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魚》於2004年1月9日上映於美國,導演蒂姆波頓是曾導指導過有名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以及《斷頭谷》《小飛象》等著名作品的著作的導演,他以其深厚的敘事功力以及過人的想像力,為觀眾奉上了一場極具特色的感人至深的觀影體驗。
因為其奇特的敘事方式與不真實的故事情節,若是初看此影片,倘若不留心去看的話,可能會使觀眾免不了有一些雲中霧裡,然而當你再次回顧或多次重閱後,你總會發現其中的美好之處,與其所表現出的人生意義。
電影分為兩條故事線進行,一是常年與父母分居的威爾同妻子約瑟芬回家看望病危的老父親愛德華,並從為陪同愛德華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第二條故事線是以愛德華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人生的回憶,並敘說自己過往的人生經歷,兩條故事線相互穿插,半虛半實,引人入勝,其結局達到電影情感高潮,電影中許多情節都是暗示,虛幻的故事所示即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這種暗示更能讓觀眾細細品味其中之意,從而更加深刻的發人深省,領略其意。
故事中的愛德華是小鎮上的風雲人物,其一生也具有傳奇色彩,自幼從巫女的眼中窺見自己以後的死狀,與巨人先生化敵為友,遇桃源小鎮卻仍初心不改,選擇上路。於馬戲團中做牛做馬,只為打探其心讓人的消息。求愛受阻,卻仍堅持不懈,最後爭得歡心,二人結婚後應國家號召參與越戰,劫後餘生,為生而跑銷售,與詩人共同恢復原先桃源小鎮經濟,被她人所愛,卻依舊心掛桑德拉。
電影以愛德華講奇幻故事的方法向觀眾展現了愛德華的一生故事情節,所有其虛幻之處,皆於現實中有所映射,兒子威爾也進行了查證,桃源小鎮裡的小姑娘確實存在,且愛過愛德華,做銷售時留下的物件,也存在在自家倉庫之中,而父親的心上人桑德拉自然就是母親,同樣愛德華葬禮之時,許多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到場,巨人先生是身材高大的朋友,戴眼罩的巫婆是一位老奶奶,雙體人是雙胞胎,而馬戲團團長,也是有確有其人。一個熱情向上的年輕人隻身上路,以求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他結交朋友,不甘沉淪於悠閒,為所愛之人竭盡所能,不受欲望誘惑,始終如一,他知道自己心之所在,心往所向,他始終保持著助人的態度,始終使自己散發著光。
愛德華,究其一生,始終貫穿著他積極向上,助人為樂的信仰,正因其如太陽般的特質,身邊也聚集了一批被他所吸引的友人,他的人生才能夠如此多彩,他以講故事的方式也是其一種以樂觀態度保留過往生活激情回憶的一種方式,將故事講給兒子,講給別人也只是自己人生態度的一種傳承,愛德華將死之際,將未講完的故事留給兒子來講,將使命傳承,兒子編出了自己從未聽過的父親如何死亡的奇幻而美妙故事,愛德華於醫院陰暗病床上滿意的合上了雙眼,故事情節總要比現實要更加離奇,更加溫馨,故事裡的純真與現實的真實,讓人抉擇,我想,故事相必是美好一些的,正如醫生與威爾所述的一段對白:
醫生說」你爸跟你說過你出生的日子嗎?「
威爾說」 是的,已經說過了幾千次了,他抓到了一條非比尋常的魚「
醫生說」不是那個,他沒有給你說過真正的故事嗎?「
威爾說:」不「
醫生說」好吧,你媽媽大概下午三點來這兒,她的鄰居送她來的,你爸爸當時因為工作在Wichita鎮。「
「你比預計的早出生了一周,但是也沒有什麼大礙,那是一次非常順利的生產,但是你的爸爸對沒有感到感到十分愧疚,那時候還不興丈夫到產房陪護,所以對我來說你爸爸來或者不來差別都不大」
「這就是你出生的真正故事,不是特別有意思吧,如果讓我在真實故事與這個故事中間選,我會選這個有一條大魚與婚戒的光怪故事」
誰不喜歡童話呢?因為裡邊有美好。
這段對白可謂畏電影中愛德華為何要將人生經歷變成故事點名了原因,真實的現實會留下的是遺憾,用動人的故事填補其空缺,樂觀的愛德華,追尋的是向上的人生,它本身也是一條追尋自由的大魚,不願上任抑鬱爾的溝,卻甘心吃上掛有婚戒的魚鉤,於愛面前,愛德華放緩了自己的腳步,她愛她的家人,同時也難忘自己的過去,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去潛移默化中影響兒子,於臨終前,使兒子參破其中的真諦。
「有些笑話,你是否因為聽過太多次而忘了它?為何好笑?後來你又聽到它突然間她想全新的笑話,你想起為何一開始會喜歡它了?」
」我想那可能是我父親最後的一個玩笑,一個人不停述說自己的故事,讓自己也成為了故事本身,故事在他死後繼續流傳,那樣他也可以變得永恆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