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2021-01-07 電子工程專輯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隨著國家和地區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分布式資料庫的發展與成熟,以及高性能計算、聯網處理能力的提高,美國和西方七國集團已把空間信息技術列為從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實現全球信息社會(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GIS)的一個重要高新技術應用產業。


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的攻關研究,RS、GIS和GPS的綜合配套發展能力開始形成,為3S走向實用奠定了基礎。在應用方面, 3S技術已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和資源調查等方面, 提供了大量科學的宏觀輔助決策信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採用,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範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70年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應用系統、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進展。


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


該服務體系包括以中國1:25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空間資料庫,二個部級服務系統,三個省級示範系統及五個縣級服務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4D」(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庫 DOQ,數字專題地圖庫DRG和數字專題信息DTI)技術系統以及全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系統。


以1:10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包括30多種主要資源環境要素,且具有統計的數據標準、參數、數據格式與數據精度。兩個部級服務系統是面向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開發的。其中農業部以上述本底資料庫為基礎,針對華北地區有關缺少耕地的農情進行分析,直接支持了農業部的決策工作。國家林業局的系統在本底資料庫基礎上,直接支持了國家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 


該服務體系自建立起來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用戶數現已達到 200餘個,用戶涉及包括國家計委、農業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統計局、國家航天局以及總參等多個政府部門。推廣應用的省份包括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山東,內蒙、新疆等。特別是水利部在資料庫的基礎上,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全國1:10萬比例尺的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工作,成果得到了水利部領導的一致好評。國家環保總局擬在資料庫的基礎上,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此外,資料庫直接支持了對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的監測工作。國家有關部門已要求全面移植本底資料庫的主要數據類型,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決策參考數據。

  

建立了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

  

該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災害宏觀動態監測系統、機載SAR數據實時傳輸系統、洪澇災害測評估系統。

  

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的宏觀動態監測與評估系統,已具備針對中國範圍內發生的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宏觀動態監測和成災區的區域覆蓋評估的能力;系統通過網絡通信同其它子系統實現產品傳送和數據共享,並以VSAT和INTERNET網絡通信方式向應用部門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

  

機載SAR數據實時傳輸系統,實現了3米SAR圖像的實時網絡遠程傳輸、地面接收和處理;它可以針對3米SAR圖像進行7種功能的實時處理。迄今為止,該業務運行系統已經在對中國發生的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等各種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及時並準確地向國務院辦公廳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提供了有關災害發生情況的大量數據。對突發性水災,實現 2天之內提供受淹範圍及各類受淹土地面積等信息,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評估報告。全國旱情監測實現每 10天上報一次旱情數據。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期間,中國主要遙感單位利用6顆衛星和3套航空遙感系統,對災區進行5-7次覆蓋,取得100多幅災情圖像,為災情監測評估和災後重建提供了科學數據。

  

該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防汛指揮系統。

  

國產GIS軟體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從引進,消化、吸收起步,根據「引入競爭機制,堅持流動發展,加強科技攻關,落實產業發展」的方針,我國通過科研攻關項目支持和軟體測評,鼓勵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版權的GIS軟體,某些軟體在技術水平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帶動了一批新興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了我國GIS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並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形成初步的產業規模。 


在行業應用領域不斷發展的同時,國產軟體也在許多國家重要的政治。科技活動中凸現自己,並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例如,利用國產軟體製作的香港、澳門兩座城市的電子地圖、在解放軍進駐兩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軍方的一致好評;《神舟》號發射過程中,國產軟體成為航天飛行的一個固定控制軟體被成功地用於飛行器態勢的控制; 

 

「九五」期間,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動下,國外軟體壟斷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業已經初步形成;「十五」期間,中國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業必將迎來又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中國有關部門已建立了10個基礎地理信息數位化生產基地,開展了信息共享與標準化研究,實現了地理信息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目前已建成中國1:400萬、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數據集。七大江河流域重點防範區1:1萬和1:5萬基礎地理數據集。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以推動空間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為目標的國家級空間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中國空間信息網」於1999年開始建設,現已具雛形。

