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隨著最後一批90後年滿18歲,90後的童年記憶已經遠遠離去了。對於9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春節在他們眼中是怎樣的?不同地方的90後記憶中的春節習俗是怎樣的呢?筆者在來自多個不同地域的90後中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儘管有90後表示自己不喜歡過年,甚至身邊有朋友比起家人團聚更喜歡去網吧玩遊戲,但大多數90後都認可春節是一種關於「家的節日」,認為相較於其他的節日,春節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
對於90後來說,春節的形式與意義也隨著他們的成長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逐漸變化,但是本質的東西仍舊沒有改變。從1990年代開始,網絡和電腦逐漸走進中國的生活,90一代的春節也受到網際網路的極大影響。網際網路的發展伴隨著這一代人的成長,而節日的本質和核心,就在於加深共同體的某種共同記憶,科技的發展以另一種形式加深了過年對家庭的凝聚。比如從過去的拜年手機簡訊,再到近年才興起的微信紅包,過去互相發完拜年祝福,就結束這個儀式了,但現在的不定時搶紅包從客觀上延長這個聯繫的時間,雖然它帶來的快感也是瞬間的,但比起簡訊,對人的刺激性更強。
春節的很多習俗無論年老年幼都會自覺地去保留,隨著時代的發展,90後未來的過年方式在形式上可能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更多的變化,但是年的味道和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因為關於家的記憶是不會消失的。
以下是筆者關於具體習俗和看法的小調查內容:
小藝(吉林):
小時候北方的習俗是每年過年前一定要打掃房子,房頂和梁一定要掃,每年也只會掃這一次。北方還會掛紅燈籠,我們是不會貼窗花的,都是貼對聯,到現在我們還是會貼對聯。我們過年吃餃子的時候還會包硬幣,一般都是包五毛錢的硬幣,大家也會比誰吃的更多,因為這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幸運,我們守歲還會把所有燈都打開。我們家偶爾大年初一會去廟裡,但也就去過幾次。
小的時候還會放鞭炮,但是最近幾年都買不到了。小時候我們也都看春晚的,現在看的少了。年夜飯我們是下午吃的,我家裡是三點到四點的時候吃的,吃完的時候還會吃一次餃子,一般都是在看趙本山的小品時吃一頓餃子,看完趙本山的小品再去放鞭炮,這幾年沒有趙本山了我們也不怎麼看春晚了,現在家裡就是看一下春晚就開始打麻將。趙本山的小品在我們這裡的記憶是很深刻的,以前都是以趙本山的小品為分水嶺,吃飯也都等著他,他的小品沒有放完就不會去放鞭炮,趙本山的小品一來也不會玩麻將了,都去看他的小品。
我一直特別喜歡過年,覺得過年的氣氛非常熱鬧,那個時候如果有同學叫我出去玩我也不會去而是選擇和家人在一起,過年還能見到很多很久都看不到的親戚。結婚後明年就要去我老公的家裡過年了,或許會有不一樣了。結完婚之後拜年的人肯定更多了,還要給老公家那邊的人拜年了,等我孩子出生紅包肯定也沒有了。
小張(四川):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大年初一和爸爸家有血緣關係且親近的親戚們會聚集在一起上祖墳,帶上祭品,很多的小孩子也會去玩,小孩子也會把祭品吃掉,這是我覺得最開心的一個環節,雖然上墳對我來說是枯燥的,但是最後分祭品既可以玩也可以吃是非常有趣的,到現在我還可以分到這些吃的。
