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畢業季,應屆大學生都在忙著求職,很多手續至關重要。但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畢業就是「幹部身份」的。雖然過去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身份」曾經很吃香,但現在這個身份卻要看大學生去什麼單位工作了,如通過公考進了體制內的機關單位,這個身份還很重要。如果進了私人企業、民營企業,「幹部身份」未必換來「幹部待遇」。
多數學生不知「幹部身份」更不知報到證為何物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公民分三種身份:農民、工人、幹部。大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人才,屬於國家幹部身份,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身份問題已不再被人反覆提及,大學生的「幹部身份」更是已名存實亡,多數學生也不知自己這個身份。
日前,由共青團濟南市歷下區委主辦的「贏在起點」2013年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講座在山師開講。當山東省青年就業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馬虹提到有關報到證和大學生幹部身份問題時,臺下的學生們一臉茫然。「幹部身份?沒聽說過,誰定的?」「幹部身份有什麼好處?」「報到證是什麼?這個證有什麼作用?」記者採訪發現,大多數畢業生對自己的「幹部「身份和能證明自己幹部身份的報到證一無所知。
單位招聘大都已不問「出身」
1994年,中央國家機關首次招考公務員,從此拉開了體制內「逢進必考」的局面。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生早已經過了「國家統一包分配」的年月了,所以,大學生的「幹部」身份也不再被重視,如今單位招聘,尤其是企業,很少有看大學生「出身」的。「我都已經工作兩年了,從沒聽公司人事部門說過報到證和幹部身份的問題,我就是個小職員,算什麼幹部啊。」市民肖先生說。
而在最近幾場招聘會上,雖然各單位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招聘條件和薪酬待遇,但當記者問招聘人員是否看重大學生「幹部」身份時,招聘人員也是一頭霧水。「什麼幹部身份,沒聽說過。我們就是找普通文員和銷售。」一公司工作人員說。就算有人知道大學生「幹部」身份的說法,他們也不認。「這是以前的老提法了,可能考公務員還看重,我們這種企業不在乎。」
考進體制內就是幹部發工資評職稱都掛鈎
「以前大學生畢業包分配,所以一畢業就是『幹部身份』,但現在隨著單位改制,很多企業都執行合同制了,大學生的『幹部身份』也就被忽視了。」馬虹說。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大學生的這個身份就丟失了。現在考公務員、事業編,只要考進體制內,就都是幹部,這個身份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而就算是合同制,人事部門也會在檔案上為大學生保留幹部身份。
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擁有幹部身份才能夠評職稱。同時,單位提幹、計算工齡等都與幹部身份有關。在檔案履歷表裡,幹部是有行政級別的,群眾則沒有行政級別。在政府及其直屬部門的職務聘任上,基本只對擁有幹部身份的人開放等。另外,薪酬待遇和各類保險福利也都與之掛鈎。
報到證是「第二身份證」
既然大學生「幹部」身份如此重要,那如何來證明?馬虹說:「很多大學生以為大學畢業,帶走的只有一肚子學問。但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報到證。它是『幹部身份』的最有效證明。」
據了解,大學生畢業後,在檔案資料中,派遣證會一式兩份,一份是派遣證,另一份是報到證。派遣證將放入檔案,由國家直接打到大學生就職單位,而報到證則交由大學生自行保管。「很多人在畢業後沒多久就把報到證丟了,而當若干年後單位要求出示報到證時,就只能再跑回某地去重新開證明,但那時就會很麻煩了,所以報到證一定要保管好。」馬虹說。
哪些人員有 「幹部身份」?
國家幹部身份的來源主要包括:國家計劃內大中專畢業生(以派遣證為標誌,包括計劃內統招、定向、自費、委培);2001年以前經地市級政府人事部門批准錄用為國家幹部的人員;軍轉幹部;解放前參加革命的擔任幹部職務的人員; 解放初自然形成的幹部; 經公務員考試錄用為公務員的原不具備幹部身份的人員; 被轉為公辦的原民辦教師;70年代末經地方革命委員會批准招錄的教師。如果不在這些條件內,哪怕自學取得博士學位,也沒有幹部身份。(記者張雯雯實習生劉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