的質量,不會明確要求是碩士還是博士資質。
  • 中國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1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稱,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7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當年共發表論文10803篇,其中,中國論文699篇,佔總數6.5%,排名世界第4位。
  • 盤點| 國際四大頂尖期刊上中國核圈都發表了哪些文章?
    中國核網|核行業必讀的公眾號先前中國核網報導了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今年7月發表研究長文,揭露美軍核武試驗場的放射性現狀。Nature、Science、Cell、PNAS是國際上公認的四大頂尖期刊,其上的文章是各個學科研究前沿的風向標。
  •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又發表同濟論文
    3月12日0時,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李江濤副教授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Recycling and metabolic flexibility dictate life in the lower oceanic crust」(《有機質的循環利用和新陳代謝的靈活性決定著下洋殼中的生命》。
  • 胡良兵AM:一種用於連續海水淡化的高性能自再生太陽能蒸發器
    最近,隨著太陽能界面蒸發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且廣泛的太陽能吸收和改進的能量轉換,提高了蒸發效率,所以在海水淡化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傳統的界面太陽能蒸發系統包括在鹽水表面的雙層太陽能吸收器。頂層有效的吸收入射太陽光並通過光熱過程將其轉換為熱能,該過程加熱表面上的水以產生蒸汽,而水泵連續的將底層水送到頂層以供應失去的水。
  • 沈偉課題組在毒理學領域頂尖期刊發表學術文章
    沈偉課題組在毒理學領域頂尖期刊發表學術文章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沈偉教授課題組關於環境與生殖健康相關研究成果,在毒理學領域頂尖期刊《Archives of Toxicology》上在線發表,期刊影響因子為6.637。
  • 科技委關於發表期刊,省級期刊發表#
    科技委關於發表期刊,省級期刊發表#是一家專業的期刊徵稿、期刊發表服務中心。核心期刊網團隊由教授、講師及博士組成,發表周期短:非核心類期刊1-2個月內發表,作為評正高的材料,並及時與期刊編輯聯繫,努力為您提供更滿意的醫學期刊期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