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相信命運,有些人不相信命運。無論如何,命運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對於相信它的人而言,命運似乎天生註定;對於不相信它的人而言,命運虛無縹緲,似乎不存在。
在相信或不相信命運之間,還有一種中間態度,即性格決定命運。其中意思是說,世上沒有天生註定的命運,但又不能完全不相信命運,人的命運和人的性格及作為有關。《舊約.撒母耳記》便表達了這種「中間」論人生哲理。
《撒母耳記》是《舊約》中篇幅較長的作品,這部作品最初是一卷書,或許因為篇幅較長的緣故,七十士譯本將它分為兩部分,即上下兩冊。
《撒母耳記》第一冊稱為第一王國,主人公之一是以色列第一個王——掃羅;《撒母耳記上》以掃羅之死為結尾。
第二冊稱為第二王國,主人公是以色列第二個王——大衛(《撒母耳記下》)。
和《聖經》其他歷史書一樣,《撒母耳記》的作者是匿名的;猶太法典認為《撒母耳記上》第1至24章出自撒母耳本人之手,其餘部分和拿單等人有關。
本文先介紹《撒母耳記上》的寫作主題和思想。
《撒母耳記上》主要講述了三個人物的故事,一是以色列人的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二是以色列第一個王——掃羅;三是以色列「受膏者」(彌賽亞)——大衛。
從歷史上看,這卷書講述了以色列民族從神權政治過渡到君主制的過程,上承《士師記》,下接《列王紀》,承前啟後。
《撒母耳記上》首先敘述了先知兼士師——撒母耳的感人故事。
撒母耳的父親是以法蓮人以利加拿,母親是哈拿。哈拿多年未育,懇求上帝賜予她孩子,承諾讓這個孩子終身服侍上帝。
上帝感於哈拿的虔誠,賜予她一個孩子,他就是故事主人公之一——撒母耳。
撒母耳斷奶後被送到祭司以利身邊,撒母耳父母每年一次給他送去衣物。
撒母耳心地善良,為人正義,忠於上帝,他的性情和祭司以利的兒子形成鮮明對比。
祭司的兩個兒子性情惡劣,不識上帝;他們搶吃祭肉,行為不端,在和菲利士人的戰鬥中,死於非命。
據《撒母耳記》描述,以利兒子的惡劣性格導致了他們的悲劇,這是性格決定命運的典型。按照猶太教倫理,像以利之子這樣的惡人遭到死亡是罪有應得,不屬於命運悲劇。
撒母耳是好人的典型。《撒母耳記》說:撒母耳長大後,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
撒母耳擁有良好的品性,他被立為先知,撒母耳把上帝默示傳遞給以色列人。
在掃羅沒有出現之前,撒母耳是以色列的最後一位士師(道德、法律領袖),由他負責治理、審判以色列人。
撒母耳年老以後,立自己兩個兒子為士師。但其兒子不走正道,品行不端,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以色列人立一個「王」。這件事很重要,代表以色列王政歷史的開端(也叫君主制)。
隨之而來的,掃羅王和大衛王先後登場。
《撒母耳記》講述了上帝和以色列王的關係。
上帝並不喜歡以色列人立王,對於以色列人的立王要求有些怨言。上帝擔心,一旦以色列人聽從王的意見,很可能違背自己意志,繼續做出悖逆之事。
但出於對以色列人的關愛,上帝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背棄我,侍奉別神。
基於對以色列人的揀選之愛,上帝還是替他們立了一個王——掃羅。
上帝為以色列人立王意義重大,其中包含許多神學啟示。
一,上帝可以替以色列選擇一個「王」,但不能保證「王」能夠時刻服從上帝意志。因為人有自由思想,有性格特色,很可能做出違背上帝意願之事。
事實證明,以色列民族所有的王,都不是完美的人,總是時不時做出某些悖逆上帝的事。即使像大衛王這樣的民族領袖也不例外。這是由於人的原罪所導致,無法避免。
二,一旦確立一個王,以色列人將失去原本的平等和自由,所有以色列百姓將臣服於王的前面,為王服務。這是君主制的局限性,不同於士師時代。
三,上帝為以色列揀選一個王出於對以色列人的愛,這是憐憫之情,但如果王不順從上帝意志,上帝又將根據公義實施審判,這是公平、正義。
《撒母耳記》的主題即包含揀選之愛和公平、正義之間的張力關係。