農村初一到初七都是全家團聚。我們那裡打工的人特別多,到了春節都會回家,非常的熱鬧,吃年夜飯之前我們也都會放鞭炮。其實我們那裡拜訪親戚朋友我感覺比較煩,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做很多好吃的,今天去這家吃明天去那家吃,農村一般都是自己家裡做食物,會做很多便於儲藏的,比如油炸類的,所以經常多次吃,而且還要走很久,真的非常麻煩。農村那裡還要互相送禮,每次送禮都是大禮包之類的東西,你給我提過去我給你提過來,大人們就覺得這是禮節,我覺得這些比較煩人,提來提去真的很麻煩。
我特別喜歡貼對聯,可以自己熬漿糊,我覺得特別好玩,小時候熬漿糊之後我們自己摸漿糊會弄得滿手都是,特別好玩。以前我們小鎮還會有舞龍獅或者放煙花的表演,我們村裡一般是沒有的。
小時候到長大這一段時間對過年的態度是從喜歡到不喜歡再到喜歡。最開始是因為小孩子過年有吃的有新衣服穿,到後來不喜歡是因為覺得每年都是一樣的食物,都要去拜訪親戚朋友,覺得每年都是重複的東西,就有些厭煩了。但後來喜歡是因為讀書後就走的越來越遠,村裡的哥哥姐姐們平時都出去了,也很難見到,而且見到爸媽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感覺回家見到爸媽和親戚朋友真的很難得,所以很珍惜這樣的一個機會,因此變得非常喜歡了。那些過年的慣例雖然不是那麼喜歡,但是還是會照做,因為有一種過年的氛圍在裡面。
小譯(湖南):
我們家過年是按照土家族的過年方式。土家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過趕年,二十九號凌晨就要吃團圓飯,據說是因為當年湘西打仗的時候因為會被徵兵所以提前,過年對於吃貨的我來說最喜歡團圓飯了,會有很多平時覺得麻煩不會做的菜,比如很好吃的湘西臘肉。不過我們團圓飯一般都在早上吃,一整天都會覺得消化的很不好,所以感覺有點痛苦。大部分時間還是按照正常時間和方式過年,回到鄉下的時候才有一些傳統的習俗。姥爺在世的時候經常大半夜爬起來搶著放第一串鞭炮,據稱會有好運。
我們那裡跨年的時候根本睡不著,因為全城都在放煙花和鞭炮,第一天出門滿街的鞭炮紙屑,初二拜年也要帶著鞭炮去,但是我覺得大城市可能放鞭炮的越來越少了,像我家鄉這種小城市應該會繼續下去的,團圓飯和走親訪友這些應該也都會繼續下去的。以前會看春晚,不過這幾年都在上網,因為除了春晚還有很多可以看的,如果要看春晚基本都是為了看得懂每年的吐槽。
我覺得春節其實是一個與家人朋友聯繫的途徑,農耕時候交通信息都不方便,可能有些人只有春節才能見面。如今信息和交通都很發達了,似乎已經沒有特意選個時間去拜訪的必要了,但是我認為,春節期間面對面的交流是網絡無法替代的。
大五(江蘇):
小時候過年的時候要回到爺爺奶奶的老家,在農村,過年的時候會貼春聯,宿遷那裡當地話不叫做春聯,叫做門對子,一直都是爸爸或者爺爺在貼,在水缸和米缸的上面也要貼福字。長大後感覺老家住不下了,年三十還是在老家過,但是晚上就會接著爺爺奶奶去姑姑家住。小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鞭炮,「水雷」、「水炸彈」之類的,特別有意思,炸水缸和茶壺玩,但是現在不知道還能不能放鞭炮了,農村過年的時候要到零點就會有很多鞭炮的聲音,空氣中也瀰漫著鞭炮的味道,是過年的味道。在老家,爸爸會帶我去曾祖父的墳前掃墓,和哥哥一起磕頭,燒紙錢。我小時候會和家裡的老人一起看春晚,但是現在一般不看了,主要就是玩手機,感覺今年在國外過年會很不一樣,會和家裡人視頻,也會和一起在國外的同學慶祝一下。
