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遊子尋一方沃土生長;如今,僑胞盼一日乘風歸來。19日,南京金陵飯店博愛堂內,江蘇省僑聯舉辦的「僑瞧四十年 追夢赤子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分享會」正在舉行,10餘位與江蘇有著深厚緣分的華人華僑,深情講述他們與江蘇改革開放的精彩故事。
江蘇現有200萬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江蘇是海外僑胞較早投資興業的省份之一。據不完全統計,40年來,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在江蘇投資企業6萬多家,投資總額佔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在全省經濟中所佔比重、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逐年上升。
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是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參與者、貢獻者和見證者,他們有赤忱的愛國情懷、雄厚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智力資源、廣泛的商業人脈,一些海外僑胞擁有遍布世界的商業網絡,為國家實施市場多元化、「走出去」戰略發揮了獨特作用。
「乘風破浪再揚帆,改革開放再出發。」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多位僑胞代表分享自己的創業夢與奮鬥史,表達廣大江蘇僑胞群體繼續逐夢新徵程、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願望。
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下一個40年會更加出彩
莊啟程,維德集團董事長,江蘇省僑商總會創會會長,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81年,他在無錫創辦了江蘇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近40年來堅守實業、科技報國。分享會上,他以自己的經歷預言——
莊啟程,1940年出生於福建晉江青陽,其家族在海外發展有150年歷史。1956年,他考入廈門大學物理系,1960年畢業後旅居香港。1963年,他創辦維多利夾板門製造廠,主要生產夾板和經營建材產品,短短幾年就在菲律賓、印尼擁有大型木材加工企業。後來他又創立維德行,致力於木材進出口貿易,逐漸發展成集團公司。上世紀70年代初,他開始涉足中國香港及美國、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獲得豐厚收益。
1981年,莊啟程與江蘇省政府正式籤訂合作協議,確定在無錫創辦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國江海木業有限公司」直接頒發了編號為「10001」的營業執照。這是江蘇第一家、也是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
說起到江蘇投資的經歷,78歲的莊啟程先生記憶猶新。
1978年底,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商務參贊李先生到莊啟程家中拜訪,講到中國的經濟還很落後,迫切需要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莊啟程意識到,中國的大門開始敞開,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正在到來。不久,莊啟程馬不停蹄考察國內多個省市,決定到工業基礎較好的無錫來投資。
萬事開頭難。江海最初的投資面臨註冊手續繁瑣、註冊資金受到限制等困難。莊啟程回憶道:「在那個年代,在中國要辦一個工廠,相當不容易。1980年,投資的資金還有限制,我們原本打算投資4000萬美元,但當時外商投資超過300萬就要報中央審批,我們只得把投資降下來,註冊298萬美元,手續要送到30多個部門批准,合同上要蓋32個圖章。」對於投資的回報,最初莊啟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中國廣闊的市場帶給他意外驚喜。江海木業開辦20多年,裝備各種海外先進設備,生產的膠合板和木製品規模與質量均達中國先進水平,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最佳合資企業,讓中外股東獲得豐厚回報。
江海木業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對無錫和江蘇引進外資以及社會各方面帶來積極影響。它打開一扇窗,讓人們初次見識到現代企業的影子。江海木業一點一點掃除投資生產中遇到的許多障礙,這些案例後來發展成為引進外資的規範,惠及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而在解決江海木業發展中遇到問題的同時,江蘇省各級政府也逐步學會如何與外商打交道、如何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並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如何建立黨組織、工會,如何保障外資企業員工權益等方面積累經驗,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做好準備。
莊啟程說:「時代給了我機會,使我成為與改革開放同步啟程的參與者。」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新階段。江蘇再次向莊啟程發出邀請。1993年,莊啟程投資3億美元,在蘇州滾動開發建設「維德工業城」。20多年間,一個佔地2平方公裡的工業城在蘇州西郊崛起。2002年,維德木業企業群產品全部通過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成為國內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近年來,維德工業城的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吸納近10萬人次就業。
莊啟程是一位專家型的實業家,他說:「我的企業能長期辦下來,就靠兩條:一是在東南亞、非洲、美洲有非常穩定的森林資源,二是走科技創新之路。」他堅持環保理念,率先將源於歐洲的「科技木」技術引入中國,以取代天然珍貴木材。莊啟程通過引進先進工藝,提高木材的性能質量,改變木材的密度、年輪和花紋,重新組合纖維結構,把普通木材變成比較高級的木材用品。現在中國家裝市場走俏的實木多層板,也是莊啟程從國外引進並進行創新研發的新產品。維德「科技木」已獲得30多項國家專利,新品佔全球市場的80%。2008年1月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莊啟程承擔的項目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他被譽為「中國的科技木之父」。
步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實業支撐,需要匠心打磨。莊啟程帶領「維德」,堅守實業,以穩健的步伐不斷向前。目前,與維德工業城配套的大豐維德工業園正在建設中。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環保門檻提高、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人擔心這是否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莊啟程表示:「我在中國40年的投資實現『雙贏』,能成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見證者,我感到很自豪。中國要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堅信下一個40年會更加出彩。」