在希伯來語中,「受膏者」的本意是——彌賽亞,指的是「正義之王」,像大衛那樣的王。但歷史證明,上帝揀選的王並非都是正義的化身,如掃羅。這顯示出人的命運和個人性格之間的複雜關係。
《撒母耳記》說,掃羅出身便雅憫支派,他身材魁梧,相貌俊美,「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過他的;身材比眾人高過一頭」。
相貌出眾的掃羅卻有許多性格缺陷,如個性衝動、魯莽行事、膽小畏縮、優柔寡斷、嫉賢妒能、心胸狹隘。
尤其是,掃羅有個最大問題——對上帝的信心不夠堅定,經常憑意氣用事,時常違背上帝意志。
掃羅的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其人生悲劇:掃羅王被上帝拋棄,最後死於菲利士人之手。
《撒母耳記》講述了許多和掃羅有關的事跡,其中既有掃羅的成就,也有掃羅的過失,所有是非功過都和掃羅的個性有關。
如撒母耳找到掃羅,把上帝揀選他作王之事告訴掃羅,但在以色列眾人抽籤那一天,掃羅卻失蹤了。上帝告知眾人:掃羅藏在器具中了。
這件小事說明,掃羅膽小畏懼,難當大任,類似於扶不起來的阿鬥。
這段故事也暗示出上帝揀選和個人意志之間的矛盾。據《撒母耳記》說法,上帝既看到掃羅的外貌,又審察掃羅的內心。但掃羅的自由思想和性格特點並非上帝所能完全左右,這是人性的有限性,上帝也沒有辦法。
換言之,假如掃羅能夠根據上帝意志按公義做事,上帝將保證掃羅一直作王;但如果掃羅憑個人意願行事,不聽從上帝命令,他的命運將發生反向轉折。掃羅的命運最終由其個性決定。
後來的事實證明,掃羅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違背上帝訓誡,只管放飛自我,結果把自己的命運推向深淵。
如撒母耳告知掃羅: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亞瑪力人對待以色列人極不友好,上帝要掃羅去打擊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其中包括家畜。
但掃羅心腸一軟,聽從了以色列百姓的話,沒有殺死亞瑪力王——亞甲,並且把亞瑪力人的牲畜分給了以色列人。
上帝對撒母耳說: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服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
撒母耳向掃羅轉達了上帝的責備,同時告訴掃羅,他的命運將發生轉折,「以色列國將與你斷絕,將這國賜予比你更好的人(指大衛)」。
在和菲利士人戰鬥的場合,掃羅更加顯示出個性的缺陷:他膽小怕事,畏縮不前,缺乏大衛那樣的英雄之氣。
比如當菲利士巨人歌利亞向以色列人挑戰時,掃羅竟然戰戰兢兢,躲在帳篷裡不敢出戰。掃羅的個性豈能擔當領袖大任!
和膽小畏縮的掃羅相比,大衛擁有非凡的膽量和勇氣,他代替掃羅出戰,迎戰歌利亞,最終一戰成名。
大衛是耶西的小兒子,他「面色光紅,雙目清秀,容貌俊美」,從小替父親放羊。他虔信上帝,膽識過人,個性強悍。比如他曾經用木棍打死了獅子和熊。
和掃羅相比,大衛更虔誠、善良、大度、有責任心,逐漸贏得以色列民心。當大衛殺死歌利亞後,以色列婦女在街上歡唱:掃羅殺敵千千,大衛殺敵萬萬。大衛已經成為以色列人的英雄。
《撒母耳記》詳細講述了掃羅和大衛的複雜關係。
掃羅起初欣賞大衛的才華,但隨著大衛名氣越來越大,掃羅感到了威脅,於是決定殺死大衛。
掃羅的殺心已經違背上帝意志,這也導致了掃羅最終的命運,掃羅及其三個兒子死於菲利士人之手。這件事令大衛傷心不已。《撒母耳記》的故事至掃羅之死,告一段落。
通過掃羅、大衛的故事可以看出,《撒母耳記》非常看重上帝揀選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換言之,在基督教看來,一個人的命運固然和上帝有關,但更取決於人的主觀思想和行動作為:一種好的性格往往導致好的命運,一種有缺陷的性格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這是《撒母耳記》一書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