其實對我而言過年是無趣的,上大學後每次過年也像是一道檻,過年後也沒法和同學一起聚會一起玩了,而且馬上又要面臨開學。但是我覺得中國人不只是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這個家,而過年是一個關於家的很隆重的儀式。
小蘇(廣東):
廣東人會有冬至吃餃子的慣例,甚至高三都會放假。很多人並不會在家裡過大年三十,我很多朋友的家裡人會選擇出去,比如在酒店裡跨年,酒店的年夜飯更是非常盛行,各大餐廳酒店都會有橫幅宣傳年夜飯並標識價格。
我們家大年三十會燒紙錢,祭奠先祖,廣東人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焚燒紙錢的爐子。多數人會在陽臺、馬路上進行對先祖的祭拜,在廣東能夠很輕易的找到賣這種東西的店鋪。我們家是外地人,但是在這久了之後就被同化了,現在過年也是這樣了。
大年初一的時候會走親訪友,香港黃大仙廟在初一會有很多人去上香、求籤。大年初二香港車公廟有拜車公求籤的活動,那一天人也會很多。我們家每年都會去香港拜神。年初五是廣東人拜山重要的一天,省內珠三角區域,特別是羅浮山會雲集各地的車輛,上香的人特別多,羅浮山衝虛觀前面有一個池子,裡面有三個錦鯉,大家都會往裡面投硬幣希望能命中。可能是因為廣東人經商很久,每年都想求神拜佛,健康和財富是很多人求的,我覺得有一點迷信。感覺江浙一帶的同學們,特別是上海的同學,很多就沒有這麼多習俗。另外,香港的黃大仙廟起源於羅浮山衝虛觀,兩地因為這個文化還是有淵源的,很多港人也會到羅浮山祭拜,惠州跟香港因為東江和黃大仙兩個城市的文化很有淵源。
心亭(臺灣)
每年過年之前會大掃除,除夕要吃年夜飯,元宵節去看燈會,初四或初五會拜拜(寺廟燒香拜佛)。但是以後會到更遠的地方讀書,估計不能每年回來吃年夜飯了,而且我們家只有四個人,爺爺奶奶都過世了,年夜飯沒有以前那麼有儀式感,但應該還是會在元宵節去看燈會。我比較不喜歡拜拜吧,因為接觸了基督教,基督徒是不拿香拜拜的,而且拜拜要遵守很多習俗,還要去採購年貨,有點麻煩。以前拜拜會燒金紙,現在響應環保好像也都鼓勵不燒金紙了。
過年我們應該都大同小異,畢竟我們都接觸一樣的文化。但可能在年菜或者一些慶祝習俗的方式不一樣,但大體上的象徵意義和形式應該都不盡相同。其實節日過的是一種儀式感,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可以是節日。但傳統中國文化對春節的象徵,往往遠超過所謂跨年。這象徵著一切的開始,而且也是一年之中很少會讓一家人相聚的日子,有一種凝聚家庭的特別含意在,而且每一項春節習俗都承載的一定的、特殊的文化內涵,所以是一樣值得保存和發揚的傳統。
小悅(福建):
爸爸是廣東人,媽媽是福建人,因為福建在這邊各家住的比較近,而且爺爺奶奶也在在這邊,所以一般都在福建過年。我們家過年主要體現的是閩北的風俗習慣。我們計算過年是從小年開始,小年就是祭灶,要吃甘蔗寓意節節高,還會吃各種甜的灶糖灶餅,一般那一天會和媽媽一起去買灶糖灶餅,也會看到很多阿公阿婆。大年三十中午是奶奶拜「家裡的土地姥爺」的時候,是類似於門神一樣保護一家平安的存在,因為家人一半是廣東人,所以除夕那天中午拜土地爺的時候,必有白斬雞。晚上會有相當豐盛的年夜飯,充分體現了南平的「山珍」魅力,我們是不會吃水餃的,我們更喜歡吃海鮮或者雞鴨,晚上老人很早就睡了,年輕人現在一般都忙著搶紅包,我們家也沒有守歲的習慣,可能是因為零點的鞭炮聲音太吵了很容易睡不著。正月初一早上要去廟裡,那一天的早餐也是全素的,一般要吃自己家包的小糰子。正月初一和初二的下午是我的保留節目——猜燈謎。
