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我們經常問:「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近日,一件與讀書有關的溫暖小事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東莞務工十餘年的農民工吳桂春,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他所工作的廠子停工了,萬般無奈下,他決定回湖北老家。
臨走前,他到經常去的東莞圖書館退證,並在留言本上寫了一段話。
這段話被一位網友拍了下來發布在網上,並附言:讀書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意義的。
讀書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或許它不能讓我們腰纏萬貫,也不能讓我們衣食無憂,可是因為讀書,我們內心富足,即使身處困境,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給自己的心一個妥帖的安放之處。
就像這位農民工,在東莞務工17年,在圖書館看書12年,雖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開,卻沒有怨天尤人,字裡行間仍是充滿著感激和感恩。正是這麼多年的閱讀,讓他擁有了這種不凡的境界,散發著一種讀書人的灑脫和仁心,一心希望圖書館越辦越好,惠及更多人。
東莞圖書館也在官微上回覆:我們一直在,等您再來!
十二年來,吳桂春已經不記得自己到底讀了多少書,可是這些書卻深深地影響了他。
他說:「我的第一職業是打工,第二職業是看書。」
他說:「我要離開東莞了,最捨不得的就是圖書館,給了我好多知識。」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專程對吳桂春做了專訪,白巖松與他電話連線,聊了聊「有溫度的東莞」。
這段與圖書館、與讀書的緣分,最終結下了善果,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報。
有關部門及時聯絡這位大哥,積極幫他聯繫工作,許多愛心企業、人社部門、相關機構都願意為他提供崗位。
就在昨天,他順利通過了一家物業公司的面試,可以不用離開東莞,可以繼續去他最眷戀的圖書館看書。
這個故事裡,吳桂春自然是最讓我們感動的那個人,但是東莞圖書館的做法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座圖書館的溫暖。
東莞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東莞圖書館開放於2005年,新館大氣恢宏,靚麗奪目,建築面積 44654平方米,建築規模(當年)在全國公共圖書館中位居前列。
不僅如此,東莞圖書館還有著多個全國第一,國內第一家漫畫圖書館、全國第一家無人值守24小時開放自助圖書館、全國首家粵劇圖書館、全國首個獲文化部創新獎的地級市公共圖書館、全國第一個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頒發的「國際創新獎」、全國第一個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的地級市圖書館、全國第一個擁有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的地級市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首個分館、全國首個「國家公共數字文化體驗區」。
這一長串亮眼的成績,是東莞圖書館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們為800萬東莞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文化食糧。
如果不是圖書館十幾年如一日的真誠服務,讓農民工吳桂春在這裡感受到書香的魅力,或許他也不會留下那段感人至深的話。
如果不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接待吳大哥退證時,細心詢問他退證的原因,請他在留言本上留下自己想說的話,或許這個故事就會湮沒無聞。
故事裡的每個人,都因為讀書這件偉大而平凡的事,對他人抱有著萬分的尊重和善意,也讓讀書這件事始終有著溫潤持久的影響力。
最是書香能致遠,你留意過你身邊的圖書館嗎?你有多久沒去過圖書館了?
明天,就去圖書館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