  

發展遙感前沿技術及應用系統

  

針對目前高光譜遙感、雷達遙感,大數據量遙感圖像並行處理,多種數據融合和快速更新等遙感的前沿技術,緊密結合遙感的具體應用,發展了高光譜農作物精細分類模型,形成了水稻信息提取和分類的雷達遙感成套技術,研製了微機大數據量遙感圖像並行處理技術及系統,發展了遙感與地理系統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地理空間數據的快速生成和更新技術。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技術系統,並在國際合作中得到了應用和檢驗。

  

建立了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我國天然海域達485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達 18000公裡。海洋及海岸帶擁有豐富的資源,有12個省(市、自治區)處於沿海地帶,全國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這個地帶,國民經濟總值的60%來自沿海地區。因此,建立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是我國一項戰略目標。在「九五」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主要包括:近海環境自動監測技術、高頻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環境遙感監測應用技術、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示範試驗等。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介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 南信大成立氣象遙感技術聯合實驗室
    中國江蘇網1月2日訊 (通訊員 王軍 林雯 記者 羅鵬)近日,「南信大商業氣象衛星星座方案」論證會暨氣象遙感技術聯合實驗室籤約儀式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召開。同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與南信大籤署了氣象遙感技術聯合實驗室協議。總體部部長周佐新和南信大校長李北群分別代表雙方單位在協議上簽字。
  • 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題:解析度優於5米的光學遙感衛星:揭秘「實力之星」資源一號02D新華社記者胡喆12日,中秋前。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名字很樸實的衛星——「資源一號02D衛星(又名5米光學衛星)」。
  • 遙感的基本原理及技術特點
    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 北京超圖與中科院遙感所合作成立專業遙感公司
    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原遙感業務部的基礎上,與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於2004年5月聯合成立專業遙感影像業務公司--北京國遙新天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www.ev-image.com)。 作為中科院遙感所遙感應用技術產業化與成果轉化基地,國遙新天地公司依託中科院遙感所技術、人才、業務背景,圍繞「推動遙感技術產業化和成果轉化,實現規模化遙感產業經營」目標,從事遙感應用軟體產品研發、遙感影像數據服務、遙感應用工程、GIS應用工程、遙感應用技術培訓等全方位遙感業務,致力於遙感應用技術的推廣普及。
  • 「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
    11月19日,「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開幕。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衛星遙感是藍天、碧水、青山、淨土的守護者。最近20年,我國遙感應用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遙感應用日益產業化、大眾化。」
  • 【乾貨】定量/高光譜遙感之—光譜分析技術
    在定量遙感或者高光譜遙感中,信息提取主要用到光譜/波譜分析技術。
  • 運城市舉辦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
    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全市數字經濟快速發展,12月5日,我市舉辦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副市長崔元斌出席,並與省地質勘查局總工程師王潤福共同為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揭牌。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運城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已具備數據獲取、加工處理、變化檢測、平臺開發、應急救援等能力,可以每半年提供一次全市域1.4萬平方公裡、2米地面解析度的遙感正射影像數據,每年提供一次1米地面解析度的遙感正射影像數據,可在生態環境、水利水務、智慧城市、交通運輸、開發區建設及精準扶貧等領域開展工作。
  • 百度AI遙感技術勇摘桂冠
    都2020年了,你還不知道遙感技術是什麼嘛?遙感技術可不是咱們日常生活中用遙控器操控空調、電視等家電,也不是小孩子們愛玩的遙控賽車,而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聽起來超級高大上有木有!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遙感技術研究院成立
    12月1日,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0周年校慶來臨之際,「先進遙感技術研究院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該校北校區舉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郭華東院士、武漢大學龔健雅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等十餘位遙感領域頂尖專家受邀出席。
  • 「大師風範」李德仁:秀出遙感技術的力量