我覺得之所以要在家過年的原因,主要就是吃、猜燈謎和家人一年聚一次,有的菜真的只有過年才會做的,有的習俗確實很傳統,有一些規定我們聽起來似乎沒什麼道理,但如果連這些程序性的東西都沒有了,最直接的年味可能真的會越來越淡,讓春節能和其他中國的節日區別開的也正是這些習俗。無論它的形式因為科技的原因如何變化,在各地的表現形式如何不同,但它和中國的人情社會結構是密切聯繫的,我們對春節的評價和觀感,不僅是時間上和以往的對比,還有我們與他國的對比。春節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在於我們好像能真的閒下來做點什麼了。因此,不同於小長假,我們才有了把回家看看變成義務,塞進這段時光的一種似乎是必然的選擇。可以說,是春節給了含蓄的中國人表達對家人、朋友的眷念一個理由。
小索(西藏):
西藏比較特別,我們過的都是藏曆年。西藏的每個地區都有自己過年的時間和習俗,這是根據西藏春耕的時間來確定的。
從小到大過年的習俗和慣例都沒有改變,我從小在日喀則的城市裡面過藏曆年,也比較喜歡過年。我們的藏曆晚會一般也比較精彩,因為西藏有幾個地區,因此拉薩會有拉薩年的晚會,日喀則會有日喀則的晚會,我們也都很重視這些。我們也有大年初一和十五,清掃房屋等習俗都和漢族很相似,年三十的晚上家裡人會一起吃一個類似於麵疙瘩湯的東西,裡面會加比如棉花、紙幣、牛糞以及瓷碗的碎片等等東西,吃到某一種東西就代表一定的寓意,有的比較講究一些的藏族人大年三十的時候一定會穿藏裝,而且藏族人每年都會翻新自己的藏裝做新的花樣,即使你並不穿藏裝,家裡人也會給你做,這就像是新年的一種象徵。年初一一大早會喝一個用青稞酒釀出來的東西,藏族人一般會搬出年貨市場,而孩子們就希望拿到紅包。而且在西藏的農村習俗保留的比較好的地區,他們仍舊會一直過到大年初八,因為農村的親戚互相之間有聯繫的很多,春耕還沒有到之前他們會一直走親戚走下去。我很小的時候過年的習俗現在都還是保留的,即使家裡人現在不在家裡過年的,在外面過年也會保持這樣的習俗,吃麵該放什麼的還是會放什麼,他們不會因為十幾年前到現在的發展丟掉一些傳統的東西。
我覺得科技的進步會帶來改變,爸爸是公務員,要遵守上面制定的規矩,所以大年三十這個點的時候爸爸就一定要去出差或者下鄉,小時候沒有微信的時候,大家也只能在家裡感嘆一下,但是現在大家就可以通過微信視頻了。
冰冰(內蒙古東部):
我從小就在內蒙古過年,因為在內蒙古東部,所以一般過年習俗偏向東北,內蒙古的西部可能更偏向於蒙古族的新年。我們過年和北方一樣會比較注重年前年後的節氣,比如臘八到了就會做臘八粥。過年殺豬很普遍,只要條件允許大家就會去做,我覺得這些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也會去遵循這些習俗的。我家裡有的時候在城裡過年,有的時候回老家過年,在兩個地方過差別還挺大的。農村裡面過年氛圍會更好一些,會有類似於祭拜的活動,要燒紙,在屋子裡還要跪拜祖先,在城市裡這些肯定都沒有辦法做,在城市裡就是吃個年夜飯,包包餃子,看個春晚就過了。但是近幾年的微信紅包反倒給城市裡的人們增加了年味,比如一家人過年不能全部團聚的時候,有人發紅包能挑起氣氛,通過微信視頻也可以增進距離,我記得去年的時候,在老家過年,大年初一是我姑姑的生日,她沒有和我們一起回家過年,然後一大屋子的人就錄了視頻祝她生日快樂,她就用語音回復了我們,那個時候感覺真的挺好的,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比較不喜歡的就是吃餃子,除夕吃餃子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整個正月或者臘月都要吃餃子,比如初五有一個活動要吃餃子那麼這一天都一定要吃一次餃子,家裡人認為這種時候吃餃子預示著好運,但是我認為連續吃一種食物太過頻繁了,等我自己成家立業了絕對不會再保持這樣頻繁吃餃子的習慣了。