「早在20年前,我就對員工講,無錫的生活水平已經超過日本北海道一些地區,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希望大家注重節約、保護環境,要搞好醫療改革和教育改革,加強法制建設。我們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超過歐洲和美國,有經驗的工業家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中國會吸引更多高質量的國際投資。」莊啟程說。 記者 吳昌紅
從東歐到南美,「鬱家軍」探路跨國經營
鬱飛,1969年出生,江蘇海門人,智利僑商,南通東方巨龍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智利江蘇商會會長。上世紀90年代鬱飛走出國門,先後在羅馬尼亞、南非、奈及利亞、智利、厄瓜多等國從事紡織品貿易,在海外設立十幾家銷售公司、數十家經銷商店,實現海外年銷售額超億元。他講述的是——
分享會上播放的短片中,一張僑商鬱飛騎摩託車的照片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這是鬱飛2016年騎摩託車從中國出發去歐洲時所拍。
從23歲開始,鬱飛就做起小生意,去東北大慶「練過攤」賣過繡品。後來,看到六伯鬱建華去羅馬尼亞做生意,鬱飛萌生出國闖蕩的想法。1995年,26歲的鬱飛去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做貿易。
1996年2月10日,鬱飛跟國內商販結帳。由於那時羅馬尼亞限制外匯進出,錢不能直接匯到中國,他只好託人將4.3萬美元現金帶回國內。誰知,錢在羅馬尼亞海關被沒收。對鬱飛來說,這筆錢不是小數目。後來他在中國大使館的幫助下,打了兩年的官司,終於將這筆錢要了回來。
「祖國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沒有祖國,就沒有我的今天。」鬱飛由衷地說道。到1996年冬天,鬱飛把握住一次大商機——羅馬尼亞每年10月到4月都很冷,他們接到一批100萬隻針織帽的訂單,全部賣掉後,平均每隻帽子賺了2.5元!此後,鬱飛和同伴們加快海外生意的發展。
覺察到羅馬尼亞的市場開始出現飽和趨勢,1999年5月,鬱飛遠赴南美智利闖蕩市場。
目前,鬱飛在海外已設立十幾家銷售公司,涉及家紡、百貨、家具、建材及房地產,實現海外年銷售額超億元。然而鬱飛最為自豪的,不是自己賺了多少錢,而是帶領村民到世界各地做生意,形成一支「鬱家軍」。「我在國外做生意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不斷影響和吸納家鄉人參與進來共同致富。」鬱飛說,他帶到智利的老鄉就有近700人,現在海門林西村已成為中國「跨國經營第一村」的探路者。
這些年在國外,鬱飛明顯感覺到中國國際地位的極大提升,國家的實力越來越強,「江蘇發展得越來越好,回到家鄉發展也是我的心願」。
2002年4月,鬱飛回到家鄉海門,成立南通東方巨龍紡織品有限公司,面向海外市場,分別在南美智利、厄瓜多、秘魯,東歐羅馬尼亞,非洲南非、奈及利亞等地設立分公司。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國家的繁榮昌盛,也將海外僑胞的中國夢、世界夢連接起來。我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鬱飛說。 記者 付巖巖
緊緊握住創新這把「金鑰匙」
錢福卿,1954年出生,常州武進人,福隆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他於1986年開始創業,現任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常州市僑聯副主席。分享會現場,伴隨著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歡快昂揚的旋律,錢福卿回憶起自己的兩次創業故事——
1969年,少年錢福卿告別家鄉,前往揚州一家玻璃儀器廠打工,之後,他又輾轉來到江西、東北等地工作。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潮流中,錢福卿決定回鄉創業。
1986年6月,錢福卿創辦武進牛塘玻璃儀器一廠(普羅斯電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同年,他又成立武進縣牛塘醫療器械廠(創生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這也是國內最早開展醫療器械生產的民營企業。工廠訂單接連而至,當時年銷售額可達100多萬元。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糧票、油票、肉票從人們的生活中退出,牛塘醫療器械廠也經歷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過去,我們的產品通常是集中到上海,之後統一調配給各個省份和醫院;後來,我們通過經銷商將產品賣給有需要的地方,按需生產,商品價格、原材料、產品種類、產品質量都在逐漸發生著變化。」錢福卿感慨道,改革開放改變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也讓創生醫療從鄉鎮企業成長成為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翹楚。
1987年,錢福卿所在企業的產品走出國門,最初出口額一年僅十幾萬美元。如今,他掌舵的集團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
2010年,創生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骨科醫療器械企業,首次募集資金7.56億港元。2013年,創生控股以總價近60億港元全資出讓給美國史賽克公司。
改革開放40年來,錢福卿感受著江蘇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江蘇人勤勞而智慧,抓住了改革開放機遇,積極引進外資,開展對外貿易,大力發展製造業。」
在完成與史賽克公司項目併購兩個月後,60歲的錢福卿開始人生的第二次創業——成立福隆控股集團,立足醫療器械、生物材料、綠色照明、環保科技和金融創投五大產業,打造以醫療產業為核心的多元化產業集團。2014年,位於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武進經發區)的福隆產業園開園啟用。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錢福卿說,福隆集團成立後,所經營產品、項目均以創新為前提,「重複投入、同質化競爭的老路,在新一輪改革中無法繼續。我希望發揮此前在國外投資的優勢,在福隆產業園內引進更多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產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
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這代人不能止步,應該不斷創新、繼續努力、繼續奮鬥,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記者 葉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