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撿到的衣服。
8月1日下午,濟南市民王先生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反映,他撿到一個裝有三件高檔衣服的手提袋,尋找了20多天依然沒有找到失主,而唯一的線索是衣服裡一張全英文的名片。記者了解到,74歲的王先生是一名退休職工,並不懂英語。了解情況後,記者隨即根據老人提供的線索進行接力尋找。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雅菲
實習生 葛振博 李家家
三件遺失衣服裡
僅有一張全英文名片
「7月4日中午,我在泉城公園東門公交車站牌的小凳子上發現的。」王先生說,他尋思著失主能回來找。「不過等的公交車都過去了兩趟,我也沒有等到失主。」
王先生介紹,他打開後發現裡面是三件衣服,一件男士西裝外套和一身女士套裝。「我就去附近的西裝店問,店員說衣服不是他們店裡的,但是說這件男士外套值四千多塊錢。」王先生說。
這下,王先生更著急了,他想著在衣服裡找找看失主的信息。「還怪巧,在西裝口袋裡找到了一張名片。」王先生說,但是一看名片他就傻了眼,名片上全是英文。
隨後,王先生把名片拿給自己的孫女。孫女說,名片是一位叫「阿里」的澳大利亞人,現在是一名博士後,名片上還有阿里的聯繫電話。
可能的地方都找遍了
還是沒找到失主
「我的手機沒有全球通,打不了這個電話。根據這些信息,我推測失主可能是留學生外教之類的,就專門去有外國人和留學生的地方找。」王先生說。
王先生先是去泉城公園找,他多次求助遇到的外國留學生。「結果我和留學生說不明白,遇到的留學生可能是歐洲人,和另一端的阿里也溝通不了。」老人嘆氣。
「我又去濟南的兩所高校,看看能不能找到失主。」王先生說,自己甚至請求高校的老師查詢所有的在籍外教和留學生,也沒有結果。
王先生越想越著急,這也成了他的一件心事。「一方面擔心失主丟了東西著急,另一方面,失主可能是外國人,咱中國人得講誠信。」王先生說,無奈之下他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求助,希望可以幫忙找到失主。
名片上為澳大利亞人
但並不是失主
記者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撥通了名片中「阿里」的電話,對方確為澳大利亞人。阿里介紹,自己曾在7月初來濟南參加過一場有關國際交通基礎設施和材料的會議,停留了大約一周,現在已經返回了澳大利亞。
阿里告訴記者,名片的確是他的,但衣服並不是他丟失的。
當記者以為線索中斷的時候,阿里再次給我們發來消息:「或許我把名片給過某位朋友,我確認一下衣服是不是他丟的。」在焦急的等待之後,阿里帶來了喜訊:「失主找到了!這是我朋友的衣服,他有微信,你們可以聯繫他。」
聽說事情有了轉機,王先生高興極了,「每次看到撿到的衣服我就著急,你們幫忙找到失主了!」
「雖然丟東西的並不是我,但是我感謝你們真誠的行為,請把最溫暖的問候帶給老人,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溫情的舉動,非常感謝!」阿里在微信中這樣說。
失主為伊朗留學生
視頻連線後中文道謝
根據阿里提供的信息,記者聯繫到了衣服的失主。失主中文名叫司涵,是一名伊朗留學生,來中國已經有一年的時間,現在正在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攻讀博士學位。
司涵說,他總共丟失了三件衣服,一件自己的外套和兩件妻子的衣服。經過核對,衣服確實是司涵所丟。「當時我和妻子來濟南參加會議,停留了三天,7月3日下午兩點從山東大廈出發坐公交車去濟南站,準備返回威海。」司涵說,到火車站才發現衣服丟了,但是丟在哪裡並不清楚,在火車站附近尋找之後也沒有找到。
「丟了東西心情非常失落,根本沒有想過會再找回來。」司涵說。記者與司涵進行視頻通話,並向司涵介紹了王先生為找尋失主的努力,司涵聽後用不是很流利的漢語連連向王先生道謝:「謝謝您,謝謝您,非常感謝。再來濟南的時候我一定見您。」
「不用感謝,在中國丟不了東西,這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做的。歡迎你們來中國,我們和你們永遠是朋友。」聽到司涵的感謝後,王先生這樣說。「二十多天的心事了了,我放心了。」王先生舒了一口氣。
根據司涵提供的地址和聯繫方式,2日下午記者已經將這三件衣服通過快遞寄給了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