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人生就是這麼奇妙,有時候,花費精力、耗盡心血做的事也許並沒有一個好結果,反而不經意間的隨手為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40多年前,一工作人員廢紙堆中發現了一張「請假條」,雖說紙張發黃髮黑,但他仍覺得此物不凡,於是便帶回了家。沒成想,這張「請假條」卻在3年後成為了無價之寶,這張紙到底是什麼來頭?
10年「動蕩」時期,上海成立了一支文物清理小組,負責對上海博物館、以及收到的一些古玩字畫進行整理。萬育仁是國家鑑定委員會派來的代表,他是小組的負責人,來到上海之後,他已經鑑定了上千種文物。1972年的一天,萬育仁在博物館的倉庫清理字畫時,在廢紙中發現了一張發黃髮硬的破舊書法字帖,上面有「晉王羲之」字樣。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東晉名書法家,他的《蘭亭集序》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無上至寶」,無論楷書、隸書、還是草書,他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另外,在臨摹、鑽研前人的字跡時,他還能採「各家之所長」,創造出一套全新的書寫風格,擺脫了漢魏筆風。據悉,王羲之練習書法時,還曾把用來清洗毛筆的池塘水變成了黑色,由此可見,他的成功絕對與努力脫不開干係。
話說回來,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有1600年之久,他遺留在世上的真跡也寥寥無幾。因此,萬育仁對眼前的字帖始終沒產生多大興趣,根據內容和題字,他早就知道這幅字帖是歷史上有名的《上虞帖》了。可是,王羲之的真跡可遇而不可求,若這幅字是真的,又怎麼會被人扔進垃圾堆?顯而易見,這肯定是一張假的字帖。想到這,萬育仁一點留在手上的想法都沒了,他果斷把這幅字帖丟在了地上。
然而,萬育仁的心裡卻很痒痒,在清理文物的過程中,他時不時就會想起那幅又髒又破的《上虞帖》,萬一是真跡的話,他豈不是錯過了一件文物?就這樣,萬育仁又從廢紙堆把《上虞帖》撿了回來。之後,他聯繫了幾名專家,一起對這幅字帖進行鑑定。意外的是,除了萬育仁以外,所有人都說《上虞帖》是假的,儘管上面有明顯的時代標誌,但專家仍固執己見。
不過這樣也好,在那段特殊時期,萬育仁也不想爭辯什麼,他默默收回《上虞帖》,打算在風波過去之後再鑑定一次。3年時間轉瞬即逝,到了1975年,上海博物館館長沈之瑜重獲自由,萬育仁聞訊後,第一時間就把《上虞帖》拿了過去,他想知道這幅字帖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後來,沈之瑜找來了鑑定專家謝稚柳,在X光的照射下,他發現了隱藏在其中的「內合同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原來,這幅《上虞帖》乃是唐摹本。
當然,說《上虞帖》是請假條也並不為過,因為其上寫道: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當年,王羲之因肚子痛不能赴約,所以寫了一張「請假條」。此外,雖說《上虞帖》是唐摹本,但是經裝裱大師嚴桂榮修復之後,卻再現了當年光彩。如今,這幅字帖已被上海博物館收藏,堪稱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