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七十二峪到今天已經是第六篇了,前五篇摘錄歸納了渭南市潼關縣、華陰市、華縣、臨渭區、西安市的藍田縣、長安區等48個峪口,沒有包括網上或《秦嶺七十二峪通行證》上面沒有列入的七十二峪其它峪口以及我所不知道的峪口。雖然換新單位學習的東西很多,但還是抽空把我所走過的峪口抄寫也罷、摘錄也罷、記憶也罷還是做完,做一件事有始有終是我這個有著30多年職業生涯的老頭一直的追求吧,雖然不完美,但是一直往前走。
今天就和大家說說秦嶺七十二峪在西安鄠邑區的11個峪口,這裡先介紹5個峪口吧,晚上還要學習新知識。見諒。秦嶺七十二峪在鄠邑區的峪有紫閣峪、太平峪、鴿勃峪、烏桑峪、黃柏峪、化羊峪、曲峪、澇峪、慄峪、潭峪、甘峪等11個峪。
首先說說紫閣峪,紫閣峪位於西安市鄠邑區,距市區30公裡。峪中有敬德塔,據說是埋藏玄奘遺骸的地方,還有紫閣寺、大圓寺等遺址。紫閣山原名紫蓋山,古時為終南名山之首。紫閣山森林茂密,俊俏挺拔。或許這也是由於山勢俊秀,景色俊美,又距古長安城較近,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比較喜歡習詩賦詞的地方,在唐代,曾到過紫閣山並以詩讚譽的就有李白、杜甫、韋應物、岑參、賈島、張籍、白居易、邵謁、姚合、顧非熊、張籍、張蠙等人。宋朝有李騊、程顥、章敦等寫多數詩描寫紫閣。明代的有王九思、康海、王九皋、王九峰、熊子修、韓期維、薛昌朝;清代有王心敬、長松居士、蘭谷等。如李白曾有詩云「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杜甫也有詩曰「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還有白居易的「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岑參的「東望紫閣雲,半入紫閣松。」等詩句都對紫閣峪給予了很好的描述和評價,我就不多說了。
太平峪是鄠邑區的第二大峪,據說由隋朝皇家在此建太平宮而得名。距離西安40多公裡。東與高冠峪相鄰,上遊與澇峪相接。峪口狹窄,但峪內地勢開闊,風光獨具,有著名的太平森林公園,還有頗具傳奇色彩的朝陽洞,還有老碗溝、萬花山、情侶溪、西寺溝、管坪等等,特別是四月天,紫荊花滿山爭豔,很是好看,我曾經多次穿越,也曾多次在這裡參加拓展培訓,還有彩虹瀑布也是很有名。在古代,太平峪也是文人墨客常常光顧的地方。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在《遊戶縣雜詩序》中還說:「入太平谷,山水益奇絕,殆非人境。石遭甚險,下視可悸。往往步亂石間。谷內有長嘯洞、虎溪、重雲閣、風池……」晚清名士賀復齋有一首《遊太平峪訪明道先生遺蹟》詩,也提到程顥:「明道遺蹤此地傳,大平谷口萬花前。奔流波浪爭趨海,矗立嶄巖欲倚天。霽月初更東嶺出,危橋百丈半空懸。只嫌未到深山裡,雲際峰頭枕石眠。」詩裡說的「明道」,指的就是程顥。還有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據說寫的也是太平峪(有資料說寫的是祥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對與錯不做深究。
鴿勃峪也有寫鴿鵓峪的,位於鄠邑區龐光鎮烏東村,圭峰山東側,在太平峪和烏桑峪之間,也是一條精典穿越線路,我曾從烏桑峪登圭峰山到太平峪出口出,也曾有從鴿鵓峪登圭峰山。鴿鵓峪裡有鴿鵓臺、興聖寺、土地洞登,還有照壁石回叉洞等。
烏桑峪和鴿鵓峪都位於鄠邑區的龐光鎮,但它位於鄠邑區龐光鎮的烏西村,在圭峰山西側,因峪內烏桑樹林而得名,烏桑峪以峪中的天生橋而有名。還有南天門,圭峰山,以及石龜望月等,多次行走這裡,林深茂密,草木旺盛,站在圭峰山上俯瞰長安,一派好風光。
黃柏峪位於鄠邑區太平管委會境內,在太平峪西側,因峪道內黃柏樹多而得名。峪口在鄠邑區龐光鎮李家莊村,離環山旅遊公路不到1公裡。峪道水比較淺,但山勢也變幻莫測,逆溪上行,漸次拔高,翻山越嶺,轉溝繞梁,一路曲徑蜿蜒,過竹林、草地、廟堂,穿行黃柏綠樹之間,鳥鳴雲蕩悠悠,溪水潺潺有聲。從峪內大西溝上萬家嶺可穿越到化羊峪。
欲知化羊峪等其它六峪如何,今天夜已經很深了,且聽明天摘錄分曉。
感謝秦嶺七十二峪通行證和網絡平臺,感謝大家的關注,還是那句話,僅僅是記錄自己走過的路和介紹我們身邊的秦嶺,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地理學家,粗淺的摘錄和記憶。文明評論,做一個和諧的網絡評論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