    在長期的科研生涯中,牽頭開展頂層設計與「卡脖子」難題攻關,實現國產遙感衛星全球1:5萬無地面控制高精度測圖,推動國家設立全球測圖專項;創立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與粗差探測方法,解決測量學中的百年難題;研製我國天-空-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引領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的變革;建立自主可控的國產地理信息技術體系,推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帶領團隊攻克遙感衛星影像處理系列瓶頸問題,為實現我國測繪遙感大國向測繪遙感強國轉變做出了傑出貢獻
  • 西電先進遙感技術研究院成立大會圓滿召開
    逾百位專家和師生通過大會報告、分論壇研討、自由發言等形式,熱烈探討先進遙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成立先進遙感技術研究院,旨在優化學科布局,通過新興特色學科的培育發展,與多學科交叉,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基地,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這對提高我校在遙感學科及信息學科的創新能力,加大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力度,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支撐「雙一流」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 信息"從無到有":光學遙感圖像超解析度技術研究
    但在很多領域如遙感、醫療、安防等,圖像解析度的提升往往受到成像傳感器的硬體成本、製造工藝和信息傳輸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對體積、功耗、重量要求苛刻的衛星遙感領域,加大光學系統設計所帶來體積和重量的增加是無法忽視的,因此如何在不增加衛星相機體積和重量的前提下,利用多時相低解析度圖像獲取更多的高頻信息,即遙感圖像超解析度重構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問題。
  • 高考志願填報進行時 飛燕遙感為您解讀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
    其實遙感技術並不神秘,簡單來說就是從遠處感覺事物。廣義地講,遙感是指不直接接觸地收集關於某一定對象的某種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對象的性質。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並以電磁傳播與接收技術,以收取目標的訊息並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 機載SAR 遙感測圖技術及應用
    摘 要 SAR遙感不同於光學遙感的特點使得其在特定場合的應用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應用潛力。該文是SAR測圖課題組多年來研究成果一個系統總結,同時對SAR遙感測圖技術今後的研發重點進行了展望。 引用格式 黃國滿,程春泉, 趙爭, 等. 機載SAR 遙感測圖技術及應用[J]. 測繪科學,2019,44(6):105-113.
  • 武漢大學鍾燕飛教授團隊走進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致力自然...
    2020年12月29日,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舉辦專家講座與交流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遙感信息處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自然資源遙感監測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鍾燕飛教授進行講座與交流。
  • 廣州地理所與中科院遙感所達成合作意向
    近日,中科院遙感所副所長、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忠明研究員訪問廣州地理所。賓主雙方就如何依託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雄厚實力,以廣東省遙感與與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為平臺,共建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共同開拓華南地區遙感技術市場以及加強雙方其它領域合作交流等問題進行商談。
  • 遙感地球所與日本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遙感地球所與日本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2017-01-03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遙感地球所副所長顧行發(主持工作)與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TRIC)教授Kohei Cho籤訂合作協議,旨在促進教育和研究交流。   籤約儀式上,雙方分別對各自概況進行了介紹並探討了合作事項。該協議的籤署標誌著遙感地球所與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在科學研究、數據共享和學者互訪方面取得了新的合作進展。
  • 「R語言+遙感」的水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實踐技術應用
    培訓目標:1、掌握R語言基礎應用及水環境數據分析方法2、掌握水環境遙感數據預處理方法3、掌握水線提取——水體指數與閾值混合法(遙感)4、掌握水深提取——多元回歸分析方法(R語言+遙感)5、掌握水溫提取——支持向量機方法(R語言+遙感)6、掌握水質提取——神經網絡分析方法(R語言+遙感)7、掌握水環境遙感信息提取結果的可視化製圖方法(R語言)本課程費用
  •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2018推免生接收辦法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簡稱遙感地球所)是培養遙感、對地觀測、空間地球信息科學領域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導師隊伍、科研條件、學術氛圍等方面,能為優秀推薦免試生(簡稱推免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